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是傳統名貴中藥材之一,具有用途廣泛、高價值和適應性極強等特點,一次種植可採收40年,經濟利用價值很高。」新疆九間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莊洪兵告訴記者。
在泰安市援疆指揮部的協調下,九間棚與嶽普湖縣人民政府籤訂三年協議,計劃在當地發展金銀花10萬畝,今年先行種植5200畝。
為趕進度,莊洪兵一行8人,分赴嶽普湖9個鄉鎮,免費為當地群眾提供技術指導服務。
群眾白天忙,他們就晚上去,語言不通,他們就請當地幹部充當譯員,風雨無阻。「那段時間,我們晚上10點之前,從沒吃過晚飯。」莊洪兵回憶。一次,他們到巴依阿瓦提鄉,由於交通不便,運送20萬棵苗子的大貨車被卡在了村口,此時距離目的地還有5公裡。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用三輪車拉送。「三輪一次只能拉1600棵苗子,我們從早上8點一直忙到晚上10點,飯都沒吃。」
就是憑著這股子韌勁,終於,嶽普湖縣的金銀花種植如期開啟。
「金銀花種植的時候行距是一米半,相隔距離是七十釐米,每一畝地種植635棵。在種的時候,打12釐米深,6釐米寬的洞,取土附在金銀花上面,兩邊一定要壓實。」現場,農業技術專家們親自示範,手把手指導。
為保證金銀花質量,九間棚專門挑選金銀花的優良品種——北花一號,供當地種植。通過多年多點試驗示範,該品種具有花蕾期超長的突出優點,改變了金銀花(忍冬科植物忍冬)兩三天即開花凋謝的傳統特性。
「原先金銀花花蕾12小時內必須採摘,而現在金銀花大白期花蕾長達10—15天不開花,大大地延長了最佳採摘期,解決了當地勞動力不足問題。」莊洪兵說。
更為重要的是,金銀花收益高,今年3月種的兩年生花苗,今春就有收益,效益每年翻一倍,到了第五年達到頂點,屆時畝產500公斤的鮮花蕾,收益可達10000元。
力提普·薩吾提是嶽普湖縣色也克鄉阿克提坎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15畝耕地,由於缺乏技術,只能種植棉花、小麥等作物維持生活。今年,他決定拿出8畝地來種植金銀花。「我要好好幹活,多向技術人員學習管理,多掙錢,爭取早日脫貧。」他說。
據了解,九間棚還將在嶽普湖縣建立加工廠,從種苗種植、技術管理、產品回收、產品加工全產業鏈上做文章,把北花一號金銀花做成助民增收的「幸福花」。
近年來,在泰安市援疆指揮部的幫助下,嶽普湖縣積極借鑑發達地區經驗,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紅棗、新梅、無花果、金銀花「三果一花」。全縣在12萬畝紅棗的基礎上,再發展10萬畝新梅;建設集管理、種植、收穫和烘乾為一體的金銀花示範基地5170畝;擴種無花果5000畝,使全縣無花果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高標準完成示範園建設,實現農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集約化發展,切實提升扶貧效益。
「現在這裡的紅棗產量比過去提高了一倍。」來自泰安援疆指揮部的農業技術專家王琦告訴記者。
原來當地紅棗種植管理粗放,存在低投入、低產出、粗加工等問題。為改變現狀,以王琦為首的援疆農業技術專家,深入基層,親自示範,手把手地教給農民,修枝剪枝、澆地施肥。「一開始,老百姓不願意,要反覆解釋才行。」王琦說,「我們用了大半年,走遍全縣12萬畝紅棗林。」
如今,紅棗的質量越來越好,產量也越來越高,這讓當地紅棗加工企業更有信心。
嶽普湖縣綠丹棗業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宋偉介紹,在收購過程中,他們最大程度地讓利於民。在鎮上設立收購聯絡點,利用貨車統一運送,讓老百姓少跑腿,在價格上更是讓當地群眾有利可圖。「去年,我們收的紅棗均價8元/公斤,遠遠高出周邊地區的3元/公斤。」他說。
嶽普湖縣委副書記、縣長克衣色爾·克尤木評價:「嶽普湖縣把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堅持『建園式打造特色林果基地,形成嶽普湖縣主導產業』的原則,培育『三果一花』產業,發展壯大了當地支柱產業,讓農民增收致富,而且優化了生態環境。」(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姜言明 劉濤 通訊員 劉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