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幼童因誤食降壓藥導致悲劇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據媒體報導稱,事發當晚,這名2歲女童趁奶奶不注意,誤服了桌面上降壓藥片,因其表面有糖衣,外甜內苦,等奶奶發現時,半瓶藥都沒有了!
在慌亂中奶奶並沒有及時向120求救,而是給孩子媽媽打電話,最終幾經波折,才由當地醫院緊急轉到廣東醫科大學順德婦女兒童醫院,這時距離孩子服藥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多小時。後來孩子經積極搶救無效離世。
參與搶救的醫生表示,大劑量和未能及時就診是主要原因。當時小女孩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是有發乾、悸發的心跳驟停,我們在急診馬上展開搶救工作,給予插胃管洗胃,洗出大量的乳白色的藥物出來。大量的降壓藥發揮藥效後,會導致血壓下降,出現休克。長時間的休克會導致缺氧、缺血,最終導致心跳停止。
每8分鐘,就有一個孩子因藥物原因被緊急送醫!
小朋友好奇心強,看到什麼都想放嘴裡「嘗一嘗」,因此生活中誤服藥物、毒物、清潔劑的事情,時有發生。尤其是藥片,很多外殼都包著糖衣,孩子一舔,發現是甜的,就當糖吃了……
2015年7月,安徽懷遠縣一名3歲女童誤服暈車藥中毒,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本月初,湖南2歲男孩也誤將媽媽的減肥藥當巧克力吃了,隨後因為異常興奮頻繁吐舌被送進ICU。
甚至還曾幼兒將奶奶的治療精神病藥物氯氮平(黃色、帶有甜味)當糖果分給班上的同學吃,11名幼兒因誤食而出現嗜睡症狀。
據數據統計,美國每年有5萬名6歲以下兒童因為藥物相關的中毒而進入急診室。同樣的情況在我們身邊也頻繁發生。2017年《兒童用藥安全現狀報告》數據顯示:
在全球,每天有125名兒童因中毒而死亡;在中國,每年平均有約1500名兒童(0~14歲)因中毒而死亡;藥物中毒在中毒兒童中佔40%;1~4歲為藥物中毒的高發人群,自己誤服佔80%;感冒藥、精神藥物和高血壓藥是兒童誤服的前3大類藥物。
藥物中毒對兒童的傷害廣泛而嚴重,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是藥物中毒的主要致病部位。其中,中重度傷害佔42%。而且,高達86.4%的中毒發生在家中,更警醒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防範有多疏忽!
為了不讓孩子誤吞藥物,我們應該從源頭入手,將家中藥物妥善放置。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做法:
■ 將所有藥物存放在柜子或高處的抽屜中,不要放在孩子可以看見的地方。在大約一半的非處方藥中毒事件中,孩子通過爬椅子、玩具或其他物體,接觸到了藥物。
■ 將藥品放在有防止兒童打開的特製瓶蓋裝置中(如按壓轉動才可以打開的藥瓶)。
■ 如果家裡存在特殊處方藥(例如處方止痛藥或ADHD藥物),請考慮使用上鎖的盒子或抽屜,以增加安全性。
■ 關注瓶子中的藥品數量,並在標籤上寫上開始日期——可以更容易發現是否有藥物遺失問題。
■ 在放置藥物或吃藥時,請倚在櫃檯或桌子上——防止藥品意外掉落。
■ 請注意,任何藥物都存在危險性,不只是針對殺蟲劑、阿片類藥物,某些高血壓或糖尿病藥物也可能造成孩子誤吞而發生嚴重後果。
■ 如果藥物不慎掉落,一定要認真打掃,確保地上沒有掉落藥物。
■ 平時給孩子餵藥時,不要哄騙他們這是「糖果」或其他具有吸引力的名稱。萬一孩子真認為「藥=糖果」了呢?!
■ 在寶寶出生後就開始進行安全的藥物存儲實踐。
■ 安全丟棄所有不使用的藥物。
■ 不要在孩子面前吃藥。他們天生好奇,喜歡模仿大人,會模仿爸爸看報紙、也會模仿媽媽化妝,更會模仿爺爺奶奶吃藥。
萬一孩子真誤服了,怎麼辦?
首先家長要做的是,弄清孩子誤食的是什麼藥、大概吃了多少、什麼時候吃的。
如果確定誤服的是成人降壓藥、避孕藥等,且孩子意識清醒,家長可以第一時間幫助孩子進行催吐,這樣能迅速排出孩子胃裡的毒物。
催吐
1.喝水的量要根據孩子的體重來,成人通常是300毫升,比較小的孩子,少喝點兒,跟他平時喝一頓奶的量差不多就行。
2.孩子喝進去多少就要讓他吐出來多少。
3.吐出來的東西要留起來,最好讓孩子直接吐在玻璃瓶裡,去醫院的時候帶著,方便醫生做毒物鑑定。
4.最好喝接近體溫的水,水溫過高或過低,都會促進毒物被身體吸收。
給孩子催吐之後,要趕快送醫院。
注意:如果孩子誤服了強酸、強鹼性毒物,千萬不要催吐,否則會給孩子的消化道帶來二次損傷。
1.誤服了洗衣液等弱鹼性或中性洗滌劑,這些溶液沒有太大的毒性,孩子喝得不多,一般沒什麼影響的,催吐,讓孩子嘔吐出來就可以了;如果量比較多,而且孩子的症狀反應嚴重,就要儘快去醫院,一般也沒有多大影響,多給孩子喝水,增加尿量,排出來就好了。
2.誤服了碘酒或來蘇水等有強烈刺激和腐蝕作用的藥物,就要立即讓孩子口服稠米湯或麵糊等含澱粉的液體,減輕對胃黏膜的損傷。
3.誤服了酸性很強的毒物,如濃鹽酸消毒液等,儘快讓孩子喝蘇打水等來中和酸性。
如果不知道孩子到底誤吃了什麼、吃了多少、什麼情況……千萬不要在家著急等待,應儘快將孩子送往醫院進行救治。
最後,再次提醒各位家長,平時要對孩子多進行安全教育,更重要的是放置好家中物品,特別是那些有安全隱患的!
綜合自醫學界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