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講關於臺灣很出名的港口名字的由來,這個港口跟」流求「也有點關係,這個港口名叫北港。
清嘉慶、道光之前,今臺南市與安平鎮之間,有一個闊約6裡、長達30裡,汪洋浩瀚,可泊千舟的大海灣叫做臺江,也就是陳第《東番記》說的「大員」灣、周嬰《遠遊篇》的「臺員」灣。在臺江與臺灣海峽之間,有一道由11個小沙嶼組成的天然防波堤。由北而南分別叫做海翁島、加老灣、隙仔港、北線尾,以及臺窩灣(即一鯤身,荷蘭文獻稱大員,今安平)、二鯤身……七鯤身。其間有兩個港口通臺江:
「北自加老灣,與北汕(線)尾北端相距裡許之處,叫做北口,又名鹿耳門。南至北汕尾南端,與臺窩灣相距約半裡的港門,叫南口,又名大港。」
嘉慶、光緒間兩次大雨,曾文溪泛濫,泥塞臺江,頓成陸浦。因此,鹿耳門與臺江一起,滄海變桑田了。
鹿耳門港道,又稱北港或鹿口(Lou-keou ) ,「流求」之名,很可能是由Lou-keou音轉而來。
首先,鹿與流,都是來母尤韻字,雙聲疊韻,讀音相同。口與求,今音聲母分別為K與Q,在古代均可歸入「溪」、「群」二母,韻屬尤部。它們也是雙聲疊韻字,故「流求」與「鹿口」可以通假。從音韻上說,流求是由鹿口音轉而來是說得通的。
其次,自隋至明,大陸人民渡海到臺灣的主要地點是大員渭。明末文獻上所說的北港即鹿耳門,而不是現在的北港(又稱笨港),也不是鹿港。李獻璋在《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一文,對今北港(笨北港的簡稱)的形成、發展史,作了詳盡的考證。他明確指出:顏思齊、鄭芝龍集團「築寨駐屯」之地,顏思齊墓地所在,1635年7月荷蘭保都曼率荷兵2000侄入劃英莊時的登陸地點,以及鄭成功永曆十五年視察春耕的地方,過去都以為發生在今北港一帶,這是不對的。他說:
「......《臺灣外紀》與《花莊談往》所記顏鄭集團的所謂十寨,分徽在安平和臺南附近聚落的可能性較大,無法證明其為笨港之地。正如《巴達維亞城日記》的Pakang(北港)大都是指的赤坎鹿耳門的北港道一樣,當時的笨港還沒有南、北之分,故決不是笨北港。·」一《巴達維亞城日記》裡所見Pomkan,確可推定為笨港·」…
據李氏考證,北港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時,還僅僅是一個入海口地名,沒有聚落。康熙三十四五年開始拓殖。至康照末年才發展起來。乾隆年間,在北港溪南岸即笨南港,才有「舟車輻犢,百貨駢闐」的盛況。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笨北港才取代笨南港的地位,被正式稱之為「北港」。
這就說明,在明至清統一臺灣之初,大陸人渡海來臺的集中下碇之所,不是原來稱為笨港的北港。那麼,這個北港在哪裡呢?清朱景英在《海東札記》中,曾指明其方位:
「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臺灣。」
據此不難判斷,「北港」所在,當然不是澎朔正東的笨港,而是鹿耳門的北港道。它不僅在澎湖東南,而且又可稱之為「臺灣」(即「臺窩掩,的省譯)。
鹿港的發展,遠較今臺南市一帶(即臺江東岸)為晚。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漢族移民才由臺南前往那裡墾荒。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設彰化縣,鹿港歸其管轄。到了乾隆年間,才成為三大港之一。到1784年,才開闢為與泉州蚶江對渡的港口。
上述「北港」,亦即鹿耳門北港道,是高山族與漢族群眾雜居之地,又是交通大陸的中心。那裡,原先居住著平埔人的臺窩灣等部落。萬曆三十年末《公元1603年初),陳第隨沈有容攻剿侵入臺清的俊寇,在「大員」登陸。
他在《東番記》後記中說:
「倭破,收泊大員,夷目大彌勒輩率數十人叩謁,獻鹿饋酒,喜為除害也。」。
荷蘭人入侵之初,當他們登上一鯤身及鄰近海岸時,「遇到一個背負弓箭,完全赤裸的土人」,用手勢把他們「領往他的部落所在的地方」。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相信大家都了解了臺灣出名的港口的名字的來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