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一個地處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過渡地帶、平均海拔3100米的深度貧困縣。「守著綠水青山受窮」「土豆、玉米種了只能餵豬」曾是當地百姓窮困生活和薄弱產業的寫照。
在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木裡縣工作小組的幫助下,木裡縣發現了藏在山谷密林中的產業發展密碼,成功摘帽脫貧,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走上了以「藥王谷」為龍頭的中草藥產業發展之路。
俯瞰沿山而建的木裡縣城。
在高山密林中
發掘產業發展密碼
「藥王谷項目在哪個位置?」「整個木裡縣都是藥王谷。」
面對記者的提問,佛山市高明區委常委,木裡縣委常委、副縣長胡安泉的回答令人為之一振。
木裡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這裡地處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過渡地帶,面積超1.3萬平方公裡,相對高差4488米。散落在高山密林間的全縣113個行政村中有97個是貧困村。
連綿的山林既是生存的考驗,也是自然的惠贈。
巨大的海拔落差形成了「一山四季」的立體氣候,造就了各類中藥材得天獨厚的生長種植環境。木裡全縣已發現野生中藥材970多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這需要一個撬點,我的理解就是『藥』。」在調研走訪了全縣29個鄉鎮後,胡安泉給出產業發展的構想——在木裡打造中國「藥王谷」,發展中草藥產業,在全縣29個鄉鎮因地制宜種植或採集中草藥。
木裡縣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全縣已種植有中藥材3194畝。
木裡巨大的海拔落差形成了「一山四季」的立體氣候,造就了各類中藥材得天獨厚的生長種植環境。
木裡縣鋤頭灣村村民在黨參育苗基地耕作。
延長產業鏈條
讓特產走出大山
「我們木裡有松茸、蘑菇、羊肚菌、馬鹿菌、雞樅菌、饅頭菌、掃把菌、喇叭菌……」面對直播鏡頭,胡安泉如數家珍般推薦木裡的特色農產品。
前日(7月16日),「佛涼協作雲上優選」消費扶貧直播啟動,首日線上線下銷售額超過1.2億元。廣東(佛山)對口扶貧協作工作組輪番推薦11個貧困縣的扶貧農特產品。
直播中,木裡帶來了三款加工包裝好的農產品,分別是野生松茸、犛牛肉乾和羊肚菌。
這三款產品背後,是一條從山上延伸至山下的產業鏈。
在木裡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門店、倉儲、加工線一應俱全。一款款包裝精美的木裡農特產品陳列在展櫃中,供顧客挑選。
該園區負責人、木裡縣農投公司董事長詹長友介紹,以前大部分特色農產品只能「走鮮貨」,但深加工後的產品「耐運輸、好存儲、附加值高」,能走出大山。
木裡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去年銷售額達700萬元,今年目標為1000萬元。
木裡縣農投公司董事長詹長友向記者介紹木裡特色農產品。
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木裡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木裡縣以藥王谷為龍頭項目,已形成植物(種植業)、動物(養殖業)、藥物(藥王谷)、禮物(文化旅遊產品)的四大主題產業鏈。暢銷的特色農產品就是產業鏈延長的成果。
被標註為「木裡之禮」的特色農產品。
在木裡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工人為橄欖油加工。
藥王谷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
7月,木裡縣鋤頭灣村村民馬蘇朗騎著摩託車,奔忙在山間田地裡,心裡盤算著收成的日子。
去年11月,1200公斤黨參幹品以每公斤60元的合同保護價,從鋤頭灣村銷往外地,為村民帶來了7萬元的集體收入。
馬蘇朗告訴記者,從前村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土豆和玉米,「根本賣不出去,只能餵豬」。
2018年,由佛山援建的黨參育苗基地選址日照時間長、年溫差小的鋤頭灣村,規劃了250畝的藥田和育苗基地。
鋤頭灣村村民在黨參育苗基地勞作。
項目採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行。除了在收成時分紅,合作社還從農民手裡以一年每畝500元的租金將土地流轉過來,並以每天80元的工錢僱傭村民耕作。
據悉,去年木裡縣的中藥材產業為當地解決了6300多個就業崗位,貧困戶陳文明就是一例。
她是鋤頭灣村海螺山農牧合作社成員,家門口外就是百畝藥田。去年,陳文明依靠在合作社做工的收入成功脫貧,加上養牛養豬的收益,她一個人的收入超過2萬元。
作為海螺山農牧合作社負責人,馬蘇朗滿懷期待地說,「今年10月,我們會有下一批收成,今年長勢非常好,樂觀估計,集體收入會達到250萬元。」
因村施策,像鋤頭灣村這樣的例子在木裡比比皆是。當地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思路在29個鄉鎮發展種植園區、藥材加工基地和藥苗育成基地等。
其中,佛山向博窩鄉提供援助資金13萬元,新建一個丁央貝母育種基地;在喬瓦鎮投入80萬元,用於新建木裡縣的中藥材育苗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在喬瓦鎮投入45萬元,建設中藥材種苗馴化基地。
在產業加持下,今年3月,木裡縣成功摘帽脫貧。
高附加值農作物轉換成百姓真金白銀的收入,棲身山林的村民守著綠水青山,收穫金山銀山。
胡安泉(藍衣)在田間查看示範黨參種植。
俯瞰鋤頭灣村,美麗寧靜的山村宛如世外桃源。
點擊閱讀原文,
可線上購買木裡特色農產品。
佛山新聞網報導
記者:梁焯賢、梁淑梅
攝影:容鑄華
編輯:陳幗偉
校對:劉燕君
監製:李琳、溫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