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註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2004年,天鵝湖正式向市民開放,它的主要景觀是湖周邊的各種雕塑、園林小品和佔地1000畝的人工湖。十多年來,天鵝湖已經成為合肥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城市開放式公園,成為合肥市的十大新景觀之一。從那時起,讚美天鵝湖的文章,見諸報端的已很多,不少作家和寫手著墨不少。其實20多年前,天鵝湖還是一個不大的村莊,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先後有過兩個鄉土氣息非常濃厚的名字:雙橋集、荷葉地。
有關「雙橋集」與「荷葉地」的文字記載極為少見,十多年前,筆者曾先後三次深入實地採訪,召集世代居住此地的十多位村民和老人了解情況,傾聽他們講述有關「雙橋集」的傳說、「荷葉地」的故事。據老人們介紹,現在的「天鵝湖」,過去是他們祖輩世代居住的古集鎮「雙橋集」,是由幾戶人家的小村落逐步發展演變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鄉村集貿市場,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雙橋集」的四周都是河渠水道,中間是一塊陸地,只有兩座小橋通向外界。兩座橋都是木製的,一座在集市的東邊,一座在集市的西南邊。每座橋長約20米,寬不足3米,人員的進出,都只能從這兩座橋上通過。所以,最初方圓幾十裡的百姓把這裡稱之為「雙橋集」。「雙橋集」集市主街最長處有200多米,最寬處有30多米。集市的街道兩側,店鋪林立,商賈雲集,集市內有油坊、鐵匠鋪、米行、布行、醫館、飯館、茶館、當鋪、鹽鋪、裁縫鋪、藥鋪等等,行當較多,百姓生活所需各類商品,一應俱全,方圓幾十裡都很有名氣,每當逢集時,來趕集的人很多,集市內人聲鼎沸,非常熱鬧。集市上還有一所學堂,也非常有名氣,吸引了周圍十裡八鄉的求學者來此就讀。集市一度成為當地較有影響的經濟、文化、教育、商貿和人員交流的中心。
據當地百姓介紹,當年,「雙橋集」這個地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很好,小蜀山邊小老石的紅旗渠水,流經集市的西面和南面,大蜀山及鄰近山上的水匯集流經集市的東面和北面,兩條小河在集市的東邊匯合後流入十五裡河,最後流入巢湖,注入長江。經過多年的河水流淌和雨水衝刷,在集市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網養殖場地。河渠環繞,河塘面積很大,有一百餘畝之多。河天一色,水渠交叉,美不勝收。附近的人家在這些渠塘中養殖蓮藕、茭瓜和菱角,放養魚苗養魚。每到夏季,集市四周的河塘內荷葉成片,荷花盛開,集市在綠葉和紅花的環繞之中,非常美麗,猶如一片世外桃源。
老人們說,集市的地勢,比河渠周邊地區低很多,河渠內集市的形狀宛如一片荷葉,由遠處看去,集市內的人們就像生活居住在荷葉上一般。因而,在近兩百年間,生活在當地的人們,更多的時候則把「雙橋集」稱作「荷葉地」。「趕大集,上荷葉地去。」1954年江淮地區發大水,荷葉地周邊,地勢高出荷葉地很多的村莊,都被大水淹沒了,但地勢明顯較低的荷葉地卻未遭水災,而歷史上此類情況也曾多次出現過。所以人們就說:荷葉地集市像一條大船,水漲船高,猶如神助。
在荷葉地外圍的西南邊,還有兩個年代久遠的水井,當地百姓稱之為天井。一個叫小沙井,直徑在10米左右;一個叫大沙井,直徑在30米左右;兩井深不可測,但兩個井的形狀也都像一片荷葉,無論是乾旱還是下大雨、發大水,兩個沙井內的水,始終都是那麼多,沒有明顯的變化,這種現象被附近村民們傳得神乎其神。
「天鵝湖」在歷史上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村落,逐漸發展演變成為名氣很大的「雙橋集」,再發展到功能齊全的「荷葉地」集貿市場,歷時數百年都是基層政權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建立江淮人民公社,公社機關後來由荷葉地遷至姚公廟。從此,歷經數百年的雙橋集、荷葉地集貿市場開始由興盛逐步走向衰落。2002年合肥市政府將荷葉地規劃改造為「天鵝湖」,荷葉地被徵地拆遷,後該處居民遷建區仍稱之為荷葉地,居住區的政府派出機構取名為荷葉地街道,並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