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子是市場需求量大且較為穩定的品種,無論是飼養蛋鴨還是肉鴨,只要措施得當,都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今天主要從飼養密度和蛋鴨肉鴨的不同階段,飼養管理的側重點不同來具體分析。
一、選擇合適的飼養季節
為了充分利用自然飼養,降低飼養成本,可結合實際情況的條件安排飼養季節。根據南方的經驗和習慣,蛋幼鴨一般在水稻春插前二十至三十天培育飼養,因為飼養二十天左右就可以將鴨子放入水稻田裡放牧,這樣可以節省飼料,降低成本。到夏收後至秋季,均可放入稻茬田放牧,有利於促進母鴨產蛋。入冬後在欄舍內飼養,則可以大量產蛋,提供生活用和生產用的鮮蛋或種蛋。一般留作種鴨用的鴨子多多在四至五月間培育飼養。肉用鴨通常在春秋兩季培育,因為這兩個季節氣候適宜,飼料較豐富,春天的鴨子發育較好,可做種鴨,但是消耗飼料多。秋鴨到來年春天開始產蛋,若飼養管理得當,到秋天仍保持較高的產蛋量。
二、確定合適的飼養密度
隨著各地養鴨條件的不斷改善和群眾飼養技術水平的提高,養鴨已經不分季節。目前各地都在推廣全年圈養或者網養培育高產種鴨技術,以滿足市場需求。飼養密度和建築面積估算,不同類型的鴨子飼養密度都不同,同一類型的鴨子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每平方米飼養密度也不同。同一類型鴨子雖然日齡相同,但由於飼養季節不同,飼養密度也不一樣。
因此,在建築鴨舍的時候,要留有餘地,放寬計劃,但在使用鴨舍時候要周密計劃,充分利用建築面積,提高利用率。一般的原則是單位面積內冬天適當多養一些,夏天適當少養些。大面積鴨舍的飼養密度適當大些,小面積的鴨舍飼養密度適量小一些。運動場大的鴨舍飼養密度可以適當大一些,運動場小的鴨舍飼養密度可適當小些。
表一、肉用型鴨不同周齡的飼養密度
表二、蛋用型鴨不同周齡的飼養密度
三、大棚養蛋鴨,鴨舍的建設
大棚集約化飼養蛋鴨技術適用於長江南北有水面的地方,選擇交通便利的郊區和廣大農區。蛋鴨的品種可以選擇龍巖山麻鴨或者紹鴨,鴨舍的建築要靠近水源,最好坐北朝南,遠離村舍。人字形頂,頂高4至5米,四周房簷高1.8米,靠水一側修建兩座寬1.5米長5至10米的運動場。
鴨舍建築可以用舊毛竹做支架, 上面用舊毛氈或者稻草做頂,運動場四周圍用0.6米的毛竹做柵欄,鴨舍內靠門一側用磚建6釐米高1米寬的石板,石板上設食盆。一般一個鴨棚飼養一千隻左右,舍內另一頭設立飼料庫倉和飼養員居室,並設立拌藥池和鴨水井。移動鴨舍總面積160平方米至180平方米,水面因地制宜,立體養殖,以80至100隻鴨子一畝水地為宜。水中用木頭打樁,將尼龍砂衝片圍欄,四周固定在木樁上。
四、蛋鴨各階段飼養管理
雛鴨飼養管理。第一次餵水,在雛鴨出殼之後24小時內進行餵水,水溫20度至25度。第一次飼喂,開始用水漂洗過碎米餵六成飽,逐漸添加雛鴨飼料,每天飼餵6至8次至一月齡。保溫,一至三天28度至30度,四至六天,26度至28度,七至十天,24度至26度,十一至十四天天,21度至24度,十五至二十天20度至22中,21天後不低於20度。
給雛鴨分群,大小強弱分群,特別是出殼10至15天內進行,最好用籠子隔開,每群三十隻左右。雛鴨出殼十日之內放水,每天兩次,每次三十分鐘,水溫不低於15度,之後逐漸延長。管理,清掃鴨舍,勤換墊草,保持通風乾燥,注意飲水,清潔衛生和防暑防曬。
青年鴨飼養管理,一月後,飼餵青年鴨子要自由採食,每天放水兩次,搞好清潔衛生,繁殖公母比例一般為一比二十隻。
產蛋鴨飼養管理,龍巖山麻鴨一般八十日左右開產,飼餵蛋鴨全價料,每天餵四餐,或者自由採食,每天上午九點半至十點半,下午15點半至16點半時各放水一次,每次半小時至一小時,夏天可延長,冬天可稍短。
