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綜藝《新生日記》開播,李艾和老公張徐寧的相處模式引來了熱議。
兩人的日常可以說是甜蜜無比,擔心老婆孕期會抽筋,他特地苦學按摩手法,每晚睡前為老婆按摩捶腿,然而就在節目錄製的當晚,他照例講完睡前故事、捶完腿後,留下李艾一人在房中,自己上樓睡覺了。
周圍的朋友們都異常震驚,紛紛認為一定是男方怕壓到老婆的肚子才分房睡的,而李艾則淡定地說,兩人婚後4年一直都保持分房睡。
「我在二樓,他在三樓」,隨後解釋了原因一是老公打呼嚕,自己容易被他吵醒,二是老公是她的經紀人,經常24小時在一起,晚上分開睡也是給彼此一些私人空間,反而能促進感情。
但其他嘉賓卻表示很難理解,認為分房就等於分居,甚至吵架也不能分房睡,影響感情。的確,所謂十年同船渡,百年共枕眠,社會主流意見認為,既然是夫妻,肯定是要同床睡的。
類似這樣的,社會關於「好的愛情和婚姻應該是什麼樣的」還有著很多的標準。面對一些「送命題」應該如何作答?節日應該如何度過?送什麼樣的禮物才是「對」的?關於如何向另一半表達自己的「看重」,這個社會有一套嚴格的標準。
我身邊有個朋友曾經和我說,她在年輕的時候就曾因為這套標準,失去過一個真心相愛的人。當時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戀愛,他的性格有些獨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她要求他秒回微信,他覺得太形式不自然;甚至她過生日的時候,他也沒有守在午夜12點給她送生日祝福。
後來她就和他分手了。但是後來又過了很多年、發生了很多事,她才明白當年的他其實是把她放在心尖尖上的。他給了她很多,她不知道那些東西有多珍貴,卻只因為他的舉止不符合社會主流的「標準」,而誤判了他不愛她。
我朋友說,後來她就經常會想,這一套關於愛情的標準真是害人不淺。尤其是對於那些感情經驗不多的人來說。天下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愛情也應當有著千萬種獨特的面孔。用一套標準來限制愛情,讓每個人的愛情看起來都一模一樣,一方面限制了愛的表達,更有可能讓人把形式放在了真心之上——能做到這套標準的人未必愛你,不能做到的也未必就是不愛。
今天我們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特意邀請了一些對愛情有著不同想法的朋友,和大家分享一下他們「非主流「的愛情。
01.
他需要空間的時候我不會找他,
最長一次,我們失聯23天
我們倆在一起的時候特別好,幾乎是完全的投入和陪伴。會規劃一些共同去完成的事情,有很深入的交流。或者,就和對方待在一起什麼都不做也覺得幸福充實,手機都很少碰,一天下來常常電量充足。
可是,一旦我們分開的時候,就開啟了「放養」模式:不查手機,不報備行蹤,彼此都不知道對方在哪裡在做什麼,也不會追問。簡單來講,就是一種各自獨立互不幹涉的狀態。
在我看來,愛情本就應該建立在信任之上。我們總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把一個人捆在自己身邊,如果要強行掌握他的全部信息,對方若真有心隱瞞,可以編造一百個謊言來欺騙。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從對方的生活中消失一段時間,最長的一次,有23天我都沒有他的消息。那段時間他因為工作,狀態非常糟糕。加班強度變大,人事之間還存在一些複雜關係,整個人都很煩躁沒有耐心。
於是,他在微信上給我留了一條信息:我想自己待一陣子,之後便很久沒有出現。我也沒有找他,就正常的安排著自己的生活,等他調整好自己,自然會回來。
他那時的感受我完全理解,在特別煩悶的情況下,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的空間。一個人待著,一句話都不多言,就連最親近的人也不想靠近。那時候的關心慰藉不僅無法舒緩,還會一種無形的壓力,令處境更加艱難。我們也不希望展現那樣糟糕的自己在心愛的人面前,更不願看到自己情緒失控下,可能造成的言語衝擊和傷害。
我們自然不是不關心對方,而是,選擇了一種尊重彼此自我邊界的相處方式。在那個令他安全的區域內,他可以崩潰,可以軟弱,而只要他想我求助,我一定會第一時間出現。
比起完全融進對方生活,穿透戀人的所有想法,我們更看重保持距離的新鮮感,和被充分保護的自我邊界。這種相處方式。
當然這種關係是特別需要「相信」的,不光相信對方,也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需要兩個人都足夠成熟篤定。因為非常了解對方,我們深知這種相處方式是對彼此最好的。也許在別人眼裡,這樣的相處會充滿不安全感,但卻是專屬於我們的默契和甜蜜。
02.
