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放生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6月9日上午,成都文殊院弘法利生部和空林佛學院三百餘名僧俗大眾,在水產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將5萬餘條本土江河珍稀魚苗從黃龍溪廊橋下的府河中放歸自然。這是西南地區佛教界首次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將佛教護生思想與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的放生活動。
本次放生活動,得到成都市水產行業協會秘書長王三禮、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副所長楊壯志研究員等專家指導,魚苗培植單位技術人員的全程協助,雙流區農村發展局批准並予以監督,由文殊院僧俗大眾共同努力執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與支持。
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指出,放生的目的是要提升內心的精神境界。同時,放生活動的正確踐行,也是在提高「承當、奉獻、歡喜、包容」的空林修養。此次放生活動,旨在通過佛教護生思想與《野生動物保護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等法規的圓融結合,引導廣大善信能更好地落實佛教護生理念,從而逐步轉變以往的放生亂象,逐漸形成更為合理合法的良好放生風氣。
行慈善如理如法,佛弟子放生護生
放生法會由成都文殊院弘法利生部總幹事亦樂法師主法,按照佛教儀軌對即將放生的魚苗進行灑淨、祈福。在梵唄聲中,晨光灑金映帶流水,風動清波穿行廊橋。
放生法會儀軌後,空林佛學院學僧帶領信眾有序地站在放生通道兩側,為小魚們搭建了一條通向自然的道路。魚苗經由善信、志工、學僧,被安穩地送到河岸,由三位魚苗培植技術人員進行最後的把關。
魚苗放生過程中,水產專家及技術人員對魚苗的搬運、解袋、水袋溫度調節、魚苗適應環境調試進行嚴格要求與把關,以確保每一條小魚都能夠安全抵達適應的環境水流中。
隨著所有魚苗的放歸,本次放生活動順利完成。據悉,本次放生的5萬餘尾魚苗有白甲、華鯪、土鳳三種,均是本地原生物種,因近年來野生數量驟減,極為珍稀。
護生命務實為本,善思維是真修行
為什麼會選擇這三種魚作為本次放生的對象呢?
指導本次放生活動的水產專家說:很多人把放生看作一個很容易的事,但從大的生態環境上來看,放生並非從市場上買來活魚投入河流中那麼簡單。合理的放生要根據本地生態環境,原有物種結構、食物鏈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進而確定放生魚類以及科學放生方式。
白甲、華鱗、土鳳這幾種魚是在幾十年前成都周邊江河流域中是比較常見的土生魚類,但後來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等原因,變得非常稀少,瀕臨滅絕。隨著近幾年漁業部門重視,經過他們不斷地探索研究,才將這幾種魚的人工繁殖技術研究成功,以免滅絕之患。但生存在野外自然江河流域中依舊稀少。近兩年,成都周邊水域的汙染問題得到了較好的改善,適合這幾種魚的生存條件逐漸得以恢復。同時,這幾種魚都是以河床砂石間的藻類及小型水生生物為食,生長緩慢,對水域生態有著很好的調節作用。
本次活動中所放生的魚苗是「子一代」。所謂「子一代」,即於江河中捕捉的野生種進行人工馴化培育後產的第一代魚苗。這樣的魚苗完整繼承了母系的野性基因,能夠在自然界更好地生存。本次放歸的魚苗,正值體長3-5釐米的生長期,是魚苗的最佳放歸時機,小於3釐米,會對其環境適應有更大的挑戰。
本次放生的地點選在府河下遊的黃龍溪水域。此河段汙染少、水質好,水流不急不緩,不遠即匯入岷江。河流中的藻類和水生生物豐富。放生地的河段能同時容納數十萬條魚苗,故本次所選的5萬餘尾,在數量上也非常合適。再者,時值初夏,氣溫溫暖穩定,水溫不寒不熱,也是最佳的魚苗放生氣候。
山清水秀涵萬物,法語清新慧人心
放生活動結束後,文殊院志工們對現場進行了衛生整理,遵守文明放生理念,不為當地環境帶來負擔。隨後,所有參與者前往不遠處的觀音寺休息,並總結此次活動的經驗,分享感悟。
