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山腳下、二陸讀書臺、江南雨巷……移步換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美景、美聲、美文融為一體,來自上海16個區的代表還用方言、美食、景觀展示各自風採。12月4日晚,第十四屆上海朗誦藝術節暨「市民遊記」大賽頒獎儀式線上舉行,百篇「最美遊記」、百條「最佳微遊線路」同期公布。
上海朗誦藝術節作為上海市民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是松江區精心打造的富有文化創意的品牌項目,已成功舉辦十三屆。今年的朗誦藝術節與市民相約雲端,活動以「遊上海、看發展、講故事」為主題,展現上海新發展,展示海派文化、紅色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魅力。
「滿地黃金甲天下」的上海音樂廳廣場,讓杜湘濤想起與音樂廳的一段小情緣;楊韻淇最喜歡秋霞圃每年11月底色彩斑斕、層林盡染的秋日園林;周雲海則對充滿「漁」味的金山嘴漁村難以忘卻;陳康瑜在「依稀室內音猶在,仿佛室內水尚溫」的一大會址感懷歷史;石義愛眼中的廣富林是一座漂浮在水中的博物館……一篇篇遊記帶領遊客們經歷了一場穿越時空之旅。這裡有紅色文化、工業遺存、名人故居,也有江南小鎮、潮流時尚之地,有的地方耳熟能詳,有的則為大家開啟了一個新的旅程。市民所投遊記都是自己親身遊歷過的地方,他們探尋歷史、挖掘城市記憶、追憶童年時光,寫的都是自己切身所觀、所感之景象,注入了個人的情感。
一些市民切入很小,帶大家細品城市中一室一景一地,又從一個小小的地方折射出上海的文化,上海的變遷來。商志剛的《湖心亭茶樓》,選取了擁有160年歷史的豫園湖心亭來介紹,從內部結構外部景觀到民風民俗、江南文化,盡在眼底。從160年前到不同年代的名人與湖心亭的交集,直到今天我們看到一個海納百川的上海老城廂。李向楠眼中的朱涇是「一處修行之地」,東林寺西側的船子緣公園,因唐代高僧船子和尚而得名,而她則喜歡在秋天的船子緣公園裡覓音聽琴悟道,感悟船子緣公園及朱涇的前世今生。
許多人也將揮之不去的鄉愁揉進了自己的遊記中。蔡培莉是一位在上海土生土長的80後,石庫門是她「出生的最深印記」。家對面11路環城電車的每個小站頭都曾是以前的一座座城門。透過她的文字,讀者穿過弄堂,從一條路走到另一條路,從兒時走到現在,感受上海「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沈裕生的印象中,很多上海人的父母是在蘇州河上認識、談戀愛,還有很多人家就在蘇州河畔。小時候的蘇州河是條「垃圾河」,河岸的居民有三怕:「黃梅天、夏天和颳風天」。而今普陀區蘇州河兩岸的濱河路成了上海最美麗、浪漫的一條路,夢清園環保主題公園誕生。
「希望這些遊記能吸引更多的人走進景點。」大賽評委章慧敏表示,每一處景點都有它們的前世今生,個人在遊覽中欣賞它的風物、體會它的人文精神之時定會觸景生情,引發共鳴,產生聯想。經歷了思想碰撞,由感而發,寫下的文字便鮮活生動起來,讓讀者身臨其境。據悉,部分優秀遊記作品,將進行朗誦錄音,在「人文松江」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音頻及完整文字。
當晚,百條「最佳微遊線路」公布,既蘊含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又涉及到歷史風貌區、工農業旅遊示範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人故居等。比如,寶山區的「『郵輪濱江海上畫卷』繽紛遊」,崇明區的「生態文化線路2日遊」,奉賢區的「美麗鄉村2日遊」,虹口區的「創新發展之旅——偉大變革,勇於創新,見證工業遺存的傳奇轉身」,靜安區的「初心不忘,走向未來」,黃浦區的「覽石庫門老城新貌,品海派建築文化」,嘉定區「博物館探秘之旅」,金山區「浪漫濱海之旅」,閔行區「站在閔行『美學C位』」,浦東新區「東岸濱江之旅」,普陀區「守初心。勇擔當。揚激情。再奮進」,青浦區「尋訪江南古鎮,探秘水上森林」,松江區「山水尋根之旅」,徐匯區「梧桐樹下尋煙火」,楊浦區「『百BU穿YANG』濱江之旅」等。無論是時尚都市霓虹還是小橋流水人家,微遊線路設計徵集活動,讓熱愛旅遊的市民朋友能深度觸摸上海的文化底色和城市溫度,在行走和文化尋根中見證上海城市發展的偉大成就。
上海市民遊記大賽是由上海市松江區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中心、旅遊時報共同主辦。主辦方希望通過舉辦此次活動,推廣文化旅遊公共服務,提升旅遊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養,推動上海旅遊業發展。
(文章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