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寫作十三招》:好時評不是坐在鍵盤前憑空想出來的
張澤勇(湖北宜昌市作家協會原主席)
還是2016年11月底,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隨後,數以萬計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捐贈,希望為不幸患上白血病的小女孩羅一笑送去溫暖。幾天後,有人爆料,稱羅一笑的父親羅爾在廣東有三套房子,此事背後是網絡營銷。隨後羅爾發表聲明:260餘萬元捐款將原路退回捐助者。但是,各種關於「帶血營銷」的指責經久不息。對這個問題,該怎麼看?
湖北日報評論員、新書《時評寫作十三招》(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年8月)作者李思輝主張「以情動人」——把自己代入熱點事件以得出符合人性的判斷——這起事件中,有三套房的羅爾的確有做得不妥的地方,他當然應該擔負起父親的責任,首先自己儘量想辦法解決醫療費用的問題。但是,隨著善款陸續返還,這一事件造成的爭議也應該在一個合理範圍內適可而止,畢竟,一個孩子當時還掙扎在生死線上,這是真的,一個家庭危機重重、心力交瘁也是真的。後來,羅一笑因白血病去世,年僅6歲。她的父親羅爾,捐獻了女兒的遺體和器官。於眾聲喧譁中,保持真摯的情感去闡明觀點、說服人,是一個直觀的辦法,也是一種道義和責任。
古城西安曾發生過這麼一件事:一位收廢品的老人騎三輪車時,不小心劃傷一輛私家車,他找街坊借錢去支付賠償。90後女車主看著一大把零錢,被深深感動,不僅把錢退了回去,還給老人捐款1000元,老人淚花閃閃。此事在西安引發全城熱議。這個選題似乎很小,一些人恐怕會覺得它「雞零狗碎」,可就是這樣一個瑣碎的新聞事件卻讓千萬網友為之動容,成為一時的網絡熱點事件,可見它具有較高的評論價值。《時評寫作十三招》主張「沒大沒小」——大選題小做,找到和現實的切入點;小選題大做,揭示它背後的普遍價值。
1000元錢,對很多人可能不算什麼,可對靠值守門房、收廢品為生的七旬老人,卻是雪中炭、冬夜棉。90後女孩被老人所感動,又反過來感動許許多多的人。這種感動的循環,蕩起的漣漪,多麼暖人心扉!而這種「感動」與「被感動」不正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最美好的黏合劑嗎?今天,我們處在一個五光十色的時代,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但內心的防線有時卻越築越高,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開心扉,解凍內心的某種冷漠與遲鈍,用心發現和呼應每一瞬的感動,並且循著它的指引,去溫暖我們所愛所遇的每一個人。大家彼此都帶著善良出發,感動就會「騎著任何顏色的羽毛,在清晨或是深夜,不打招呼地進入心靈的客廳,在那裡和我們的靈魂傾談」。
時評寫作不能閉門造車,不能陷入以道理講道理的桎梏。《時評寫作十三招》主張「土裡土氣」——到火熱的基層去,腳底粘滿泥土,筆下自然芬芳。該書作者、青年評論員群體中較為活躍的李思輝連續四年春節,四上鄂西深山小村火麥溪採訪調研。為了給小村增添年味,作者自帶兩管煙花。五顏六色的煙花「啾啾」地衝上天際,四散開來,黑黢黢的山村之夜頓時豐富了起來。村裡的小孩更興奮,一邊看一邊叫,蹦蹦跳跳。兩管煙花放完了,村民杜大姐眼角就有些溼潤了。路上,有村民解釋說,煙花是好看,但火麥溪的鄉親們還放不起,哪怕是賣生豬或者打工攢了點錢,也沒人放過,不是不喜歡,是捨不得。「今天的煙花真好看,我還是六七年前在黃石市打工時,看到有人放過。」
是啊,城裡的年輕人怎麼能想到,我們還有一些這麼貧瘠、荒涼的閉塞山鄉,還有一些連100多塊錢一管的鞭炮都放不起的小山村,還有一些沒見過「煙花漫天」場景的鄉親。璀璨的煙花,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不過是一種增加浪漫的作料,一種彌補年味兒的花樣,但對一些偏遠山區的百姓來說,這還顯得有些奢侈。好在,當地脫貧攻堅的進程正在加速。由此可見,真正的見地來自對生活的了解和感知,真正的好時評不是坐在鍵盤前憑空想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時評寫作十三招》既是作者近些年來時評寫作感悟的總結,也是深入基層採訪調研的收穫。
「文章要打動人心,是應該帶有感情的。」時評是針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或社會現象進行評說的一種文體,應該有鮮明的態度、獨到的觀點,也應該在表揚或批評中見態度、見感情。《時評寫作十三招》以例說法,一招一式中充滿人間煙火氣息,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時評寫作的溫度,感受到人性的光輝,而這又何嘗不是時評寫作者與世道人心應有的接通方式呢?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