在觀音寺的大雄寶殿內,弘法利生部幹事亦真法師與大家聊起了此次放生活動整個籌辦中的一些故事,稱這次活動是「善緣所成」,我們要感恩各方面予以幫助的人。之所以能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不僅因為大家對佛教的好感,還因為我們在做這件事時,始終把如理如法放在第一位,方方面面都在法律法規和佛法思想理念之內進行。前期我們請教了許多專家,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對自然生態、動物保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放生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多方面了解各種事物,才能真正做好放生這件事。
隨後,弘法利生部幹事亦果法師也跟大家分享了這次活動中的一些感受。他表示:放生放掉的是煩惱,得到的是安樂,我們要以平常心來放生。因為,每個人對慈悲的理解都不一樣,但慈悲的本質是與一切眾生同苦同樂。做一件事,要弄清本質,才能明白其中的因果。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力所能及地多做有利於眾生和大眾的事情。
隨著法師開示的深入,本次放生活動的深層含義逐漸顯現出來。其實,放生並不是一個看上去那麼簡單的行為,而是關乎到自然環境、動物保護等等很多層面的大事因緣。我們每個人在發心向善的時候,要以廣大眾生為所緣,這樣才能有廣闊的心量。全面的視野,才能承辦真正有益之事。
聽完法師的分享,參會的善信感慨道:以前放生的重點都集中在現場的幾個小時,但活動結束後,這些小動物的命運又如何呢?當時也疑惑那种放生的意義到底在哪兒。當看到這次放生活動安排得如此謹慎和專業,看到小小的魚苗經過每位參與者小心呵護回歸江河,心中瞬間充滿歡喜和感動,感恩終於找到了正確放生的打開方式。
悲智雙運,難行能行
文殊院弘法利生部的亦樂法師是本次活動的主要負責人。他表示,放生是佛教慈悲觀的體現,也是教理教義所倡導的。《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護生的故事;沿用至今的《梵網經菩薩戒》中也要求受戒者「常行放生」。在大眾的意識裡,放生是一件善行,且我國自古就有的放生風俗,漸漸成為了一種文化財富。明代高僧蕅益大師的放生成就了今天遊人如織的西湖。更早的隋朝,智者大師以放生來勸人向善,甚至感召遠近的漁民在春天至夏初期間自願停止漁業捕撈,這是中國民間自發遵守的禁漁期。佛教在其中起到的移風易俗作用,就是佛法對世間最善的教化。
可是,近年來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改變,放生變得複雜起來。雖然慈悲的精神還在延續,但善巧的放生方法沒被廣泛傳播。宗性大和尚曾在關於放生的開示中提到豐子愷,說豐子愷畫的《護生畫集》透露出生命的珍貴,處處反映保護生命的重要,這也同樣是「放生」。所以佛教講究「悲智雙運」,要做好一件事,慈悲和智慧缺一不可。佛弟子除了要有慈悲的心地,還要思考如何用善巧的方式更好地自利利他。
舉辦此次放生活動,是基於我們深入的總結與反思。延續至今的放生思想理念以及行為方式,如何在當代社會與自然環境中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是此次放生活動的出發點。
此次活動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怎樣如理如法地放生,還要從整個過程中讓更多人明白放生應該如何修煉悲智雙運的佛教思想。過去社會上流傳著很多不太恰當的放生方式,給很多人造成了不好的印象。雖然這並不是正信佛弟子的思想與行為,但正信的佛弟子對此也有部分責任——我們並沒有在積極正面地踐行佛法上做得十分圓滿。因此我們有責任踐行與推廣真正的佛教思想。這也就是宗性大和尚總結提出「承當、奉獻、歡喜、包容」空林修養中的「承」。我們要承當起正信佛法的傳揚,將真正的佛教護生放生理念與現代化善巧方式圓融結合。本次放生活動是一個好的開始,希望通過大家的不斷完善,將放生護生這一善舉更好地在當代社會中傳承與發展。
魚沉荷葉露,智護功德顯。臨岸草木垂影而立,漫望長河,千萬條魚苗開始了新的生活。文殊院2018夏季放生活動至此圓滿結束,慈悲之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願我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