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小梅,今年39歲,是一名中共黨員。2005年5月,匯川區招聘第一批社工時,我通過招聘進入社區工作,曾在上海路街道長徵社區、南京路社區、荷花池社區、烏江恬苑社區任職。2019年5月,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信任下,我有幸來到匯川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堂堡社區,在這擔任黨支部書記一職。
在這工作一年多裡,我見證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惠,見證了健康扶貧的便利,見證了就業扶貧的優越,見證了搬遷群眾勤勞致富的的歡愉,見證了搬遷群眾從「等靠要」到「比著幹」的華麗轉身…… 來到學堂堡社區,對我而言,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這裡匯聚了八鎮一辦的搬遷群眾1274戶5216人,如何讓他們迅速從村民轉變為市民、如何在這裡安居樂業致富成為了我的全新課題。 面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這一全新課題,剛開始的我一臉茫然,不知從何入手。每天回到家中,我便開始仔細研讀習近平總書記對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區委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五個體系」建設的相關要求,慢慢地才對這個全新課題有了一定了解。 剛到社區時,為了消除部分群眾心中的疑慮,我便帶著社區的兄弟姐妹們一起走家入戶,認真傾聽他們的訴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經過近2個月的進家入戶摸底了解,我們才總結出自身工作方式方法有問題,政策解讀不到位,老百姓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一時半會難以改變等原因,所以他們才會有過激言行。一年多來,我走遍了社區的所有搬遷群眾家,現在已經成為了他們心中的「老熟人」了。
人們都說,基層幹部最擅長處理的就是「家長裡短」,殊不知,在繁雜而瑣碎的工作中,也難免會受委屈,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從柜子中拿出一件我珍藏已久的物品,然後繼續「淚往心裡藏,扛著繼續上」。 可能大家對這件物品有所好奇,它不是什麼奇珍異寶,也不是價值連城的物品,它其實就是一雙手工布鞋。但是對於我來說,它是無價之寶,是搬遷群眾對我最好的鼓勵和鞭策。 我記得是在2019年8月,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家住B11棟的毛石鎮搬遷移民黃孟芬到社區辦公室找到我,顫顫巍巍的雙手從隨身攜帶的挎包中拿出一雙布鞋遞給了我。
「胡支書,我看你為了我們整天跑上跑下辛苦了,我沒有文化,也說不出好聽的感謝話,只有給你織一雙鞋,布鞋透氣好走路。」接過這雙鞋,我的內心無比感動。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雙鞋時刻鞭策著我要不忘黨員初心,砥礪前行為民做好服務。 脫貧並不止於「摘帽」,不返貧才能確保脫貧質量和成色,我們要做的是「扶上馬」之後再多「送一程」。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為自己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而感動,為自己能參與到脫貧攻堅而驕傲,為學堂堡社區搬遷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而自豪。 黃小波 袁靜 整理
編輯 黃霞
編審 陳富強 王其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