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因為突然從重慶各地蜂擁而來的顧客,讓冉少文夫妻有些疲憊。小小的早餐店店外,早上8點左右就會排上隊,排隊的客人只為買上兩個冉少文店裡的「熨鬥糕」。
冉少文正在做熨鬥糕
手藝:
十五分鐘出一鍋金黃軟糯熨鬥糕
28日早上7點多鐘,天光還沒有大亮,渝中區張家花園長長的梯坎下,冉少文的小吃店已經燈火明亮,店內僅有的三張桌子旁,還只有兩位客人。
此時人還不多,冉少文正坐在店門口將近一米高的大火爐邊,手裡端著一盆白白的米漿,老婆馮明秀正為客人從蒸籠裡取包子。冉少文面前的爐子上,十來個直徑大約10釐米、深大約5釐米的小鐵罐密密麻麻擠在一起。
他將米漿一勺勺添滿小鐵罐,和著雞蛋和其他食材的白色的米漿進入熱騰騰的鐵器,開始冒著小泡泡。等到所有鐵罐都裝滿米漿。冉少文拿一塊大鐵板壓在鐵罐上。
幾分鐘後,拿開鐵板,鐵罐內的米漿已經變成白色的固體,冒著白白的熱氣。冉少文拿一根細鐵籤子,一個個細細察看,將白色米糕邊緣用籤子挑松,再一一翻面,翻過來的一面已經金黃。他再用一把鐵剪子,把顏色已經較深的挪到爐子邊緣。通過來回翻動、挪移,十幾分鐘,一鍋熨鬥糕出鍋了。
冉少文正在做熨鬥糕
師傅:
開早餐攤子到小店,見證三十年歲月
熨鬥糕,這個曾經風靡老山城的傳統小吃,正在逐漸消失在現代化重慶城的街頭,然而對於冉少文夫妻來說,這個吃飯的手藝,從未丟失。
「這套做熨鬥糕的模子,我是在1986年從我姐那兒拿到的。」一個個經過了三十年仍舊油光蹭亮的圓形模具,見證了冉少文年輕時的奮鬥歲月。
1976年.還是個小夥子的冉少文在當時的民生飲食服務公司學習了白案手藝,成為一名麵點師傅。1986年,接過老師傅的熨鬥糕模子,冉少文在主城黃家埡口擺了幾年早餐攤子。
隨後,冉少文夫妻又輾轉去了豐都,當時的熨鬥糕,只要兩毛錢一個。又過了幾年回到主城,在兩路口擺上了早餐攤子。直到1998年,冉家在張家花園有了房子,才在張家花園梯坎下的小道上,擺起了早餐攤子,「那會兒,巴蜀小學後門就在攤子對面,孩子們每天早上都來吃。」
幾十年的到處奔波,那套熨鬥糕的模具和老手藝一樣,一直被冉少文夫妻帶在身邊,成了他們養家餬口的助力,也被冉少文當做寶貝細細呵護,就連在火爐上用來夾模具的鐵鉗,也是在黃家埡口時專門找鐵匠打的,現在還如新的一般閃著金屬特有的光澤。
「以前啊,這條街只有現在的一半寬,那會兒,我的熨鬥糕才5角錢一個!」冉少文回憶著1998年的張家花園,灰撲撲的老街上,早上和中午都是擠滿了小吃攤,上學和放學的孩子,穿梭其間。
後來,巴蜀中學和巴蜀小學越建越漂亮,冉少文也收了早餐攤子,和老婆開起了店。再後來,吃的耍的多了,來買熨鬥糕的孩子也少了。「這幾年,大多時候都是街坊來吃,很少有以前那種排著隊的大場面了。」
熨鬥糕
食客:
品嘗熨鬥糕,吃的是少年記憶
這個月,冉少文夫妻的熨鬥糕總是這一鍋還未出,下一鍋就已經被趕來的食客盯上了。前段時間,重慶的一檔美食欄目找到了冉少文,讓他的熨鬥糕再次「火了一把」,冉少文這才知道,自己的老手藝不是沒人吃了,而是人們找不到了。
就在這個清晨,70歲的肖奶奶成了冉家小吃店當天的第一位顧客,「老闆,我又來了,這次能吃到了吧!」說完,婆婆坐在早餐桌邊,期待地看著冉少文老婆擺弄著熨鬥糕。
「我來了兩次了,就為了嘗嘗過去的味道。」婆婆姓肖,一大早就從位於南岸的陽光華庭坐公交車過來。來的這麼早,是因為第一次來時,冉少文的熨鬥糕已經賣完了。
十幾分鐘後,兩個圓圓的熨鬥糕端了過來,肖婆婆拿著筷子夾起熨鬥糕看了許久,才輕輕用筷子戳開,放了一小塊進嘴裡。「我們那會兒,一個也就這三分之一大,我每天都要買100錢的。」肖婆婆的「那會兒」,已經是60年前,用她的話說,那會的100錢,相當於現在的1角錢,但對於還是個孩子的她,已經是一天的全部零花錢。
「那會兒,我們最喜歡去江邊玩,千廝門邊上,全市破破爛爛的吊腳樓。」肖婆婆一邊和冉少文擺著老龍門陣,一邊細細品嘗著熨鬥糕。
熨鬥糕,成了肖婆婆少年記憶中重要的印記,但隨著慢慢長大,結婚生子,她就再也沒有吃過熨鬥糕。等到老了閒下來了,再找,卻發現街頭巷尾再找不到了。
不過,也有趙先生這樣,定時前來「赴約」的。「我每個月都要專門過來吃上兩次,其實味道也沒有特別,就是想吃。」30歲的趙先生小時候就住在張家花園梯砍下的人和街,小學和中學,都在巴蜀就讀。「讀書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熨鬥糕和衝衝糕!」每天早上上學,趙先生都要專門多走兩步,來吃熨鬥糕。
後來畢業了,去了外地上大學,回了重慶以後,趙先生定居江北,但仍舊每周都會專程坐車過來吃兩次早飯。「這幾年,好多同事都說找不到熨鬥糕了,我就帶到這兒嘗嘗。」
未來:
堅持老手藝,做最好的熨鬥糕
因為客人越來越多,冉少文有些忙不過來。小吃店一直都是夫妻倆自己打理,每天凌晨一點多,就要起床準備食材。因為不願意請外人, 熨鬥糕每天的供應量都是固定的。
「你們加大產量噻,現在是做內銷(街坊生意)轉出口,要加大產量!」因為食客太多,已經兩天沒買到熨鬥糕的街坊和冉少文打趣。
冉少文回答得有些嚴肅,「這是精緻手藝,要做好每一個都有嚴格要求的,你說的那麼容易。」冉少文也不想請幫手,他怕別人糟蹋了他的招牌。
很多第一次來的食客都覺得,冉少文夫妻有些「趕客」。別人都是儘量讓客人等等,冉少文經常掛在嘴邊的卻是「別等了,這鍋還早。」「別等了,下一鍋也沒有你的。」因為他覺得,不能因為想掙錢,就馬虎了手藝,「每一個熨鬥糕,都要做成最好的熨鬥糕。」
也有人建議冉家夫妻,學學新東西,不要只賣熨鬥糕和包子饅頭,但也被拒絕了,「我們把店名取成『冉冉名小吃』。『名小吃』代表的,就是老重慶最傳統的手藝,我把這門手藝做好了,就已經很好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見習記者 吳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