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中有片「福州林」——看福建「長汀經驗」是如何破解定西脫貧兩...

2020-12-21 金臺資訊

「福州林」點染定西一片綠。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黃海

接連幾場秋雨,南山更綠了。

世世代代住在大山裡的定西群眾做夢都不曾想到,眼前這片乾旱缺水、連「鳥都不搭窩」的禿山頭,如今不僅成了城裡人周末休閒觀光的旅遊景區,更成了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依靠。

3年多時間裡,福州市幫扶定西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定西南山培育起10641畝林地,160多萬株各類苗木「染」綠了這片原本光禿禿的大山。

「福州團隊引領、福州技術支撐,大伙兒叫它『福州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福州定西兩地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把長汀縣在持續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總結出的「黨政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並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恆」的「長汀經驗」,運用到定西脫貧攻堅實踐中,讓隴中山區由黃到綠、由綠到富。

栽下一片樹,留得百年綠。2019年,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一棵樹,是綠色的開始

金秋時節,避開老城區的擁擠,穿過蜿蜒的城南山路,兩側的樹木在雨水的洗刷下愈發蒼翠。

行至山頂放眼遠望,整齊連片的雲杉樟子松迎風挺立,林間菌草和灌木花卉繁茂。

「山是和尚頭,地是農家愁。」站在山頂通向遠方的水泥硬化路邊,安定區鳳翔鎮李家岔村村民邢國權感嘆道,自己在這座山上住了大半輩子,從記事起,這裡就一直都是荒山頭,別說像樣的樹,就連草也沒幾根結實的。

西北風吹過,黃土漫天。邢國權一家人守著20畝山地靠天吃飯「混肚子」。前幾年,妻子不幸在一場車禍中失去勞動能力,加之兩個孩子上學,老邢家的光景越來越差,戴上了「貧困」帽子。懂事的女兒為了弟弟能完成學業,輟學去飯館裡打工賺錢。老邢年紀大了,幹了半輩子的建築工,再也沒有適合他的活兒,看著日頭干著急。

就在這關頭,脫貧攻堅開始後越來越多的好消息在村子裡傳開。

「退耕還林種上樹,一畝地能補助1200元。」邢國權第一次聽別人說起要在這裡種樹,差點沒笑出聲,「一畝地認認真真種一年都收不了1000元。更何況,要在這片寸草不生的大山上養活一棵樹?」老邢的腦子有點轉不過彎子。

「老邢的疑惑並不是沒有依據。」定西市安定區車道嶺林場場長陳正斌說,安定區南山地段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腐殖質層很薄,養分幾乎為零。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發量卻超過1500毫米,強烈的數據反差,讓這裡種樹難如登天。

生態環境脆弱是導致定西市深度貧困的主要成因之一,也是定西市脫貧攻堅長遠發展無法繞過、但又必須解決的難題。

適逢對口幫扶的福州市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既有種樹經驗,也有種樹技術。

精準幫扶有了突破口,福州定西兩地的思路不謀而合,決定在山地連片、生態薄弱的安定區南山,共同探索一種「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扶貧」模式,立足於長期改善生態環境,以治理水土流失為切入點,在植樹造林的同時進行產業扶貧。

「一定要用福州最好的生態建設經驗,在這片荒山上種活一棵樹,造起一片林。」來自福建農林大學以及福州、長汀的林業、水利等部門的專家組建起技術團隊,一遍又一遍地來現場調研考察。

「若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想像種樹有這麼難。」福州市林業局局長童桂榮回憶起第一次看到這片荒山時的情形時,感慨萬分。在他的印象中,福州的山頭隨便撒點種子都能長成大樹,可這裡完全不同,壓根兒沒有預料到種植生態林會面對如此艱巨的困難。

「好在我們在種樹方面有很多經驗。」童桂榮說,在各行業專家一次次「會診」之後,福州團隊對症南山開出一張處方:

針對缺水問題,在澆水時就提前在土坑裡加保水劑,讓水變得不易流失;

針對缺肥問題,在栽種之初就為每株苗木都搭配好包含有機肥2.5公斤、過磷酸鈣100克的營養包;

為了讓栽植的樹木能夠撐過旱季,一期項目還配套建設了1020畝滴灌工程;

……

「一系列對症施策讓我們成功種下第一批樹,但這種模式成本過高,於是我們又開始探索更簡單有效的方式。」童桂榮說,這也就有了後來已經成形的「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澆大水」方案。

