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了三十年的熨鬥糕 70歲老人來尋找半個世紀前的童年

2021-01-17 上遊新聞

這段時間,因為突然從重慶各地蜂擁而來的顧客,讓冉少文夫妻有些疲憊。小小的早餐店店外,早上8點左右就會排上隊,排隊的客人只為買上兩個冉少文店裡的「熨鬥糕」。

冉少文正在做熨鬥糕

手藝:

十五分鐘出一鍋金黃軟糯熨鬥糕

28日早上7點多鐘,天光還沒有大亮,渝中區張家花園長長的梯坎下,冉少文的小吃店已經燈火明亮,店內僅有的三張桌子旁,還只有兩位客人。

此時人還不多,冉少文正坐在店門口將近一米高的大火爐邊,手裡端著一盆白白的米漿,老婆馮明秀正為客人從蒸籠裡取包子。冉少文面前的爐子上,十來個直徑大約10釐米、深大約5釐米的小鐵罐密密麻麻擠在一起。

他將米漿一勺勺添滿小鐵罐,和著雞蛋和其他食材的白色的米漿進入熱騰騰的鐵器,開始冒著小泡泡。等到所有鐵罐都裝滿米漿。冉少文拿一塊大鐵板壓在鐵罐上。

幾分鐘後,拿開鐵板,鐵罐內的米漿已經變成白色的固體,冒著白白的熱氣。冉少文拿一根細鐵籤子,一個個細細察看,將白色米糕邊緣用籤子挑松,再一一翻面,翻過來的一面已經金黃。他再用一把鐵剪子,把顏色已經較深的挪到爐子邊緣。通過來回翻動、挪移,十幾分鐘,一鍋熨鬥糕出鍋了。

冉少文正在做熨鬥糕

師傅:

開早餐攤子到小店,見證三十年歲月

熨鬥糕,這個曾經風靡老山城的傳統小吃,正在逐漸消失在現代化重慶城的街頭,然而對於冉少文夫妻來說,這個吃飯的手藝,從未丟失。

「這套做熨鬥糕的模子,我是在1986年從我姐那兒拿到的。」一個個經過了三十年仍舊油光蹭亮的圓形模具,見證了冉少文年輕時的奮鬥歲月。

1976年.還是個小夥子的冉少文在當時的民生飲食服務公司學習了白案手藝,成為一名麵點師傅。1986年,接過老師傅的熨鬥糕模子,冉少文在主城黃家埡口擺了幾年早餐攤子。

隨後,冉少文夫妻又輾轉去了豐都,當時的熨鬥糕,只要兩毛錢一個。又過了幾年回到主城,在兩路口擺上了早餐攤子。直到1998年,冉家在張家花園有了房子,才在張家花園梯坎下的小道上,擺起了早餐攤子,「那會兒,巴蜀小學後門就在攤子對面,孩子們每天早上都來吃。」

幾十年的到處奔波,那套熨鬥糕的模具和老手藝一樣,一直被冉少文夫妻帶在身邊,成了他們養家餬口的助力,也被冉少文當做寶貝細細呵護,就連在火爐上用來夾模具的鐵鉗,也是在黃家埡口時專門找鐵匠打的,現在還如新的一般閃著金屬特有的光澤。

「以前啊,這條街只有現在的一半寬,那會兒,我的熨鬥糕才5角錢一個!」冉少文回憶著1998年的張家花園,灰撲撲的老街上,早上和中午都是擠滿了小吃攤,上學和放學的孩子,穿梭其間。

後來,巴蜀中學和巴蜀小學越建越漂亮,冉少文也收了早餐攤子,和老婆開起了店。再後來,吃的耍的多了,來買熨鬥糕的孩子也少了。「這幾年,大多時候都是街坊來吃,很少有以前那種排著隊的大場面了。」

熨鬥糕

食客:

品嘗熨鬥糕,吃的是少年記憶

這個月,冉少文夫妻的熨鬥糕總是這一鍋還未出,下一鍋就已經被趕來的食客盯上了。前段時間,重慶的一檔美食欄目找到了冉少文,讓他的熨鬥糕再次「火了一把」,冉少文這才知道,自己的老手藝不是沒人吃了,而是人們找不到了。

