澳洲鬼節是什麼顏色的?是明亮的橘黃色!
每年十月,澳洲各大超市的蔬果貨架上就會出現大量巨型南瓜。這些南瓜告訴你,沒錯,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要來了!
▲ 超市裡的南瓜
萬聖節似乎是美國文化的代表,但實際上這個節日卻是愛爾蘭及蘇格蘭地區蓋爾文化的傳統。蓋爾人認為10月31日那天,生與死的交界會被打開,逝者會湧入生者的世界,帶來疾病,或是破壞收成。
於是,他們在十月這個豐收的季節,率先出擊,化身為身形各異的可愛鬼怪,迎接來自往生世界的人們。
▲ 在萬聖節化身為鬼怪的孩子們
澳洲的萬聖節每年九月底就初現端倪了。除了超市裡的巨型南瓜,大街小巷不知道什麼時候冒出了各種奇怪小店,裡面擺滿了各種奇葩裝飾,骷髏面具、蜘蛛玩偶、巫師長袍、血淋淋的四肢……
▲ 萬聖節裝飾
除了售賣萬聖節裝飾品的小店,各個店家也爭先裝點起自己的店面。溫馨的咖啡店裡,不知什麼時候在角落的天花板上偷偷掛起一隻逼真的斷手。即使早就做好心理準備,也還是會在抬頭的瞬間被狠狠嚇上一跳。
一些酒吧更是變本加厲。原本就開在地下,還在門口掛滿窸窸碎碎的蜘蛛網,配上幽幽的綠光,平日裡神神秘秘的冷酷酒吧,一到萬聖節就變身成了盤絲洞。
萬聖節的澳洲,大街小巷都是一股暗黑哥特風。
▲ 萬聖節裡的「魑魅魍魎」
到了萬聖節前的周末,澳洲的各大城市還會舉辦殭屍遊行。光天化日之下,各種殭屍全城出動,開膛剖肚的皮卡丘、滿臉淤青的中世紀少女,甚至還會有哈利波特和黑白無常亂入。
他們沿著市區緩緩行走,隊伍裡的人總是非常默契地沉默不語,直至走到你眼前,才突然低吼著,朝你張牙舞爪起來。
▲ 雪梨街頭殭屍大遊行
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萬聖節,大概就是熊孩子的搗鬼,還有圍爐夜話的鬼故事。可在澳洲,人們對於這些過於美式的傳統,卻表現得相當冷漠。
讓孩子們大半夜挨家挨戶要糖果?不僅家長們會覺得隨便敲陌生人的門不太安全,除了美國移民之外的大部分澳洲人也不太願意參與進來。於是,澳洲人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萬聖節傳統:如果門前掛著一隻橘色氣球,那就表示這個房子的主人歡迎孩子們來搗蛋,否則就謝絕打擾啦!
▲ Trick or treats
又或者,晚飯過後圍成一圈講鬼故事?這氣氛也太冷了,還不如喝著酒燥起來,才能不負這大好春光。於是,萬聖節前夜倒成了感受澳洲酒吧文化的好時機,只不過裝飾得再陰森恐怖的酒吧,一旦熱鬧起來也不過就是個主題派對了。
▲ 萬聖節的酒吧
雖然對於萬聖節本身,澳洲人並不買帳,但對狂熱派對的澳洲人來說,萬聖節卻是一個完美的開趴藉口。這幾年殭屍遊行的隊伍越來越壯大,不僅是澳洲本地人,來自世界各地在澳洲遊玩、學習,或生活的人們也會參與其中。
遊行現場,還貼心地安排了化妝攤位,幫那些想要零距離體驗萬聖節文化的人們化一個精緻又逼真的殭屍妝容。萬聖節在澳洲,儼然已經成了澳洲派對文化的一部分。
▲ 殭屍妝容
在雪梨、墨爾本這樣的大都市,每年還會舉辦盛大的萬聖節活動。萬聖節前後的四五天,每當夜幕降臨,天氣漸暖的澳洲便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在雪梨,歌劇院旁那個總是充滿歡聲笑語的月神公園,搖身一變成了恐怖故事的案發現場。所有遊樂項目在萬聖節期間都成了讓人們驚聲尖叫的神秘布景。
▲ Sydney Luna Park 雪梨月神公園
秋冬之交的萬聖節,是豐收季節的結束,也是一切生命歸於沉寂的開始。正因如此,這個節日與死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但在南半球,處於春夏之交的萬聖節卻被天生就是派對動物的澳洲人,過成了全民cosplay的大派對。在這樣戲謔的氛圍裡,你如果真的想要懷念逝去的親人,倒反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 Halloween Party 萬聖節派對
天性樂觀的澳洲人很少會把悲傷的情緒表露出來,對他們來說死亡與哀悼都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但他們也需要一個能夠緬懷摯愛的日子。於是,墨西哥的亡靈節也在澳洲悄悄流行了起來。
▲ 亡靈節
每年11月1日,也就是萬聖節當天,墨西哥人就會迎來自己的鬼節,亡靈節。這個節日會持續兩天,第一天緬懷逝去的孩子,第二天緬懷逝去的成人。
