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抬扛挑刺,現在的人真不容易,因為「一生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網際網路上,到處都在販賣著各種營養參差不齊的文化產品:
一生必讀的10本書男人(或女人)必看的書單走向成功的100本書讓你變成熟的10部電影
等等,不勝枚舉。
我很想去了解,推薦人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推薦這些文化產品的。
作書評、影評,原本是非常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對於一部作品,通過閱讀者的解讀、剖析和闡述,把它更立體地展現出來,進而引導讀者做出選擇。但,正是因為其帶有濃重的個人價值觀和喜惡,做不到完全客觀,所以作為評論者更需要慎之又慎,懷著對創作者和讀者雙重負責的態度。
所以,每每看到帶有「必讀」「一生」等字眼的推薦文章,總經不住打個問號。
說實話,這種蠱惑性的說法,歸根結底的目的是吸引你點進去增加文章的熱度而已。
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麼檔子事。
話說,遠在2000年,美國《紐約時報》《讀者文摘》開展了一次票選活動。據說是面向歐亞非等五大洲的超過100萬的讀者,讓他們投票選擇,最後精選出了「世界十大名著」。分別是:
《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童年》《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利斯朵夫》《飄》是不是很眼熟?沒錯,確實是名頭響噹噹的文學巨著。我今天對這份書單之所以還不抱著強烈的牴觸,或許是因為它只是票選的「世界十大名著」,而不是「十大必讀書目」。
我的理解,除非你是從事文藝批評工作的,否則,我絕不推薦你都把它們讀完。
一則是太過耗費時間。以上都是大部頭的作品,少則幾十萬字,多的達近百萬。又因為是外語的譯作,涉及到龐雜的歷史事件,沒有一定學識基礎很難去理解把握。
二則這10部小說裡,至少一半以上都是同一歷史時期的作品,且反映的主題相似,同質化現象較重。所以我不建議也不推薦普通的讀者去閱讀個遍。
當然,這10部書是經過歷史長期檢驗的,它們的文學價值很高,凝聚了創作者巨大的心血,這一點是絕不可否認的。這也是我今天把這份書單拿出來的主要原因。
那麼在這10部書當中,優中選優,我為讀者挑選的僅有以下2部:
《戰爭與和平》
作者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偉大的,也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代表作。小說描寫的是19世紀初俄法戰爭期間的眾人相和波瀾壯闊的歷史
我不想就它的內容作太多的介紹,因為無論怎樣努力地去概括或者讚美都是蒼白的。「託爾斯泰」這個名字,是俄國的榮耀,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榮耀。他是良知和道德的典範。感謝他的筆耕不輟,寫出了《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傑出的作品。
《大衛·科波菲爾》
選出《戰爭與和平》之後,從剩下的九部作品中再選一部是艱難的。雖然我也同樣地尊重和喜愛雨果,但還是選擇了《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長篇小說。對於狄更斯,可能有些讀者不太了解,但提起他的另一部作品《雙城記》,大家可能都有印象。沒錯,這部小說有著流傳至今的傳奇開篇:
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那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也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之春,也是絕望之冬;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正直下地獄。總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威們也堅持認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這部小說是本虛構的人物傳記,他描繪了主人公辛酸艱難的前半生。他的遭遇曾經讓我感到淚目,但是他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也讓我震撼。「在逆境中滿懷信心,在順境中加倍努力」。我想,狄更斯是希望通過這部小說帶給大家這句立身處世的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