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馬保國與人約戰 視覺中國供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龔衛鋒
馬保國估計也沒想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成為「頂流」。從10月底開始,「馬保國風」在B站越演越烈,各種鬼畜視頻層出不窮。這些視頻中,馬保國用「閃電五連鞭」偷襲鋼鐵俠,大戰容嬤嬤,打起架子鼓……
與此同時,自詡為「太極宗師」的馬保國也被網友扒了個底朝天:今年5月,他被業餘拳手KO的「黑歷史」被翻出;「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傳統功夫點到為止」等「馬氏語錄」紅遍社交網絡。
紅出圈之後,有人找馬保國拍武打電影,用「耗子尾汁」註冊公司,炒賣他的書,售賣帶有「馬保國」印記的手機殼、衛衣。這場扭曲的網絡狂歡似乎還在蔓延。
馬保國怎麼出圈的?
其實,馬保國今年5月就曾小範圍爆紅。5月17日,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在與業餘拳手王慶民對決時被KO倒地。不少人認為經此一役,「假大師」被戳穿,馬保國遭遇網友群嘲。馬保國回應此事時說:「我們渾元形意太極門認為傳統功夫的定位為:先健身養生,後修身養性,再防身自衛。擂臺以技擊實戰表演為主,傳統武術訓練以健康、防身、挽救生命為主。有罵才有反思,痛定思痛,才能有更大發展,沒辦法,誰讓我們就是這麼喜歡傳統武術呢!」
這場對決一時間成了新聞事件,馬保國開始被網友深扒。2017年7月,馬保國曾接受王志安的《局面》專訪,他談及「閃電五連鞭」的基本打法、在英國與歐洲MMA冠軍Peter Irving的對戰、隔空懟「雷公太極」創始人魏雷功夫不行等,這次採訪為他立起「太極宗師」人設,信息量極大。不過,也有不少人認為馬保國誇大其辭,隨時會翻車,而Peter Irving則稱自己當時是在與馬保國拍戲,根本沒決鬥。
今年1月5日,馬保國自己錄製的名為《健身房的年輕後生不講武德偷襲馬老師……》的視頻也被網友翻出來。視頻中,馬保國站在「渾元形意太極門」的牌匾前,右眼浮腫。他跟觀眾講述他與兩個健身房年輕人切磋武藝的事:「我右拳放在他鼻子上沒打他,我笑一下準備收拳,按傳統功夫點到為止,他已經輸了。我收拳不打了,他突然襲擊,左刺拳來打我臉,我大意了沒有閃,給我右眼蹭了一下……他們是有備而來,年輕人不講武德,我勸他們耗子尾汁(好自為之)。」正是這條視頻讓馬保國成為B站的「話題人物」。「年輕人不講武德」等梗就此成為B站UP主的創作素材,創作了不少洗腦作品陸續出現。
從10月底開始,「馬保國風」在B站開始越演越烈。相關段子出現在各大遊戲主播的直播間,不少人用「馬保國」的梗解說遊戲,甚至用來嘲諷對手:「這閃電五連鞭,不講武德啊!我勸你耗子尾汁!」遊戲圈、短視頻圈、直播圈產生聯動,各種鬼畜視頻層出不窮。
馬保國的絕招「閃電五連鞭」催生了不少鬼畜視頻
誰在製造「馬保國」?
馬保國從被群嘲,到如今搖身變成「網紅」,僅用了半年時間。馬保國「出圈」讓人始料不及:他究竟為什麼會紅?誰在製造「馬保國」?
如果不是今年5月的「戰敗」,馬保國依然能維持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大師」人設。
在《我在英國教功夫》一書中,馬保國介紹了他的生平經歷。據書中描述,2001年,50歲的馬保國去英國陪兒子讀書,為謀生計而在當地教太極拳。2004年,馬保國成立「英國混元太極拳協會」,收外國徒弟,賺了一筆錢。2007年,馬保國回國,於2013年創立了「渾元形意太極門」,自任掌門。兩年後,他在上海開辦「渾元國術館」,教課1小時收800元。近年,他頻繁亮相網絡,開辦網絡培訓班,出版新書《尚濟形意拳練法打法實踐》。
雖然許多人將馬保國視為「大忽悠」,不少傳統武術大師也和他劃清界限,但馬保國對種種引發爭議的事件都有一套自己的說辭。近日,他在接受採訪時回應了5月戰敗一事:「我當時手慢了,肯定是讓別人暗算了,有人搗鬼。」他也回應了Peter Irving稱與他的對決是「拍戲」的說法:「我們是真打!他為了面子,要混口飯吃,在說謊。」
與馬保國有過接觸的媒體人許研敏評價:「馬保國出生在山東農村,後來當兵入伍,在那個年代是非常珍貴的機會;沒幾年轉業到鄭州某國企,響噹噹的鐵飯碗;再到後來要供兒子上學,跑到英國教太極,把兒子供畢業,順便給兒子掙了房子的首付;回國後,靠太極大師的名號混跡上海灘;到今天,雖然姿勢也許不好看,但確已開始了網紅之路,收割實打實的流量紅利。」
「馬保國風」的一大特徵是「鬼畜」視頻的病毒性傳播。「鬼畜」視頻是亞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網友收集素材、剪輯視頻,通過二度創作來解構熱點事件。網友製作「馬保國」鬼畜視頻的初衷大多是為了諷刺。他們認為馬保國的言行荒誕可笑,從絕招「閃電五連鞭」「接化發」的畫面,到「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的馬氏語錄,馬保國身上有大量的視頻製作素材可供UP主挖掘。網友玩得開心,但馬保國顯然對年輕人的這種創作熱情難以理解:「這是輕率、淺薄的一種風氣。」