造林全程,兩地工程技術人員全都扎在山上,整地、施肥、種苗、栽植、澆水、覆土,每一個環節都不敢懈怠。

從第一棵樹栽下去,已經過去了3年,當年1米高的雲杉苗如今已經長得一人多高,不僅長得快,成活率還高達98%。

陳正斌在林業口乾了20年,在看到福州團隊的種樹經驗後,不禁讚嘆:「福州團隊的造林經驗,可以說是對我們當地林草幹部進行了一場『智力扶貧』。」

福建農林大學專家在定西推廣菌草種植技術。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黃海

一片林,是希望的延伸

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種下的樹越來越多,林子越來越大,南山有了綠意,當地小流域生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造林不只是種樹那麼簡單,一定要用系統工程的理念來造林。」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教授張國防是「福州林」的設計者和見證人,他和他的團隊將當年參與福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總結出的經驗搬到定西,植入「福州林」。

這幾年,張國防和他的同事們每年都要從福州來定西十幾趟。

看著四期工程栽植的林子長勢喜人,他堅定地說:「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春天能聽見各種鳥叫聲,時不時還能看見野兔跑來跑去。」鳳翔鎮張家莊村村民馮惠中和這片荒山打了半輩子交道,如今卻看到了從未看過的模樣。

「林木紮根鎖住了水分,蒸騰後又產生降水,原本乾旱的高原,年降雨量已經從300多毫米增加到500多毫米。」張國防說,林子長起來後,周邊的氣候環境也勢必會隨之改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森林小氣候。

「樹種得再好,畢竟不能當飯吃。」當地群眾隨口的一個問題,壓實了福州定西兩地扶貧幹部肩上的擔子。

的確,只有將生態扶貧與產業帶動相結合,才能夠為定西脫貧攻堅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事實證明,這片「福州林」帶給定西當地的效益,遠比預期的多。

作為「長汀經驗」的定西實踐,「福州林」通過帶動貧困戶參與退耕還林、植樹務工、營林管護、發展林下經濟,讓貧困群眾在綠色中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

「40畝地全部退耕還林,一畝補助1200元,5年結清。我還被聘為生態護林員,一年工資有8000元。」鳳翔鎮李家岔村村民李鋒守著旱地種了幾十年小麥、玉米,生活難以為繼。「福州林」讓他的生活變了樣。

「水土流失治理是手段,解決群眾溫飽問題才是目的。」張國防說,「長汀經驗」之所以成為中國水土流失治理的模板,核心就在於在「生態美」與「百姓富」之間找到了最佳平衡點。

安定區石泉鄉呂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淑梅以前靠打零工、務農維持一家老小生計,去年開始在「福州林」務工,每月工資穩定在3000元。丈夫也在林場打工,一天工資150元,月收入4000多元。

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從這片林子裡直接、間接受益。

定西市林草局統計稱,「福州林」一至四期項目建設中,退耕還林補助惠及118戶貧困戶,戶均增收11633元;帶動9戶貧困戶育苗21畝,每畝增收1655元;共吸納390戶貧困戶參與造林務工,戶均收入3280元;向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公益性護林員崗位,戶均增收8000元。

「種樹就是造水,造水就是造錢。」張國防說,「福州林」不僅要在定西種出「好風景」,還要給貧困群眾種出「致富果」。

一段經歷,見證東西幫扶深情

「挹閩江之水,潤隴中嘉木;集閩都才智,助鳳城展翼……」《榕定生態扶貧賦》濃縮了東西部協作生態扶貧種起萬畝林的故事,鐫刻在「福州亭」的碑石上。

「這片林子,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生態扶貧的一次有益實踐。」秋日時節,站在碑石前,看著遠山的滿目蒼翠,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心裡更踏實了。

從固原到定西,作為肩挑生態扶貧重任的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已經不記得跑了多少次大西北。

「現在的『福州林』項目,已經成為定西市造林標準最高、質量最好、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安定區林草局工作人員向蘭思仁介紹道。

「還大山以綠色,還要學會向綠色要效益。」蘭思仁坦言,「林子的學問大了,結合林蜂、林藥、林花、林草等模式,將『福州林』建設成集休閒、娛樂、旅遊、觀光和健身於一體的城市休閒公園,不僅能讓廣大市民走進森林,親近自然,共享綠色發展成果,更能讓這裡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示範基地、教育基地和生態文明成果展示基地。」

正如蘭思仁所言,目前,「福州林」系統謀劃的林果、林花、林蜂、林旅、林農、林藥、林菌、林禽融合發展的生態扶貧產業鏈,正把「嚮往的生活」延伸到通渭等定西市其他縣區,讓短期經濟效益與生態長期效益相結合,效果已初步顯現。