就在這個清晨,70歲的肖奶奶成了冉家小吃店當天的第一位顧客,「老闆,我又來了,這次能吃到了吧!」說完,婆婆坐在早餐桌邊,期待地看著冉少文老婆擺弄著熨鬥糕。

「我來了兩次了,就為了嘗嘗過去的味道。」婆婆姓肖,一大早就從位於南岸的陽光華庭坐公交車過來。來的這麼早,是因為第一次來時,冉少文的熨鬥糕已經賣完了。

十幾分鐘後,兩個圓圓的熨鬥糕端了過來,肖婆婆拿著筷子夾起熨鬥糕看了許久,才輕輕用筷子戳開,放了一小塊進嘴裡。「我們那會兒,一個也就這三分之一大,我每天都要買100錢的。」肖婆婆的「那會兒」,已經是60年前,用她的話說,那會的100錢,相當於現在的1角錢,但對於還是個孩子的她,已經是一天的全部零花錢。

「那會兒,我們最喜歡去江邊玩,千廝門邊上,全市破破爛爛的吊腳樓。」肖婆婆一邊和冉少文擺著老龍門陣,一邊細細品嘗著熨鬥糕。

熨鬥糕,成了肖婆婆少年記憶中重要的印記,但隨著慢慢長大,結婚生子,她就再也沒有吃過熨鬥糕。等到老了閒下來了,再找,卻發現街頭巷尾再找不到了。

不過,也有趙先生這樣,定時前來「赴約」的。「我每個月都要專門過來吃上兩次,其實味道也沒有特別,就是想吃。」30歲的趙先生小時候就住在張家花園梯砍下的人和街,小學和中學,都在巴蜀就讀。「讀書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熨鬥糕和衝衝糕!」每天早上上學,趙先生都要專門多走兩步,來吃熨鬥糕。

後來畢業了,去了外地上大學,回了重慶以後,趙先生定居江北,但仍舊每周都會專程坐車過來吃兩次早飯。「這幾年,好多同事都說找不到熨鬥糕了,我就帶到這兒嘗嘗。」

未來:

堅持老手藝,做最好的熨鬥糕

因為客人越來越多,冉少文有些忙不過來。小吃店一直都是夫妻倆自己打理,每天凌晨一點多,就要起床準備食材。因為不願意請外人, 熨鬥糕每天的供應量都是固定的。

「你們加大產量噻,現在是做內銷(街坊生意)轉出口,要加大產量!」因為食客太多,已經兩天沒買到熨鬥糕的街坊和冉少文打趣。

冉少文回答得有些嚴肅,「這是精緻手藝,要做好每一個都有嚴格要求的,你說的那麼容易。」冉少文也不想請幫手,他怕別人糟蹋了他的招牌。

很多第一次來的食客都覺得,冉少文夫妻有些「趕客」。別人都是儘量讓客人等等,冉少文經常掛在嘴邊的卻是「別等了,這鍋還早。」「別等了,下一鍋也沒有你的。」因為他覺得,不能因為想掙錢,就馬虎了手藝,「每一個熨鬥糕,都要做成最好的熨鬥糕。」

也有人建議冉家夫妻,學學新東西,不要只賣熨鬥糕和包子饅頭,但也被拒絕了,「我們把店名取成『冉冉名小吃』。『名小吃』代表的,就是老重慶最傳統的手藝,我把這門手藝做好了,就已經很好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見習記者 吳思