我們的愛情不求當下,
只求未來
我們是本科在一起的,卻不是同學。我進京參加活動,認識了她。她比我優秀多了,卻不知為何也看上了我這個呆頭呆腦的男生。
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始終異地,本科畢業後她去了英國讀博士,我則去了美國讀碩士。碩士畢業後我留在了美國工作,她繼續在英國求學。那個暑假我飛到英國和她一起生活了幾個月,期間她懷上了我們第一個孩子。
等她終於博士畢業,來到美國和我一起生活,那半年裡她又懷上了我們第二個孩子。可是孩子還沒出生,我就因為一個創業機會回國了。
我的老大有嚴重的過敏症,所以很不合適回國生活,國內有嚴重過敏的人不多,很多食物都沒有表明裡面有什麼東西,如果誤服的話,孩子真的可能會沒命。而我也要為了一家人的未來打拼,不能輕易放棄創業的機會。
我的太太是我此生摯愛的女人,在一起十二年了,我卻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多久。她獨自在美國帶著兩個孩子,每每想起我都覺得很心痛。可能很多人在我們的處境中,都早已選擇放棄了彼此,選擇了能夠陪在身邊的人。
多年以前有人勸過我,說我和她無緣。但我卻不信也不服,我們對彼此的愛,讓我們寧願忍受多年的兩地分離,也要永遠在一起。以前KY寫異地戀的文章中有句話,說的是「異地對於愛情來說就像風之於火,它吹熄那些微弱的,它助長那些強烈的」。夠相愛,就不會分開。我們是如此相愛,這就是我們之間最大的緣分。
可能大部分人的愛情,都是為了給當下的生活添彩。但是我們的愛情,是願意放棄當下,追求一個更長遠的未來。和一生相比,眼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就如同那句古詩裡說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呢?
03.
誰說手機寵物型戀人不好?
我自願選擇戀愛降級
我身邊的朋友只要是一談戀愛就約不出來,因為他們大多數時間都和伴侶待在一起。但我談戀愛好像有些不一樣:我們見面頻率很低,大概兩到三周才見一次,大部分時候都是通過手機陪伴著彼此,就像養了個「手機寵物」。
很多人都會說,你們這就是典型的戀愛降級——說得好像戀愛降級是一件壞事一樣。其實我非但覺得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樂在其中。
在忙碌的工作間隙裡,我們會一直保持微信聯繫,有時候討論午餐吃了什麼,有時候看到好看的段子轉給對方。可能會因為開會或別的事情無法及時回復,但等幾個小時後又「重新連接」上,有一搭沒一搭的冒泡,斷斷續續的從早聊到晚。
我們通過網絡觸達到彼此全部的生活,即使不見面也能感覺到對方陪伴在身邊。
睡覺前習慣打個電話,煲過兩三個小時的電話粥,在沒什麼想聊的時候,開著語音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或道一句晚安就乖乖睡覺去。我真的很喜歡這種方式,沒有即時回復和約定見面的壓力,能感受到綿延的愛意,又有自己的空間時間。
工作已經很累了,戀愛應該是一件輕鬆不費勁的事。我始終認為,兩個人在愛情中的結合,是為了實現彼此生活的1+1大於2。我們都不需給對方增添太多的負擔,又因為對方在手機裡的存在,讓日常生活更輕鬆愉快、有期盼了一些。這有什麼不好呢?
看到很多情侶因為彼此的關係,反而平添了更多生活的煩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他們可能會指責我們為對方的付出不夠。但每對情侶都有適合自己的模式,對我們來說,如今的相處模式彼此都很滿意,不覺得這樣有任何問題。
04.
我是一名社會學學生,
戀愛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實踐的田野
談戀愛對我來說的意義,和主流的「看重未來的結果」相比,我更看重對自我認知和世界觀的拓寬。
有這個想法,當然是因為我年紀還小,婚姻對我來說還是遙遠的命題。KY也說過,對於處於成年初顯期的人來說,最大的命題是探索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成為誰。
年紀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我還並不了解自己到底適合什麼樣的伴侶,會對不一樣的人產生心跳的感覺。如果非要說有共同點的話,我喜歡那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對生活有著自己的見解的人。
可能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文化背景能夠拓寬我對世界的認識,他們對生活的見解又能夠給我一些關於自己人生思考的線索和指引。
過去兩年裡我交往過3個不同的男生。當然是一對一的,我們都承諾在一起的時候給對方高質量的陪伴。我們的談話很深入,所以後來因為意識到不合適分手後,我們仍然都和對方維持了一種彼此獨特的朋友關係。
朋友戲說我是以田野的心態在戀愛,這樣的戀愛經歷,可能只會屬於人生剛剛成年不久的那些年。
但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經歷。在成年早期,我認為人對結婚可以多些思考、多些耐心,因為你自己都還不知道自己是誰,更不知道自己需要誰。
我也不認為這種關係是隨便的,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成為了我一段專屬的美好回憶。我們對待彼此是慎重而嚴肅的。未來隨著我的自我身份感越來越確立,我會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伴侶,那個時候的我才敢談一生的愛。
KY作者有話說:
寫這篇文章,最主要是為了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上的愛情有千萬張不同的面孔。一個人是不是愛你,你應該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你自己的心去體會。什麼樣的愛情是好的愛情,這個標準應該是你專屬的、由你自己來定義。
千萬不要因為社會主流的聲音,錯失你獨特的真愛。你需要什麼,只有你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