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好友就在群裡吐槽自己的兒子又嚷嚷著要買玩具。其實,她家的玩具非常多,已經裝了好幾個大玩具箱了。可即便是這樣,孩子依舊是抱怨沒有他喜歡的玩具。
「這都多少玩具了還不夠,真是不知道心疼爸媽的錢。」
01、為什麼孩子總是少一件玩具?
明明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為什麼他們還總是「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不滿足呢?
喜新厭舊就像女人的衣櫃裡總是少一件衣服一樣,在孩子的眼裡,他們也總是少了一件玩具。
「你已經有很多奧特曼了呀」,「可是沒有這個夢比優斯奧特曼」;「家裡不是有很多洋娃娃嗎?」「可是沒有 穿靴子的洋娃娃呀」……
孩子總是有諸多理由,讓你為他的「喜歡」買單。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個圖像向嬰兒展示30秒,然後移開,之後再次展示給他們看。結果重複五六次之後,嬰兒的注意力就會越來越少。
可是如果換一個新的圖像給嬰兒看,他們就又會恢復最初的注意程度。
可見,喜新厭舊耐力差,這是孩子的本能。
攀比心理小孩子也有社交群,也有同學好友,當看到別人拿著新買的玩具得意洋洋地炫耀時,他們就也會想要買同款的。
「你有的,我也要有;你沒有的,我有。」孩子這樣的心思很單純,但是長期以往,攀比心理就會產生負能量。
父母和孩子的消費心理差異大大多數孩子的玩具購買都是由父母決定的,他們會站在成人的角度來衡量,這個玩具是否值得買,那個玩具對孩子有什麼益處。
這就會導致,雖然給孩子買了不少玩具,但是孩子不喜歡,依舊嚷嚷著要買新的。
02、玩具越多越好嗎?
大多數家長都認為,玩具能夠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所以在買玩具的時候,常常「一擲千金」,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
其實,玩具並不是越多就越好。
導致孩子專注力下降美國維吉尼亞學者就曾說,孩子的玩具不用太多,5個正好。不足5個,孩子可能會自卑;超過5個,可能會讓孩子分心,限制他們的創造力。
而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心理學實驗的印證。
心理學家巴裡·施瓦茨曾做過一個實驗,在研究中,孩子們被分成了兩組畫畫。一組孩子從3支中選1支,另一組孩子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
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明顯畫得不如第一組孩子。而當實驗人員勸孩子放棄選中的這支畫筆再選1支時,第二組孩子更容易動搖。
有時候,我們以為有的選擇會更好,殊不知,太多選擇反而容易讓孩子專注力下降。
除此之外,玩具太多,還容易讓孩子焦慮、不快樂。
焦慮、不快樂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給被實驗的人展示一些選項,讓他們自由選擇。
與此同時,研究者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觀察他們的大腦。結果,被實驗者大腦中反映焦慮的區域亮了,說明他們非常焦慮。
而焦慮的時間越長,大腦裡的多巴胺就會消耗得越多。這樣,做選擇的人不僅感受不到愉悅,反而會因為焦慮而喪失快樂。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選擇過載」效應。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太多的玩具反而是壞事。
03、選擇玩具有竅門
那麼,父母究竟該如何幫孩子選擇購買玩具呢?
選擇經典類型的玩具玩具不在多而在於精。可以儘量給孩子選擇一些益智類的,比如:
* 拼裝類的積木、雪花片:可以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 球類玩具:可以鍛鍊孩子身體的協調能力
* 迷宮、棋牌類: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
買玩具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喜好和需求,這樣才不會出現買了但孩子不喜歡玩的情況。
藏起一部分玩具,交替來玩雖然美國學者說玩具只要5個就好,但其實每個孩子的玩具都遠不止5個。
所以,不妨讓玩具流動起來。比如:藏起一部分玩具,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玩,然後把之前的玩具再藏起來,交替著玩。
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有新鮮感,而且還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何樂而不為呢?
跟孩子約定好每個月的玩具基金孩子沒有金錢觀,只會從喜好入手,所以父母應該首先幫助孩子分辨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從金錢限額來幫孩子掌握買玩具的度。
比如:約定好每個月用於購買玩具的費用是多少,讓孩子自己算算帳,能買什麼價位的玩具。
父母負責提意見,儘量讓孩子自己拿主意。
這樣,孩子大多能挑選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且會因為金錢有限,讓他們更能做到有節制、有理性的購買玩具。
「多則惑,少則明」,玩具雖然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非常好的方式,但在精不在多。
而且,在生活中還有很多不需要花錢就能玩的方式,比如:舊物利用,和孩子組裝「新」玩具;玩套圈的遊戲等等。
重要的是,父母能否陪伴孩子。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孩子樂此不彼的最好的「玩具」。
菈媽:自由撰稿人,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