亡靈節的很多習俗與萬聖節相似,比如南瓜燈、骷髏妝。但在墨西哥文化中,亡靈節卻是個實實在在紀念逝去親人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用色彩斑斕的鮮花和閃著溫馨火光的蠟燭裝飾祭臺,幫助逝去的摯愛找到回家的路。
▲ 電影 COCO 劇照
於是,那些在萬聖節的鬼怪派對中找不到情緒出口的澳洲人,便會在亡靈節鄭重其事地去面對死亡。
11月的頭兩天,有些澳洲人會遵照墨西哥人的傳統,在家裡搭起祭祀的桌子,擺上摯愛的相片。即使是那些不曾經歷過死亡的人們,也會因此對生與死這個永恆的話題有了新的感悟。
▲ 亡靈節的傳統
也許是因為興起的時間比較晚,亡靈節在澳洲的聲勢並沒有萬聖節那麼浩大,但這個節日卻成了萬聖節哥德式狂歡之後,一個充滿感動與快樂的緬懷儀式。
誰也沒想到,美國的萬聖節與墨西哥的亡靈節,竟然在澳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今,每年從10月31日的萬聖節前夜開始,澳洲人就會慶祝屬於他們自己的為期四天的鬼節。
▲ 亡靈節的回憶
這種融合其實完全得益於澳洲這個移民國家對各種文化的包容。澳洲人幾乎不會拒絕任何節日,在這裡,你可以體驗到各種風格迥異的文化。
在這裡待久了,你就會發現,澳洲人會根據自己的喜好與移民的特徵選擇不同的風俗習慣,並將這些風俗和習慣化解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漸漸地,歡度節日就成了澳洲人尊重移民的一種方式,也成了移民融入澳洲的一個表現。
▲ 亡靈節裝飾
但在澳洲的那麼多個移民文化中,幾乎每一種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鬼節,卻只有萬聖節和亡靈節流行了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澳洲人面對死亡的態度。
如果說,澳洲人是因為轟趴而愛上了萬聖節,那他們一定是因為墨西哥人對死亡的樂觀而愛上了亡靈節。在很多文化裡,人們對於死亡總是諱莫如深,可亡靈節卻是墨西哥最歡樂的節日,因為死亡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永生。
▲ 亡靈節儀式
澳洲人對死亡的理解,大概也是如此。
澳洲的墓地從來都不是什麼陰森恐怖的地方,坐落在市區的一片片靜謐墓地甚至成了人們躲避城市喧囂的最佳場所。人們會牽著狗狗去墓地散步,或是和三五好友一起去墓地野餐。有時,你可能還會在不經意間,遇見一片靠海的墓地。當蔚藍的海水撞進視線,你大抵就會明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開闊。
▲Waverley Cemetery 威弗利公墓
對澳洲人來說,墓地更像是一個記錄歷史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死亡則像是這部歷史中一個完結了的篇章。對死者的緬懷,更是對生者的希望。
在澳洲公路的路邊,總會看到一些特殊的標記,有的是固定在電線桿或是樹幹上的一束鮮花,有的是用鮮花或是花圈裝飾過的一個十字架,或是一輛自行車。走近去看,上面也許還刻著一行小字。
▲ Roadside Memorial
這些標記其實是用來紀念在那個地點意外死去的人們。與墓地裡的那些墓碑不同,路邊的標記並不是用於標識屍體掩埋的位置,而是標識著這個逝去之人,活在這個世界的最後一秒所在的位置。
這些標記,是親朋好友的念念不忘,也是給過往路人的一記警醒。
▲ Roadside Memorial
墨西哥的著名作家,奧克塔維奧·帕斯曾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
也許,死亡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一種未知。但每個生命的逝去,都對應著一段生動的曾經。
生命從來都不是永恆,而日常其實也只是奢望。
我們可能永遠都不會習慣離別,也永遠無法為告別做好準備,但我們總該學會坦然面對那些悲傷與無常。所以我們才會在萬聖節,用快樂裝扮死亡。
可死亡,並不灰暗,那些關於逝者的回憶是那麼繽紛絢爛。所以我們才會在亡靈節,挑一張關於逝者的照片,去紀念曾經的綻放。
如果真的要說,在澳洲過鬼節是什麼樣的體驗?
那大概就是,學會放手,然後再珍藏。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