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林」點染定西一片綠。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黃海
接連幾場秋雨,南山更綠了。
世世代代住在大山裡的定西群眾做夢都不曾想到,眼前這片乾旱缺水、連「鳥都不搭窩」的禿山頭,如今不僅成了城裡人周末休閒觀光的旅遊景區,更成了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依靠。
3年多時間裡,福州市幫扶定西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定西南山培育起10641畝林地,160多萬株各類苗木「染」綠了這片原本光禿禿的大山。
「福州團隊引領、福州技術支撐,大伙兒叫它『福州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福州定西兩地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把長汀縣在持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總結出的「黨政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並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恆」的「長汀經驗」,運用到定西脫貧攻堅實踐中,讓隴中山區由黃到綠、由綠到富。
栽下一片樹,留得百年綠。2019年,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一棵樹,是綠色的開始
金秋時節,避開老城區的擁擠,穿過蜿蜒的城南山路,兩側的樹木在雨水的洗刷下愈發蒼翠。
行至山頂放眼遠望,整齊連片的雲杉樟子松迎風挺立,林間菌草和灌木花卉繁茂。
「山是和尚頭,地是農家愁。」站在山頂通向遠方的水泥硬化路邊,安定區鳳翔鎮李家岔村村民邢國權感嘆道,自己在這座山上住了大半輩子,從記事起,這裡就一直都是荒山頭,別說像樣的樹,就連草也沒幾根結實的。
西北風吹過,黃土漫天。邢國權一家人守著20畝山地靠天吃飯「混肚子」。前幾年,妻子不幸在一場車禍中失去勞動能力,加之兩個孩子上學,老邢家的光景越來越差,戴上了「貧困」帽子。懂事的女兒為了弟弟能完成學業,輟學去飯館裡打工賺錢。老邢年紀大了,幹了半輩子的建築工,再也沒有適合他的活兒,看著日頭干著急。
就在這關頭,脫貧攻堅開始後越來越多的好消息在村子裡傳開。
「退耕還林種上樹,一畝地能補助1200元。」邢國權第一次聽別人說起要在這裡種樹,差點沒笑出聲,「一畝地認認真真種一年都收不了1000元。更何況,要在這片寸草不生的大山上養活一棵樹?」老邢的腦子有點轉不過彎子。
「老邢的疑惑並不是沒有依據。」定西市安定區車道嶺林場場長陳正斌說,安定區南山地段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腐殖質層很薄,養分幾乎為零。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發量卻超過1500毫米,強烈的數據反差,讓這裡種樹難如登天。
生態環境脆弱是導致定西市深度貧困的主要成因之一,也是定西市脫貧攻堅長遠發展無法繞過、但又必須解決的難題。
適逢對口幫扶的福州市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既有種樹經驗,也有種樹技術。
精準幫扶有了突破口,福州定西兩地的思路不謀而合,決定在山地連片、生態薄弱的安定區南山,共同探索一種「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扶貧」模式,立足於長期改善生態環境,以治理水土流失為切入點,在植樹造林的同時進行產業扶貧。
「一定要用福州最好的生態建設經驗,在這片荒山上種活一棵樹,造起一片林。」來自福建農林大學以及福州、長汀的林業、水利等部門的專家組建起技術團隊,一遍又一遍地來現場調研考察。
「若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想像種樹有這麼難。」福州市林業局局長童桂榮回憶起第一次看到這片荒山時的情形時,感慨萬分。在他的印象中,福州的山頭隨便撒點種子都能長成大樹,可這裡完全不同,壓根兒沒有預料到種植生態林會面對如此艱巨的困難。
「好在我們在種樹方面有很多經驗。」童桂榮說,在各行業專家一次次「會診」之後,福州團隊對症南山開出一張處方:
針對缺水問題,在澆水時就提前在土坑裡加保水劑,讓水變得不易流失;
針對缺肥問題,在栽種之初就為每株苗木都搭配好包含有機肥2.5公斤、過磷酸鈣100克的營養包;
為了讓栽植的樹木能夠撐過旱季,一期項目還配套建設了1020畝滴灌工程;
……
「一系列對症施策讓我們成功種下第一批樹,但這種模式成本過高,於是我們又開始探索更簡單有效的方式。」童桂榮說,這也就有了後來已經成形的「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澆大水」方案。
造林全程,兩地工程技術人員全都扎在山上,整地、施肥、種苗、栽植、澆水、覆土,每一個環節都不敢懈怠。
從第一棵樹栽下去,已經過去了3年,當年1米高的雲杉苗如今已經長得一人多高,不僅長得快,成活率還高達98%。
陳正斌在林業口乾了20年,在看到福州團隊的種樹經驗後,不禁讚嘆:「福州團隊的造林經驗,可以說是對我們當地林草幹部進行了一場『智力扶貧』。」
福建農林大學專家在定西推廣菌草種植技術。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黃海
一片林,是希望的延伸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種下的樹越來越多,林子越來越大,南山有了綠意,當地小流域生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造林不只是種樹那麼簡單,一定要用系統工程的理念來造林。」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張國防是「福州林」的設計者和見證人,他和他的團隊將當年參與福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總結出的經驗搬到定西,植入「福州林」。
