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頭髮有點黃,是不是缺鋅?
孩子睡覺總出汗,是不是缺鈣?
崽崽手上長倒刺,是不是缺維生素?
…………
初為父母,家長們的疑問真是多得不得了。總是擔心寶寶生長發育不達標,變著法的想給孩子補點啥。
小洲隔三岔五就被詢問:我需要帶孩子去查微量元素嗎?
其實關於微量元素檢測這件事,早在2013年,國家衛計委就做出了相關規範,在《關於規範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通知》中明確指出:
根據兒童的臨床症狀,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微量元素檢測,但要規範取血技術流程、儀器設備。
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
到底什麼是微量元素?
國際上大多數科學家的共識是:人體內含有28種必需元素,以體內含量佔體重的0.01%為界,將這28種元素劃分為:≥體重0.01%的常量元素和<體重0.01%的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包括:碳、氫、氧、氮、磷、鉀、鈉、鈣、鎂等。
微量元素包括:鐵、鋅、銅、碘、硒、錳等。
我們平時常說的微量元素檢查,包括:鈣鐵鋅鎂銅鉛這幾種,顯然,所謂的「微量元素檢查」實際上並不只針對微量元素,常量元素鈣、鎂也都赫然在列。
微量元素檢測的結果只能代表寶寶近期體內微量元素的情況,所以,即便檢測報告單上出現異常,也不代表就一定有問題,它只能作為醫生的參考之一。在臨床上,如果醫生需要確診某個元素是否異常,不會只看單一的檢測結果,還會結合一些間接的指標,並結合其他臨床症狀來判斷。
雖然微量元素的事情解決了,但還是有些固執的家長表示,就算不用查,那我們平時給孩子補點營養素也沒啥問題吧?
不,我們並不建議不加選擇的給寶寶補充營養素。
補的前提是因為缺,但絕大多數營養素通過日常飲食完全可以滿足,根本沒有必要補。
生活中,最常被家長們提起的營養素就是鈣鐵鋅了。我們來逐一看看。
【鈣】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0-6月齡內的嬰兒根本不需要額外補鈣。
而7——24月齡的嬰幼兒,除了母乳餵養之外,通過輔食完全可以給娃提供足夠的營養。
【鐵】
足月寶寶在出生時,從媽媽體內帶來了可以滿足自己4—6個月成長所需的鐵,因此在這時候是不需要補充鐵的(早產兒和孕媽嚴重缺鐵的例外)。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寶寶4個月以後再開始補鐵。
到4—6個月時,寶寶體內鐵的儲量會因寶寶的快速生長而大量消耗,媽媽可以帶寶寶去檢查血常規,看寶寶是否缺鐵,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鋅】
—6個月的寶寶,只要母乳充足,鋅完全夠用。6個月添加輔食後,只要飲食均衡,沒有其他影響鋅吸收的疾病,寶寶基本上不會缺鋅。
如果孩子少量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最好通過食物補充,不要盲目補充營養品。
當然,有些營養素還是需要常規補充的,那就是維生素A和D。
維生素D能促進鈣和磷的吸收,幫助骨骼和牙齒正常發育,是神經肌肉保持正常生理狀態的必需營養。現在多數家長們都意識到了,大部分也能做到給寶寶常規補充維生素D,但對於維生素A的認識,家長們還存在著不足。
維生素A可以使眼睛更適應光線的變化,還可以保護表皮、黏膜不易受細菌侵害,同時能促進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發育。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目前處在維生素A的亞臨床缺乏狀態,處於「維生素A不足」狀態的孩子非常多。
維生素AD的推薦攝入量如下:
(EAR:平均需要量;RNI:推薦攝入量;AI:適宜攝入量;UL:可耐受最高攝入量)
來源:中國營養學會官網
建議寶爸寶媽,最好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購買維生素AD製劑進行補充,安全又放心。等寶寶可以添加輔食之後,母乳和日常均衡的飲食就是寶寶最好的營養素。
好好吃奶、好好吃飯才是硬道理。
以下這些常見的富含營養元素的食物,家長們可以進行參考哦。
1
含鐵食物
紅肉、蓮子、黑木耳、黃花菜、香蕉、蘑菇、油菜、芝麻、動物肝臟、血豆腐、棗、紅小豆、芹菜、香椿、海蜇、海帶、大豆製品、魚、蛋黃、綠色蔬菜、西紅柿、蝦皮、香瓜、穀類、胡蘿蔔。
2
含鋅食物
蓮子、花生、芝麻、核桃、蛋類、瘦肉、動物肝、奶製品、紫菜、海帶、紅小豆、荔枝、慄子、蝦、海魚、瓜子、杏仁、芹菜、柿子。
3
含鈣食物
牛奶、菠菜、大豆製品、花生、綠色蔬菜、桔柑、山楂、瓜子、芥菜、棗、蝦、魚、海蜇、海帶、蘿蔔、杏仁、西紅柿、蛋。
4
含硒食物
桔柑、大豆製品、沙丁魚、蛋類、茶、肉類、奶類、芝麻、穀類、洋蔥、芥菜、 西紅柿、動物肝、南瓜、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