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對口幫扶當成自家事辦 深圳全方位推進對口幫扶汕尾工作紀實
記者 王莉英 李舒瑜
從坪山新區向東驅車60公裡,深汕特別合作區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華南地區最大的雲計算中心——騰訊雲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大樓正在內部裝修,10月底將開始試運營。
而在陸豐市陂洋鎮龍潭村,2800畝荒廢的耕地重新披上了綠裝。村支書高興地說:「感謝深圳人給我們修建了20公裡的高涵引水工程,我們村不再『守著水庫沒水喝啦!』」
按照廣東省新一輪對口幫扶工作的要求,深圳與汕尾這兩座沿海城市結成「對子」,從此心手相連。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榮說:「我們要把對口幫扶當成自己家的事來辦。」
連日來,本報記者走進汕尾,從產業園區到田間地頭,感受對口幫扶一年來給汕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升級:從「輸血式」單項扶貧到「造血式」全面幫扶
「如果說過去的對口幫扶還是單項扶貧,側重於『輸血』的話,這一輪我們是全面幫扶,立足於『造血』和發展。」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長、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總指揮何學文是個大忙人,一天要向好幾批投資客商作推介,他硬是在中午「擠」出時間接受記者採訪。
在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一樓的顯眼位置,是汕尾新城區規劃的沙盤,一座美麗而宜居的濱海城市呈現眼前。兩旁的展板上,記錄著兩座城市對口幫扶以來緊鑼密鼓的工作進展和從中結下的深情厚誼。
去年7月,在推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的大背景下,全省新一輪對口幫扶工作啟動。深圳、汕尾兩市分別成立了由市委書記擔任組長的對口幫扶領導小組,以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為共同推動汕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今年1月,深圳市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印發了進一步深化對口幫扶工作的《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工作目標,2020年汕尾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或超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這意味著,6年間,汕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人均GDP要翻兩番。
春節剛過,市委書記王榮、市長許勤就率深圳市黨政代表團到汕尾「走親戚」。王榮說,我們要真正把對口幫扶當成「自己家的事」來辦,馬上抓落實,馬上見行動。何學文清楚記得,今年以來,市委書記王榮以赴汕尾調研、召開高層會議、專題研究的形式研究幫扶工作共7次,市長許勤則有6次。我市幾套班子、各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同樣多次親臨對口幫扶第一線,了解實際工作情況,帶來資金和項目。
到今天,兩地對口幫扶建立了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兩市對口幫扶領導小組每年舉行兩次專題聯席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每年舉辦四次大型招商推介會,著力引進龍頭企業推動汕尾經濟跨越式發展;建立對口幫扶幹部隊伍,包括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深汕特別合作區、扶貧「雙到」工作組及駐村幹部,我市共有180多名幹部奮戰在對口幫扶的第一線。
「深圳對汕尾的幫扶是全方位的,在制度建設、幹部人才配備、招商引資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績,汕尾人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汕尾市委書記溫國輝說。
產業:騰訊的「雲」飄進深汕特別合作區
記者在汕尾採訪期間,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正忙著搬家——從簡陋的平房搬進由舊廠房改造成的四層大樓。深汕特別合作區黨群工作局副局長鄭晞曼笑著說:「在鐵皮房工作兩年多,客人來了打趣說你們怎麼在『豬圈』裡辦公?從去年開始,這裡大變樣了。」
從深圳市中心到深汕特別合作區,不過一個多小時車程。深圳與汕尾的結緣,是從2011年建立468.3平方公裡的深汕特別合作區開始的。其後由於種種原因,合作區發展兩年多來一直停滯不前。新一輪對口幫扶啟動後,如同辦公環境的快速改善一樣,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展駛入快車道——合作區總體規劃重新修改,明確32平方公裡的合作區起步區範圍;成立了認繳註冊資本為6.5億元的投資控股公司,搭建投融資平臺……
在管委會不遠處,深圳高科技企業騰訊的「雲」飄到這裡。總投資20億元的國家雲計算示範工程項目——騰訊雲計算數據中心項目六幢大樓均已封頂,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和裝機調試。這個雲計算平臺除了支持騰訊大部分主營業務,為中國數億網際網路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外,還將建立大量第三方應用服務的開放式平臺。「這是合作區的『拳頭』項目,肯定能帶動更多配套企業落戶合作區。」管委會工作人員頂著烈日給記者介紹情況,臉上洋溢著希望。