「未來,我們還將計劃通過『合作社 基地 農戶』模式,推動林下經濟規模化、規範化、品牌化發展,惠及更多定西百姓。」蘭思仁說。

「福州林」項目,還為定西培養了一批管理規範、技術嫻熟的林業隊伍。即使在今年疫情期間,福州技術團隊受疫情影響不能到現場指導,本地工程隊也在5月前順利完成了四期造林任務,沒拖工期,沒降標準。

時下,每當天氣晴好的周末,就有不少定西市民相約上南山,在「福州林」裡散散步,在「福州亭」裡唱幾嗓子秦腔,山上越來越熱鬧。

據了解,2017年至2020年,福州市總投資4600.2萬元,累計完成生態林10641畝,共栽植各類苗木160.56萬株,建設100立方米蓄水池9個、鋪設滴管1020畝,整修道路51.7公裡,建設「福州亭」1處。

從一棵樹到萬畝林,「福州林」讓相隔2000公裡的榕定兩地走得更近。項目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而且增加了群眾收入,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精準脫貧「雙贏」,為定西生態扶貧總結出一整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這片綠色不僅成為黃土高原上一抹別樣的風景,而且一個集生態、觀光、旅遊、科研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森林公園正在謀劃之中。

(記者 王光慶 洪文泉 崔銀輝)

