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一、名畫問世
開封有個大相國寺,始建於南北朝。到北宋時期,大相國寺已經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北宋皇帝巡幸祈禱,常常選擇在這裡。
宋徽宗年間,大相國寺內聚集了不少以繪畫謀生的民間畫師。其中有一位擅長風俗畫的畫師,名叫張擇端。
張擇端遊學汴京時,被京城繁花似錦的景象所震撼,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於是決定繪製一幅長卷,將汴京畫進畫中。
張擇端到大相國寺的原因,是因為盤纏用盡。他晚上給寺院修補佛教壁畫以謀生,白天則專心作畫。
一天,宋徽宗駕臨大相國寺降香,聽說這裡有一位揚言要把繁華汴京,移到畫中的年輕人。便在寺內一個齋堂裡召見了張擇端。
交談之中,兩人相見恨晚,酷愛繪畫的宋徽宗認為,張擇端是大宋不可多得繪畫奇才。於是,宋徽宗下旨將張擇端招入皇家翰林學院。
從此,沒了生存壓力的張擇端,在宋徽宗的授意下,廢寢忘食,潛心繪卷。經過多年努力,張擇端終於完成了寫實汴京的長畫卷。
畫卷被呈獻給宋徽宗時,宋徽宗被畫中欣欣向榮、活靈活現的汴京景象所吸引。大喜之極,當即用他的「瘦金體」在畫旁題上「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蓋上了雙龍小印。
至此,名畫問世,宋徽宗成了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
後來,到清朝末年的800多年裡,清明上河圖一直蹤跡不明,流傳的故事也精彩絕倫。
二、名畫現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而在投降前的第三天,也就是1945年8月12日,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從東北長春逃往通化大慄子溝,準備在這裡乘小型軍用飛機逃至日本。
7天後,飛機載著溥儀在瀋陽機場作短暫停留時,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攜帶的各類奇珍異寶、古玩名畫也被一併收繳,由東北銀行代為保管。
1949年7月7日,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成立開館。隨後,由東北銀行代管的這批文物被移交到博物館。
1951年初,東北博物館開始進行文物清點工作。博物館的一個臨時倉庫裡,大批書畫類文物正在接受研究員們的檢驗。
就在這時,一個叫楊仁愷的研究員,在一批被同事認定為贗品的畫冊中,無意看到了一卷寫有清明上河圖字樣的殘破畫冊。
清明上河圖歷來都被視為稀世珍品,出於嚴謹與珍惜的心,楊仁愷打開了這幅畫冊。
畫卷展開,畫面是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人物栩栩如生,內容氣勢恢宏,描畫手法與北宋繪畫特徵極為契合,楊仁愷內心驚嘆不已。
鑑於之前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以及對十多個臨摹本的觀察,楊仁愷初步判定,這古樸的畫卷就是隱現800多年的清明上河圖真跡。
後來,楊仁愷把畫卷照片發布在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重視。
不久,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將畫卷調往北京。經過眾多專家進一步考證,最終確認,楊仁愷發現的這冊《清明上河圖》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真跡。
至此,名畫現世,意寓新中國必將繁榮昌盛。
三、帝王的寵兒
清明上河圖歷來都在帝王的必選收藏清單裡,曾5進5出歷代宮廷。
清明上河圖的第一位帝王收藏者,北宋皇帝宋徽宗,也是畫卷的命名者,也是第一個在畫上蓋章的人。張擇端本人是沒有在畫上題名的,也沒有印章在畫上。
後來,金滅北宋,清明上河圖被收藏於金朝內府。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有3位皇帝收藏過此畫。
清朝乾隆皇帝是個喜歡畫的人,但彼時,清明上河圖已經丟失,於是乾隆命人搜索此畫,可惜未果。乾隆之後,清明上河圖神秘出現,嘉慶開始的6位皇帝都有收藏過。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收藏此畫時,曾在畫上印了三枚鈐章,以表示喜歡。就像「到此一遊」留個紀念,而且一次還不夠,還要「遊」三次。
清明上河圖是對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寫實,城市繁華至極,屬於世界級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同時期的歐洲地區,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單個城市人口量級也就七八萬。
中國歷代帝王對清明上河圖的喜愛,除了畫本身的創作手法和藝術價值,畫中描繪的社會繁榮,是每一個統治者的理想與抱負。只有這樣氣勢恢宏的畫,才能承載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業。
註:降香,古代天子為祈禱晴雨而焚香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