這名工作人員帶著記者驅車在新修的道路上來來回回跑,半天時間走不完已開工的10多個項目:投資80多億元的華潤電力海豐火電項目年底即將試運行,投產後可為當地創稅約6億元;大百匯生物科技園土建工作即將完工,下半年即可投產;水貝國際珠寶文化產業園剛剛動工,這是個集設計、生產、加工、展示、檢測、拍賣於一體的產業基地,建成後可創造約20萬個就業崗位……
而更多的項目還在陸續進駐中。同時兼任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主任的何學文上任不到半年,就接待了90多批1300多家企業來訪。其中不少企業家對深圳這塊「後花園」表示出濃厚興趣。
今年上半年,兩地政府還分別在汕尾和深圳各舉辦了一次招商推介會,60個項目現場籤約,金額達621億元。他們中的絕大部分落戶在深汕特別合作區。
走在32平方公裡的合作區起步區,這裡還是一片大工地景象,猶如改革開放之初的深圳。而在規劃的藍圖中,這裡被分成定位清晰的四個片區——鵝埠,信息產業城;赤石,生物技術城;小漠,新能源產業基地;鮜門,生命健康城。
「合作區的定位,肯定不能是簡單的承接產業轉移,而是要與深圳未來發展相配套,成為一座現代化的產業新城,全國區域合作創新示範區。」何學文說。
在前不久召開的對口幫扶工作聯席會議上,確定羅湖區與陸豐市、龍崗區與海豐縣、光明新區與汕尾城區、坪山新區與陸河縣各合作共建一個產業園區,加上深汕特別合作區和汕尾新區,汕尾全市將形成「1+1+4」產業園區格局,兩市新一輪的產業合作即將展開。
民生:貧困村將實現村村有分紅
陸豐市城東鎮東埔村,52畝黃秋葵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這裡是深圳市委組織部幫扶點,幫扶工作啟動後,他們根據東埔村的自然條件,決定建設黃秋葵蔬菜示範基地,同時聘請農技專家指導農戶進行種植。規模化經營使黃秋葵可實現日產3000斤,每畝收益在1.5萬到2萬元,農民年收入可增加近百萬元。
扶貧「雙到」是此次對口幫扶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安排,我市各委辦局和四個區分別對口幫扶汕尾90個貧困村。到目前為止,平均每村投入已達到380萬元,給村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變化。
——村容村貌變美了。在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的幫扶下,陸豐市潭西鎮東山村建起了文化小廣場,簇新的健身器材上,阿公阿婆在嘗試鍛鍊身體;剛剛豎起的籃球架,讓村裡的年輕人有了釋放精力的去處。而小廣場旁,經過治理的荷塘在夕陽下泛著波光,村民們說,「我們村越來越像城裡啦!」
——村集體經濟得到發展。陸豐市碣石鎮梅田村臨海,人均耕地面積少。國資系統幫扶幹部將目光投向海邊1200畝灘涂地,投資30萬元在海邊建起鴨舍。「這可不是普通的鴨子,是專吃海邊小魚小蝦的海鮮鴨,產下的海鮮蛋好吃營養高,是市場的搶手貨。」來自深圳燃氣集團的駐村幹部李啟柱算了一筆帳:首批飼養投放1000隻蛋鴨,按每天產蛋800枚計算,每月可產3000斤海鮮蛋,每斤按15元計算年可獲利近30萬元,梅田村順利脫貧致富。
——村民觀念得到改變。在海豐縣,25個貧困村的50多名村幹部得到龍崗區的資助,陸續到海豐電大念大專。談及學習感受,一名村幹部說:「發展還要靠自己,以往『等靠要』的思想不能有。」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市各單位已在汕尾90個貧困村投入資金 2.7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155個,其中大部分是「造血」項目。汕尾市扶貧辦工作人員林飛翔信心滿滿:「有深圳人實實在在的幫扶,明年扶貧『雙到』工作目標一定能實現。」這意味著,汕尾的貧困村將由集體經濟基本為零,變為村村都有分紅。
雙贏:汕尾融入珠三角,深圳拓展發展空間
「汕尾汕尾,尾巴的尾」,這句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汕尾的落後。在對口幫扶過程中,來自深圳的幹部一直在思考,這座位於深圳、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擁有455公裡長海岸線的城市為什麼經濟發展一直滯後?
「發展邊緣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儘管相隔不遠,卻既不納入『汕潮揭』,也不屬於『深莞惠』。」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產業組組長王濤說,我們認識到,汕尾要有長足發展,就要儘快融入珠三角。
指揮部工作人員帶給大家一個好消息:近日,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同意汕尾按「3+1」(深莞惠+汕尾)模式參與深莞惠經濟圈建設、參與相關聯席會議,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驅動的原則確定相關合作事項,承接深莞惠地區輻射轉移。汕尾市與深莞惠經濟圈之間將主要依託深汕對口幫扶,重點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園區建設、社會民生事業、區域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對接合作,逐步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融合發展。
汕尾市市長吳紫驪提起這個消息非常振奮:「這對汕尾來說是一件大喜事。」
而在深圳許多學者看來,汕尾的融入,帶來的是雙贏。一方面,在過去的30多年裡,深圳的土地開發強度已達到50%,位列全省第一,缺乏空間是這座城市的發展難題;另一方面,汕尾的大量閒置土地成為其後發優勢,兩座城市優勢互補、緊密合作就可在東翼沿海地帶再造一個發展奇蹟。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