相關焦點

  • 「協作花」開遍隴原——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掃描
    富民工程「福州林」2017年,針對定西乾旱少雨、生態脆弱的實際,福州創新生態扶貧模式,借鑑習總書記倡導的「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與定西自然條件實際相結合,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試驗項目1020畝,帶動貧困戶增收,實現了增綠與增收、生態與生計的有機統一。
  • 一粒粒土豆如何變成一袋袋水晶粉條——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福定...
    在甘肅省定西市區東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特別的紀念館。300多年前,清代福州籍官員許珌在此當縣令並長眠在了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濟民興學的功德和清正廉潔的官聲,贏得了定西人民的深切感恩和緬懷。福州與定西,一處東南海濱,一在西北高原。
  • 扶貧濟困 情暖定西——記福建大東海集團董事長、「情暖定西」典型...
    在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教育是扶貧的治本之策」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為了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全面推進教育扶貧,很多愛心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用不同方式奉獻愛心,讓許多貧困家庭的學生圓了大學夢。林國鏡,福建大東海集團董事長,一位教育扶貧的積極踐行者。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他在定西市設立了「定西?
  • 福建長汀:百姓暢享綠色幸福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幾代長汀人篳路藍縷,用數十年的努力,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與百萬畝荒山作戰,創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汀經驗」,成為我國水土流失治理的典範和福建生態省建設的一面旗幟。  長汀縣中復村松毛嶺下,有片茂密的樹林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紅軍林」。中復村紅軍長徵紀念館義務講解員鐘鳴介紹,1934年9月30日,紅九軍團從中復村出發開始長徵。
  • 福州·定西第二屆文化美食節啟動
    記者 張笑雪 攝  福州新聞網10月28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張笑雪)27日下午,2020年福州·定西第二屆文化美食節在福州市倉山區齊安路利嘉國際商業城甘肅特產匯·定西大賣場舉行。本次美食節將持續到11月1日,市民可前往選購。  土豆粉、中藥材、牛羊肉、百合、食用菌、小雜糧……美食節現場,近300種農特產品琳琅滿目,吸引了一批批消費者前來採購。
  • 定西許婧一家人的微笑_福州定西心手相連_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_新聞...
    福州日報通訊員 虎發仁  「我現在生活得很好,不僅和老公處得好,和公婆也處得很好,我們一起生活,你看我們家寶寶都半歲了。」看著胖乎乎的兒子,許婧一家人幸福地笑了。  5月30日,定西在福州掛職工作組相關人員專程來到閩侯縣白沙鎮,看望定西通過招考在福州企事業單位上班,並第一個結婚成家已有孩子的許婧一家。
  • 在定西,福州人用小小的陽光房種出了……
    福州新聞網@這裡,讀懂福州!福州市對口幫扶甘肅定西的項目工作人員,奔波在隴中大地上。日前,記者在定西市隴西縣菜子鎮董家寺村看到,一座座印有「福州幫扶定西陽光房種植試驗項目」字樣的藍色小房子在陽光照射下格外顯眼,村民們正在裡頭忙著照料菌棒。定西隴西縣董家寺村村民在陽光房裡種植香菇。其中一座陽光房的主人,是47歲的貧困戶王挺雷。
  • 從定西到福州 此心安處是吾家
    3日,10對在福州工作的定西新人參加「新福州人」集體婚禮,他們在福州就業、在福州成親、在福州安家,充分彰顯福州定西對口扶貧勞務協作模式的成效——從定西到福州 此心安處是吾家東南網11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段金柱
  • 「長汀經驗」中的草根英雄
    要總結長汀經驗,推動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2012年1月17日,省委書記孫春蘭在省十一屆人大六次會議上要求: 全省幹部群眾要學習長汀人民艱苦奮鬥、鍥而不捨的精神,紮實推進生態省建設,務求全勝,把福建建設得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
  • 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啟「消費+產業」扶貧新模式
    同一天,位於長樂的彰縣農特館開業在即,從定西彰縣採購的蜂蜜、沙棘飲品、中藥材等價值50萬元的土特產將陸續運抵;在福州的永輝超市、康佰家醫藥等門店裡,在印象連江·大玩家等網購平臺上,定西產的當歸、黃芪、黨參等持續熱賣……  這樣火熱的線上、線下交易,幾乎每一天都在「定西—福州」間發生。
  • 隴中文化 大美定西
    說到定西,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知道。你可能會問:定西在哪裡?定西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或者定西有什麼好吃的?那麼跟著我一起走進定西,了解定西的歷史文化和當地美食吧!不過這裡要問了,你有沒有吃過定西的馬鈴薯呢?
  • 【新春走基層】福建長汀"世界名雞"背後的脫貧故事
    【新春走基層】福建長汀"世界名雞"背後的脫貧故事 原標題:   新華社福州1月26日電 題:「世界名雞」背後的脫貧故事  劉娟、吳劍鋒  河田鎮根溪村的老公雞乖乖最近成了「明星」。
  • 福州老闆「代言」定西當歸 今年「5·18」定西展品更多
    陳永莊推介定西岷縣當歸。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陳丹 張旭/文 陳建國 陳暖/攝  昨日,在今年的「5·18」展館,記者感受到福州與對口幫扶的甘肅定西的深情厚誼。定西展臺裡,展出的產品不再只有中藥材、農副產品,還有200多件非遺項目產品。此外,一位福州企業老總還當起定西當歸「代言人」。  在6號館福建心藍天控股集團展臺,記者看見,心藍天董事長陳永莊正捧著一盤當歸向來客推介。  「別看它們黑黑的,『皺紋』多,這樣的才算好產品!」他說,「中華當歸甲天下,岷縣當歸甲中華,不僅有當歸,你還可以看看這土豆粉。」他似乎成了定西產品的代言人。
  • 長汀:水光山色與人親
    在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青年》雜誌推出《脫貧攻堅 青年力量》專刊,共分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習近平到過村莊的年輕人」「山西靈丘、石樓:返鄉青年創業記」「鄉村振興,徐徐展開的青春」「脫貧攻堅中的青年力」「小康生活的幸福讀本」五個版塊。全方位、多角度講述了「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中的青年故事。
  • 福州巨菌草「紮根」黃土高坡 已在定西推廣種植2110畝
    福州巨菌草「紮根」黃土高坡 已在定西推廣種植2110畝 2018-08-25 23:19:00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李白蕾
  • 龍巖長汀客家菜:「首府美食」全力再「出海」
    2016年,由省餐飲烹飪行業協會主辦的「福建十大名菜」評選活動中,以「白斬河田雞」為代表的長汀客家菜榜上有名。古城長汀有「中國客家菜之鄉」「福建美食名城」的美譽,近年來創造了客家菜產業輝煌業績:從業人員近5萬人,年產值逾10億元……   汀州美食走向全國   「目前,福州經營客家飲食的企業有500多家,其中不少是長汀人開的。」
  • 長汀 從治荒到繡綠
    核心閱讀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在福建的老區蘇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得怎麼樣?
  • 定西隴西縣1604萬元農特產品行銷福州及連江市場
    合作社負責人說,今年通過與甘肅隴藥雯盛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聯繫,將烘乾處理的近七成香菇賣上了高價錢。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連江、隴西兩地深化消費扶貧協作,截至目前,隴西縣已向福州市及連江縣銷售了總價值1604.5萬元的農特產品,帶動全縣相關企業8家,合作社5家,貧困人口2000多戶增收。
  • 東西部勞務扶貧協作牽出山海情緣 定西姑娘成福州媳婦
    許婧(中)和家人一起包水餃。福州新聞網1月29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張鐵國/文 鄭帥/攝)「今天過定西小年,明天我們過福州的小年!」28日18時許,華燈初上,位於閩侯縣白沙鎮新村的一個農家小屋的廚房裡,一片歡聲笑語,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