光照,每天保證光照時間13至16小時,晚上和陰雲天可以增加人工光照,每平方米鴨舍用平均兩瓦人工補充光照,沒電的時候,還要用馬燈代替。
管理,每天早上按時撿蛋,每晚添加少量墊草,夏季注意通風防暑,降溫。清理鴨糞要勤快,冬季鴨舍清糞時間可以稍微長一點。
蛋鴨生產性能,一般每隻產蛋280至300個,最高可達330個。開產後,一般利用一年就淘汰。
五、肉仔鴨各階段飼養管理
肉仔鴨又稱快大鴨,品種主要有北京鴨、櫻桃谷鴨等。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肉仔鴨49日齡活重可達到3千克以上。
飼養方式的確定,目前比較常用的飼養方式有地面圈養,離地網養等。至於選擇哪一種飼養方式,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加以選擇確定。集約化飼養肉仔鴨多以鴨舍圈養為主。有條件的地方多採用前期地面靜養,後期圈、放結合方式。離地圈養是一種新型的飼養方式,不設運動場,不設遊泳池,不用墊料。前期在圈裡網上飼養。為肉仔鴨創造連續吃食、飲水和排汙的飼養環境。選好健壯雛鴨,雛鴨仔出殼後, 扇幹即可挑選。健壯雛鴨大小基本一致,體重55至60克,無大肚臍、歪頭拐腳等,毛色太黃或者太淡都是孵化溫度不佳的結果。
提供適宜的環境溫度,不同周齡的雛鴨育雛,最適宜的溫度是雛鴨出殼當天設在離地面或者飼養網上5至10釐米處的溫度,要求為32至34度。第二至七日齡為28至30度,第八至十四日齡為25至28度,第十五至二十一日為21至24度。第二十一至三十日齡為20至21度,直至與環境溫度一致,肉仔鴨在生長期最適宜的溫度為15至20度,鴨舍內開始一周的相對溼度應為70%,之後降低為60%,三周齡後保持在55%為宜。
夏季育雛時,雛鴨出殼之後在保溫箱裡兩到三天,三天後選擇早上或傍晚氣溫適宜的時候,趕出雛鴨在室外或下水活動。晚上回到室內繼續保溫兩至三天。一周後就可以完全不用保溫箱,但是此時也要注意防暑。若室溫超過35度或一周齡以上的雛鴨室溫超過30度時,要注意做好通風和噴水降溫等防暑工作。
冬季育雛時,雛鴨應在育雛室育雛7至10天,陰雨寒冷天氣要保溫14天左右,並選擇在溫暖的中午趕雛鴨戲水,讓其儘快適應外界環境。每十平方米鴨舍安裝一隻四十瓦的燈泡,有利於增重。
正確餵養,雛鴨出殼6至12小時後絨毛已幹,行動開始活潑。應該儘快轉入育雛室。在開始餵食之前,先供給飲水,飲水後將雛鴨放在乾燥柔軟的墊草上,便可餵食。第一次餵食也叫開食,餵養幼雛鴨的飼養應先取營養豐富,體積較小,而易於消化,適口性好,便於捉食的小粒狀飼料。最好是採用全價顆粒,零至三周齡餵食小鴨料,4至5周齡餵食中鴨料,6至7周齡餵食大鴨料。全天都給足飲水,直到上市。
肉仔鴨一般分為雛鴨、中鴨、大鴨三個飼養階段。上一階段飼餵的飼料轉換為下一階段飼餵的飼料應該有三天時間為逐漸過渡期。搞好防疫保健,搞好清潔衛生,應貫穿整個養鴨過程的始終,這是防疫保健的最根本措施。要注意保持鴨舍環境清潔衛生,每日清除鴨糞,經常洗刷食槽、水槽,定期消毒,不餵腐敗劣質飼料。保證料槽內的飼料不腐不黴。
肉仔鴨的飼養期一般只有七周齡左右,在當地有禽病流行或可能受到禽類疾病威脅的時候,必須儘早做好防疫接種。一日零的雛鴨接種雛鴨病毒性肝炎疫苗,21日齡接種鴨瘟疫苗,30至35日齡接種禽類疫苗。
養殖蛋鴨的收益主要在於蛋鴨的產蛋量,養殖肉仔鴨的收益主要在於肉仔鴨的質量。今小編主要給您分享了選擇合適的季節養鴨、養殖各種類型的鴨各階段的飼養密度、蛋鴨的管理方法和肉仔鴨的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怎樣精確飼養密度,使蛋鴨產蛋更多,使肉鴨長得更快,希望對您有幫助。文章內容較長,但都是乾貨內容,可以先收藏起來有需要的時候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