]]>

相關焦點

  • 重慶男子做了30年的熨鬥糕 吸引70歲老人尋找童年
    他做了30年的熨鬥糕 吸引70歲老人尋找童年  這段時間,一大批突然從重慶各地蜂擁而來的顧客,讓50多歲的冉少文夫婦有些疲憊——他們小小的早餐店外,早上8點左右就會排上隊,排隊的客人只有一個目的,買上兩個冉少文店裡的「熨鬥糕」。
  • 蓬溪美食熨鬥糕
    蓬溪美食熨鬥糕 本報記者   任鴻整理     在蓬溪,有一道老少皆宜的名小吃——熨鬥糕。這道名小吃歷史悠久,相傳,其本為明代皇宮內的漢族米糕類小吃,後流傳至蓬溪縣,並融入地方飲食習慣成為民間特色小吃。
  • 較場口擺了18年的熨鬥糕,人均1元,凌晨六點就開賣……
    較場口地鐵站附近小有名氣的街邊小吃—熨鬥糕,沒有店面只有一個攤位,老闆在這裡賣了18年,人均只要1元。藏在步道的名小吃從較場口地鐵站出來順著坡往下走大概五六百米,就找到了這個巷子,據說巷子的盡頭就是熨鬥糕的攤位。
  • 舌尖上的美味:蓬溪熨鬥糕
    蓬溪名小吃:熨鬥糕熨鬥糕主料為米漿,輔以豆鼓、鮮豬肉、雞蛋、香蔥、豆芽等,現烤現賣,「燙、香、脆、嫩」。口感外酥裡嫩,是來蓬溪必吃的小吃之一。熨鬥糕做法一、選料:泡米:將大米(350克)洗淨浸泡4小時瀝乾;另將大米(150克)入籠蒸至半熟,與泡米拌勻,加適量清水磨成米漿。加酵面發酵,待膨脹時用木棒攪勻至發酵不粘缸為度。二、去酸味:攪拌糕漿,將鹼用少量清水溶化,分次加入米漿內,邊加邊攪,至去掉酸味,再加入雞蛋白、熟豬油攪拌成糕漿。
  • 影視界「老人」專業戶,從二三十歲就演老人,如今70多顏值依舊
    比如像張翰,他因為一直飾演的都是霸道總裁或者高富帥類型的角色,所以被大家稱為"有錢人專業戶",再比如像金巧巧,她因為在影視作品中一直扮演公主,所以被大家稱為"公主專業戶"。有了這些標籤的話是很容易被觀眾記住的,這也代表著演員們最擅長的角色範圍。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演員也是如此,他從二三十歲就開始演老人,被稱為"老人專業戶",他就是何耀深。
  • 你吃過這樣的熨鬥糕嗎
    因為沒有吃早飯,媽媽給我買了一個,那是我第一次吃「熨鬥糕」,外殼香脆 裡面的糕心又燙又嫩滑。後來到了縣城上高中,每周的學校外出時間,我一定會去買上一份。對我來說那是緊張的高中生活中最放鬆最開心的時候。以至於後來的很多年,我覺得心情不好或是緊張時都想要去買上一份。也是後來長大了才知道這個小吃很多地方都有,而且都各有特色。
  • 過年尋找童年的美食,農村53歲大哥賣鏡兒糕30年,一天能賣600個
    上前了解得知,這位大哥姓張,今年53歲,是韓陽鎮賀家村人,他23歲開始走街串巷賣鏡兒糕、竹筒粽子,已經賣了30年了,開始是他一個人賣,結婚後把技術傳給了妻子,目前是夫妻二人經營著兩個攤位,各自賣自己的。
  • 103歲老人做起重陽糕、免費義診諮詢、愛心企業捐贈...虹口老人太...
    鍛鍊完畢,來喝一杯人參雞湯吧!「中藥材展示」攤位前最為鬧猛,為慶祝重陽佳節,今天所有的參茸產品一律打對摺,現場還有人參雞湯、枸杞參茶試吃品嘗。吃一口手作重陽糕自古重陽有品長壽美食的傳統習俗,重陽糕亦稱「花糕」是老少鹹宜的一款美味,北外灘街道百官街市民驛站邀請轄區內老人開展「手作重陽糕」的主題活動。
  • 91歲老人病危,家人才發現他藏了70年的秘密!他卻說沒什麼了不起
    如果不是這次病危時女兒們整理了他的私人物品南京的欒友山老人深藏了70年的卓越功勳至今都不會被人發現今年,91歲的欒友山因心臟不好,身體越來越差,醫生多次下達了病危通知書。這裡面不但有欒友山1949年參加西南戰役的榮譽證明,還有1950年到1954年,他多次榮獲特等功、三等功以及立功的獎狀。在一家人仔細梳理了這些榮譽事跡後,一段塵封70年的秘密漸漸浮出水面。
  • 重慶早餐熨鬥糕,外酥裡嫩15分鐘一鍋,山城巷裡1元1個
    山城有種種傳說級早餐,熨鬥糕是最神秘的一種,神秘的原因是藏得深,找不到。之前聽說過和平路和張家花園附近有賣,但因為「狼多肉少」,小攤面前總是大排長龍。有從南岸、九龍坡、渝北來的客人,一次性就端一鍋。老闆是個實在的手藝人,不樂意因賺錢而含糊了手藝,總會告訴你:「別等了,下一鍋也沒有你的。」但最近運氣不錯,在傍晚的山城巷裡遇到了賣熨鬥糕的小攤。
  •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段跨越70年的尋找,中俄友好的見證……