這幾年,張國防和他的同事們每年都要從福州來定西十幾趟。
看著四期工程栽植的林子長勢喜人,他堅定地說:「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春天能聽見各種鳥叫聲,時不時還能看見野兔跑來跑去。」鳳翔鎮張家莊村村民馮惠中和這片荒山打了半輩子交道,如今卻看到了從未看過的模樣。
「林木紮根鎖住了水分,蒸騰後又產生降水,原本乾旱的高原,年降雨量已經從300多毫米增加到500多毫米。」張國防說,林子長起來後,周邊的氣候環境也勢必會隨之改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森林小氣候。
「樹種得再好,畢竟不能當飯吃。」當地群眾隨口的一個問題,壓實了福州定西兩地扶貧幹部肩上的擔子。
的確,只有將生態扶貧與產業帶動相結合,才能夠為定西脫貧攻堅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事實證明,這片「福州林」帶給定西當地的效益,遠比預期的多。
作為「長汀經驗」的定西實踐,「福州林」通過帶動貧困戶參與退耕還林、植樹務工、營林管護、發展林下經濟,讓貧困群眾在綠色中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40畝地全部退耕還林,一畝補助1200元,5年結清。我還被聘為生態護林員,一年工資有8000元。」鳳翔鎮李家岔村村民李鋒守著旱地種了幾十年小麥、玉米,生活難以為繼。「福州林」讓他的生活變了樣。
「水土流失治理是手段,解決群眾溫飽問題才是目的。」張國防說,「長汀經驗」之所以成為中國水土流失治理的模板,核心就在於在「生態美」與「百姓富」之間找到了最佳平衡點。
安定區石泉鄉呂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淑梅以前靠打零工、務農維持一家老小生計,去年開始在「福州林」務工,每月工資穩定在3000元。丈夫也在林場打工,一天工資150元,月收入4000多元。
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從這片林子裡直接、間接受益。
定西市林草局統計稱,「福州林」一至四期項目建設中,退耕還林補助惠及118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1633元;帶動9戶貧困戶育苗21畝,每畝增收1655元;共吸納390戶貧困戶參與造林務工,戶均收入3280元;向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公益性護林員崗位,戶均增收8000元。
「種樹就是造水,造水就是造錢。」張國防說,「福州林」不僅要在定西種出「好風景」,還要給貧困群眾種出「致富果」。
一段經歷,見證東西幫扶深情
「挹閩江之水,潤隴中嘉木;集閩都才智,助鳳城展翼……」《榕定生態扶貧賦》濃縮了東西部協作生態扶貧種起萬畝林的故事,鐫刻在「福州亭」的碑石上。
「這片林子,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生態扶貧的一次有益實踐。」秋日時節,站在碑石前,看著遠山的滿目蒼翠,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心裡更踏實了。
從固原到定西,作為肩挑生態扶貧重任的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已經不記得跑了多少次大西北。
「現在的『福州林』項目,已經成為定西市造林標準最高、質量最好、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安定區林草局工作人員向蘭思仁介紹道。
「還大山以綠色,還要學會向綠色要效益。」蘭思仁坦言,「林子的學問大了,結合林蜂、林藥、林花、林草等模式,將『福州林』建設成集休閒、娛樂、旅遊、觀光和健身於一體的城市休閒公園,不僅能讓廣大市民走進森林,親近自然,共享綠色發展成果,更能讓這裡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示範基地、教育基地和生態文明成果展示基地。」
正如蘭思仁所言,目前,「福州林」系統謀劃的林果、林花、林蜂、林旅、林農、林藥、林菌、林禽融合發展的生態扶貧產業鏈,正把「嚮往的生活」延伸到通渭等定西市其他縣區,讓短期經濟效益與生態長期效益相結合,效果已初步顯現。
「未來,我們還將計劃通過『合作社 基地 農戶』模式,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規範化、品牌化發展,惠及更多定西百姓。」蘭思仁說。
「福州林」項目,還為定西培養了一批管理規範、技術嫻熟的林業隊伍。即使在今年疫情期間,福州技術團隊受疫情影響不能到現場指導,本地工程隊也在5月前順利完成了四期造林任務,沒拖工期,沒降標準。
時下,每當天氣晴好的周末,就有不少定西市民相約上南山,在「福州林」裡散散步,在「福州亭」裡唱幾嗓子秦腔,山上越來越熱鬧。
據了解,2017年至2020年,福州市總投資4600.2萬元,累計完成生態林10641畝,共栽植各類苗木160.56萬株,建設100立方米蓄水池9個、鋪設滴管1020畝,整修道路51.7公裡,建設「福州亭」1處。
從一棵樹到萬畝林,「福州林」讓相隔2000公裡的榕定兩地走得更近。項目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而且增加了群眾收入,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精準脫貧「雙贏」,為定西生態扶貧總結出一整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這片綠色不僅成為黃土高原上一抹別樣的風景,而且一個集生態、觀光、旅遊、科研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森林公園正在謀劃之中。
(記者 王光慶 洪文泉 崔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