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摩洛哥特派記者 黃培昭】「你是中國人?你好帥,我愛你!」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穆罕默德五世國際機場,《環球時報》記者剛提完託運行李,就被兩個濃眉大眼、說著奇怪腔調中文的摩洛哥女孩攔住了。在摩洛哥感受中國元素之旅就這樣「奇妙」地開始了。
猜到記者準備到貨幣兌換處換錢並要買一張當地的行動電話卡後,兩個摩洛哥姑娘自報家門說:「我們是摩洛哥橘子電信公司的工作人員,可以免費提供手機SIM卡……」在一個國家的機場有電信公司免費送行動電話卡,這還是記者遇到的頭一回。看到記者有點猶豫,一個長頭髮的女孩連忙解釋說:「來這裡的中國人很多,我們都送他們電話卡,也學會了說一點點中文。」一打聽,原來是卡裡送20分鐘話費,打完後自己再充值。雖然是促銷手段,但確實也方便了中國遊客。
這兩年,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摩洛哥落地,以及摩洛哥免除對中國公民的入境籤證,摩洛哥人對中國的認識逐漸加深。在哈桑二世大學圖書館四層,巨大的背景牆上中文和法文大字「摩洛哥王國哈桑二世大學『中國館』揭幕儀式」顯得格外醒目。這座中國館10月28日剛開放,這是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20個「中國館」。哈桑二世大學校長海雅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館能落戶哈桑二世大學,這是我們學校的驕傲,它必將成為摩洛哥民眾更好了解中國的最佳途徑!」摩洛哥中國友好交流協會主席哈利勒也表示:「這裡的中國元素實在太豐富了,使我仿佛又一次來到中國。」
時光回到一年前,2018年12月18日,拉巴特中國文化中心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正式成立,這是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36個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位於阿格達爾區,那裡人口稠密,交通便捷。來自穆罕默德五世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葉海亞說:「我幾乎每星期都要來這裡借中文書看,我的許多同學也都是這裡的『常客』,我們都很喜歡這裡。」他說,文化中心免費對當地民眾開放,介紹中國的圖書和報刊有中文的,還有阿拉伯文、法文和英文的。
從歷史上的《伊本·白圖泰遊記》到今天的第36個中國文化中心和第20個「中國館」,中摩兩國人文交流呈現出新的風貌。中國文化的傳播在摩洛哥畫出一道漂亮的軌跡。按照摩洛哥中國友好交流協會主席哈利勒的說法,他希望這條軌跡「越畫越長,越畫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