    我1950年出生在美麗的旅順,我的童年就是在旅順度過的,我的父親是一名蘇聯紅軍,他過世後便葬在旅順的蘇軍公墓。5月初我將要去中國,去旅順,看看我童年生活過的地方,本次來信的目的是希望欄目組幫我尋找曾經就讀過的一所學校,但願在我有生之年,回到旅順的時候可以再看一眼那裡。
  • 做了60年梅花糕、海棠糕!72歲的他再收新徒弟
    梅花糕,海棠糕在蘇式小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些年和糖粥一起走街串巷叫賣是蘇州人最愛的茶點而說到蘇州做花糕的師傅就不得不提陳巧文今年72歲的陳巧文13歲就開始製作梅花糕海棠糕靠著祖傳的手藝前幾年還獲得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稱號為將手藝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5月26日晚上陳巧文再次收下第三位弟子邸炳華昨天,小邸來到師傅家中
  • 番禺走失的70多歲老人在福景園小區找到了!
    3月5日下午4時30多分,陳先生用小車從番禺區橋南街福景社區居委會接走了其父親,離開前他向福景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鞠躬致謝。當天下午4時20多分,記者來到橋南街福景園小區看到,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將一位年約70多歲的阿伯從小區道路攙扶到居委會接待室的凳子上坐下來,一邊安撫他:「您先坐一坐,你兒子很快就會來接你回家。」
  • 三墩70歲老人寫來感恩信,殊不知他才是那個讓人...
    見到工作人員,他從隨身攜帶的挎包裡掏出兩張白紙,恭恭敬敬遞上,並認真地說:「我在報紙上看到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三十周年的徵文活動,這是我專門寫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幫我投稿。」他的口齒並不清晰,聽力也似乎不太靈敏,工作人員花了一些時間才弄清楚他的來意。
  • 84歲老人想吃黃米糕引發一場溫馨大搜索
    「我家有黃米麵,可以給老人送過去。」「我媽會做,想給老人做點吃。」從昨天到今天,「黃米糕」三個字成了本報熱線最火爆的詞彙。昨天,本報刊登了市民石先生想給老母親買黃米糕吃的事情,沒想到,一位84歲老人的心願牽動著無數市民的心,短短不到兩天時間,百餘市民致電本報熱線4286666,展開了一場愛心搜索,溫馨互助。
  • 遊品甄選:滑肉麻糖熨鬥糕,這10種重慶小吃,好吃狗不能錯過
    2019年就要過去了,重慶城的各處都在「革故鼎新」。老的商業街消失了,大樓豎起來了,在這種進步中漸趨消亡的,還有那些老巷子裡出沒的小吃。梳理2019的美食稿件,我們選出了10大街頭小吃,趁著它們還沒有徹底消失,快去嘗最後一口吧!
  • 重慶最便宜的小吃:有一種美食叫熨鬥糕,曾稱霸街頭如今不好找
    重慶最便宜的小吃:有一種美食叫熨鬥糕,曾稱霸街頭如今不好找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喵星萌看世界,一個喜歡待在廚房裡研究美食的姑娘!重慶四面環山,依山而建,處於兩江交匯之地。重慶因其特殊的地理特徵,形成了獨特的風景線,也正因此成為了一座非常有魅力的城市。
  • 在農村給老人過壽,為啥不過70歲大壽?這是啥原因呢?看完明白了
    人到60之後,就會舉辦壽宴,以慶賀和祝福老人能夠健康長壽。一般農村做壽的時候,把七十歲稱之為為「大壽」,把八十歲稱之為為「上壽」,九十歲的為「老壽」、百歲老人為「期頤」,對於不同歲數的做壽都有不同的稱呼和說法。而且在農村對於歲數的多少,也有很多的講究。
  • 8歲開始鍛鍊62年從未間斷 濟南70歲老人還能輕鬆「拿大頂」
    家住經三緯九某小區的韓兆田今年已經70歲了,從8歲開始就在哥哥的帶領下鍛鍊身體, 62年來從未間斷,倒立、長跑都是手到擒來,因為常年鍛鍊,老人至今沒有生過大病,連白頭髮都沒有幾根。  魯網10月21日訊   家住經三緯九某小區的韓兆田今年已經70歲了,從8歲開始就在哥哥的帶領下鍛鍊身體,62年來從未間斷,倒立、長跑都是手到擒來,因為常年鍛鍊,老人至今沒有生過大病,連白頭髮都沒有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