但顯然,這場網絡狂歡早已脫離了馬保國的掌控範圍。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無論是短視頻平臺,還是直播平臺,都以「流量」作為衡量產品價值的一大指標,製造爆點、吸引眼球成為產品生產的第一要義。毫無疑問,「馬保國」梗為相關平臺帶來了巨大流量,截至11月26日,B站「馬保國」頻道下,已有2.9萬個視頻、689個精選、9億觀看量。而資本入局為馬保國的「出圈」之路加了一把火,馬保國也逐漸成為一個被物化的「工具人」。
據悉,馬保國將參與電影《少年功夫王》的拍攝。根據國家電影局網站電影拍攝製作備案公示表資料,該片講述一位失去父親的少年克服各種困難,參加少年功夫王大賽,贏得對手尊重的故事。馬保國自稱,他將在片中飾演一位老武師,「片酬保密,不管待遇高低都會拍,我要推廣傳統武術」。他也自信地表示:「我有演技。這部片一定火,票房一定高!」
有網友在馬保國推出付費視頻後留言:「如果馬老師真能復出,還拍了這部電影,鬼畜調侃反助長了歪風,那可真就太諷刺了。這是資本面前無是非的表現,是非常錯誤的價值觀。請相關的人好自為之,好好反思。鬼畜應該在帶給人快樂的同時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不能是非不分。」
【觀點】
「馬保國出圈事件」可笑又可悲,一個69歲的老人帶著無窮自信,引發了一場娛樂狂歡。馬保國出圈背後的深層文化邏輯是什麼?帶著一系列疑問,羊城晚報記者採訪了兩位從事文化研究的青年學者。
馬氏語錄「年輕人不講武德」成為網絡流行語
梗文化出圈有什麼樣的文化邏輯?
東南大學社會學系的朱雯琤老師表示,在短視頻取代長視頻、圖片取代文字的流量時代,一個產品走紅最能證明其背後的資本價值。在朱雯琤看來,在出圈之前,馬保國一直靠「譁眾取寵」無下限地為自己尋求名聲,「我們身邊從不缺所謂的『傳統大師』,他們將前現代文化中的神話信念,以與時代不相容的方式延續到現代,從而生成隔代之間的文化鴻溝」。
朱雯琤分析:「以95後、00後為主的網際網路群體,他們的世界充斥著體驗感、碎片化、虛幻感,娛樂程度、解構程度成為衡量短視頻質量及流行趨勢的一種標準。馬保國二次走紅的實質是傳統信念與解構文化之間的鴻溝。」
河南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的周飛研究員則從內容生產的角度解讀馬保國出圈的文化邏輯:「在鬼畜視頻中,原本有意義的、連貫的、一本正經的人物與畫面,被抽離出原有語境,成為無意義、可笑的存在。這種反差、翻轉使得大眾從日常生活的狀態進入某種『精神SPA』,是一種自我的抽離與懸置。」
在周飛看來,網友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乃至經歷生產出梗與笑料,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傳播與生產的辯證統一:「這也是此類『梗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保障。從這個角度而言,這與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文化邏輯也是一致的。」但他也指出:「如果任由『梗文化』發散,當任何事物都能被作為嘲諷對象進入大眾文化領域時,社會的文化秩序會陷入無意義的深淵。」
馬保國與Peter Irving對戰的視頻截圖
「馬保國出圈」是亞文化的勝利嗎?
在周飛看來,亞文化有其鮮明的群體屬性,更有先鋒性、奇異性、新穎性,這決定了「它常常被一部分認可其價值觀與審美形式的人所推崇與喜愛」。當代社會,得益於傳播手段的變化,亞文化有了更多進入主流大眾文化的途徑,「因此,以青少年為主要群體的青春亞文化更容易進入大眾視野」。
「馬保國出圈的確是亞文化進入大眾文化,或者說打破次元壁,進入更大受眾空間的典型案例。」周飛強調,現代社會是分眾社會,主流文化不再是鐵板一塊,這類「梗文化」進入主流文化的方式更像是一種遊擊戰:「打一槍換一個熱點,層出不窮,且能保存它的生命力。之前的『凡爾賽文學』『六學』『明學』都是此類梗文化的代表……這種現象近年越來越多,但我們應該有批判意識,不要不加分辨,過度沉浸其中。」
朱雯琤則以為很難從碎片化視頻符號中找到「意義」:「我們現在聊的是流量、數據以及背後的經濟效益,但經濟並不是視頻文化的唯一意義。馬保國口中的『武德』被輕描淡寫地反諷為『耗子尾汁』,這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多樣化文化被瞬時感官體驗所取代,這挺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