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隊微信群應該營造怎樣的氛圍?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帶來的兩則新聞或許對一線帶兵人有所啟示——
指導員動輒@所有人,欠妥
■徐鵬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賴文湧
智慧型手機放開使用後,第73集團軍某旅警勤連指導員陳英幹第一時間在連隊官兵中建立了微信群,自己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群主。
一次,陳英幹在網上看到一篇不錯的「帶兵秘籍」,便隨手轉發到了微信群裡,並@了群裡所有人。幾名骨幹當即回復「收到,認真學習」。「現在先取取經,以後萬一當了骨幹也用得著!」幾分鐘後,上等兵王博文在群裡接過話茬。隨即,陳英幹給予王博文一個大大的點讚表情。看到指導員與王博文的互動,群裡其他戰士也紛紛「排隊」附和,群裡氛圍頓時好不熱鬧。
打那以後,從分享個人體悟到推送心靈雞湯,從轉發優質文章到開展隨機教育……群主的「@所有人」功能被陳英幹用得越來越順手。而不管指導員在群裡發了什麼,跟自己有沒有關係,既然被指導員@了,大家也都習慣性地「排隊」回復「收到」。
一個周末,戰士李林正在玩手遊,眼看就要取勝,手機屏幕上方突然彈出指導員發的消息。肯定又是指導員有新「指示」,李林指尖一滑點了進去,趕緊回復了個「收到」。「糟糕!」對方抓住這短暫空隙,瞬間扭轉了戰局。面對隊友的責怪,李林無奈地說:「要不是指導員的『神助攻』,我哪能關鍵時刻掉鏈子!」
「啥神助攻啊……」誰料,這一對話恰巧被路過的陳英幹聽到。尷尬之餘,李林只好一五一十道出實情,並說道:「指導員動不動就@所有人,尤其是休息時間,真的很心累。」
聽李林這麼說,陳英幹甚是驚訝,隨即找來多名官兵了解情況。不少官兵說,您@所有人,就像是點了所有人的名,我們不回復也不好;有的官兵則說,您有時分享的東西並不是大家必須要看的或者是立即要看的,其實沒必要@所有人;甚至有官兵直言,「久而久之,雖然大家都有回覆,但不少純粹屬於敷衍。」
隨著交流不斷深入,陳英幹意識到,自己不經意間的一個習慣性動作給官兵造成了這麼大困擾。長此以往,不僅打擾大家正常工作生活,還有損自身形象。
當晚點名,陳英幹當著全連官兵的面進行檢討並承諾:微信群裡不再隨意@所有人。同時他讓官兵自己推選新群主,讓微信群回歸初衷。
思路一變效果顯,指尖上的真誠交流把官兵們愈發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近日,陳英幹積極採納官兵在微信群裡提的意見,精心策劃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燒烤晚會」,戰士們在微信群裡直呼:這個周末過得很嗨!
連長總是@個別人,失當
■第73集團軍某旅火力連下士 潘磊
「潘磊,快上線,刺激戰場四缺一!」上周六晚上自由活動時間,我剛打開手機,就看到連長在連隊微信群裡單獨@我打遊戲「開黑」的消息。
「大高手又被連長召喚啦。」戰友老王當即對我擠眉弄眼,我苦澀一笑,便拿起馬扎匆匆趕往娛樂室。本來休息時間玩幾局遊戲,是一件開心的事兒。可自從我的手遊技術受到連長「青睞」後,煩惱也隨之而來。
「潘磊,和連長打遊戲時記得給咱們班美言幾句」「潘磊,跟連長提提咱們班衛生區過大的問題」……萬萬沒想到,由於經常被連長在群裡單獨點名,我竟成了戰友眼中能夠「上達天聽」的人物,各種調侃也接踵而至。
一天,戰友王漢斌找到我,讓我和連長「開黑」時遞個話,希望能換個崗位鍛鍊一下。可這哪是我能辦到的事兒?我當即表示幫不上忙。沒承想,王漢斌根本不聽我解釋,只甩下一句「牛了啊?連長身邊人真是不一樣了。」
事情還沒完,一次晚上休息,我主動邀請班裡戰友一起打遊戲,卻被大家一口回絕,理由竟是「請不起我這個連長的『私人陪練』」。被懟得沒脾氣,我只好悶在角落自娛自樂。
衝動之下,我卸載了遊戲並在朋友圈宣布「和遊戲分手」。這條狀態很快被連長看到,他找到我詢問情況。「連長,別再在連隊微信群@我打遊戲了……」無奈之下,我只好道出苦惱。讓我意外的是,連長不僅主動向我道歉,還承諾幫我重新融入集體。
沒過多久,微信群裡傳來了連長的反思:休息時間,我隨意@個別同志打遊戲,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對此我深表歉意。受到連長自我批評的鼓勵,不少官兵也紛紛袒露心聲:「總是@個別人,容易形成小圈子」「遊戲還是大家一起玩的好」……
如今,連長在微信群裡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不時冒泡為戰友點讚,還經常分享表情包活躍氣氛。到了休息娛樂時間,連長更是「走街串巷」求帶,這不,他苦等半天終於排上了號。「連長,我們鬥地主三缺一。」「我來也!」
(徐鵬、胡乃山整理)
「指尖上的交流」要有正確打開方式
■第73集團軍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 韓鷺
連隊微信群應該營造怎樣的氛圍?跟單位主官密切相關。細看兩則新聞,不論是「@所有人」還是「@個別人」,都有官僚主義在網絡空間異化的影子。
微信群裡被「@」,就如同現實中被「點名」;指尖「收到」,好比嘴上答「到」。休息時間,官兵們還要「稍息立正做動作」,哪裡還能得到放鬆?哪裡能有好心情?
@他人不能任性,「和戰士坐在同一條板凳上」也不能只停留在口頭。年輕官兵的「網生代」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網絡空間的獨特行事方式和思考模式。要想真正撬動靈魂、貫注思想、走進內心,一線帶兵人必須找到這種「指尖上的交流」的正確打開方式,掌握「網絡語言」,遵循網絡規律,提高融入能力,學會「網絡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