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8月22日泛社交泛娛樂平臺陌陌邀請到了口技大師方浩然,核雕大師馬寧,古彩戲法大師田學明三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展示各自絕活,廣大網友也充分的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的魅力。
泱泱古國,悠悠華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除了設定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更多的人看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對其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此次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在陌陌上的直播,就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很好的弘揚和傳承。
仙人摘豆手法妙 大變活魚見真章
「古彩戲法講究的是口彩相連,師傅對徒弟口傳心授。一般來說分為文戲法、武戲法、雜技戲法,對基本功要求很嚴格。在國外呢,叫做魔術,在我們中國叫做戲法,兩者差不多,但也有區別。」古彩戲法大師田學明簡單的介紹完古彩戲法之後,開始了繩子穿螺母的表演。當普通的繩子穿過沒有缺口的螺母之後,螺母竟然可以從繩子上脫離出來,更為神奇的是螺母還可以跑到堵住兩頭的筷子上。
仙人摘豆是經典的古彩戲法之一,三個普通的黑豆,兩個普通的碗,在田學明的手裡就發生了神奇的變化,他可以隨意的把裡面的豆轉移到其它的碗裡,甚至還把黑豆從左眼進右眼出,頭頂進嘴裡出,肚子進後背出。更令人叫絕的是,田學明利用一塊空毛巾變出了一缸帶水的活金魚,將古彩戲法的神奇演繹的淋漓盡致。
「古彩戲法據記載在漢代就有了,主要表演的場地是在宮廷。但是到了現在很多已經失傳了,比如撒豆成兵。所以希望大家要對此進行保護,不要輕易的揭秘。因為再過100年,500年還能看到古彩戲法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田學明在表演後,呼籲大家要尊重古彩戲法。
超越《核舟記》的核雕 半小時仙鶴躍然「核」上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 黃共閱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 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 珠可歷歷數也……」,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核舟記》選段,記錄了明朝核雕大師王叔遠在桃核上雕刻小船以及船中人物的故事。在陌陌現場,核雕大師馬寧拿出了一枚同《核舟記》相似的核雕,但是他的這枚核雕要比《核舟記》裡的核雕還要小,大小還不到八分。
「作為我們北派核雕,要根據桃核的紋理進行雕刻,在雕刻之前要先找到桃核裡有什麼東西才能動手,刀尖和手指頭相隔毫釐之間,這需要從小就訓練基本功,尤其是手勁的訓練,我現在的手指肚已經沒有指紋了。」馬寧一邊說一邊拿出了一枚未經雕刻的桃核,看著這枚桃核,他告訴三位主持人裡面藏著一隻仙鶴。三位主持人逐一看過之後仍舊是一頭霧水,根本找不出仙鶴的影子。
一刀,兩刀,三刀……,馬寧簡單的雕刻幾下後,仙鶴的頭部逐漸顯現出來。沒過多久,仙鶴的脖子以及大體輪廓也有了雛形。最終,在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馬寧用他那鬼斧神工的技藝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了一隻活靈活現的仙鶴,引得三位主持人和觀看的網友一致叫好。
再現《口技》場景 《阿凡達》配音驚豔全場
對於口技這門藝術,相信很多人是通過初一語文課文《口技》才所有了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項目第四代繼承人的方浩然,在當天的表演中再現了《口技》的場景。犬吠、孩子啼哭、男人夢囈、女人慌亂、眾人求救……,多種聲音混合,具有不同的空間感,每種聲音又獨立顯現,讓網友沉浸在慌亂和救火的場景當中。
「口技需要抓住不同的音色,每種音樂又要抓住不同的情緒,在發音上借鑑了京劇的組合音。另外,在發音上得採用特殊的拼音。與此同時,口技在表演的內容上需要結合時代,每個時代的需求都不一樣,以前主要是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現在口技表演者也需要與時俱進,我錄製了《阿凡達》、《變形金剛》等一些經典電影的片段,然後進行配音,這樣觀眾也喜歡看。」在談到口技的發展和創新,方浩然表示自己會新開發一些軍事題材的槍炮聲以及各種樂器的聲音來迎合觀眾的喜好。
人類開飛船的轟鳴聲、阿凡達騎著巨龍的嘶吼聲、雙方交戰的槍炮、射箭以及人仰馬翻等各種聲音,方浩然一邊播放著電影《阿凡達》的片段,一邊通過自己的口技進行配音。畫面和聲音配合的相得益彰,天衣無縫,這也引得了無數網友發出「厲害了,我的哥」、「好棒」、「比原版好聽」、「真的沒有放原版音樂?!」等評論。隨後,方浩然用口技中難度最大模仿不同鳥叫的《百鳥爭鳴》結束了當天的表演。
在三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表演過程中,不斷的有網友送出跑車、遊艇、金熊、火箭等貴重的虛擬禮物進行打賞,同時各種溢美之詞也是頻頻出現在彈幕上。這充分表明,對於非物質文化網友們還是認可和喜歡的。恰當的傳播渠道是對非物質文化最好的保護和傳承,而陌陌正是讓觀眾和非物質文化表演者無距離對接,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