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人大多喜歡漿麵條。大凡麵條,要一頓吃完,不能放,否則就成一鍋粥了,「飯熱三遍,狗都不吃」。漿麵條不一樣,所謂「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一碗漿麵條,配上十幾種小菜碼,從歷史吃到現在,那是洛陽人自己的選擇,吃成了民俗,也吃成了歷史。
漿麵條在洛陽那都是百年以上了,傳統小吃。綠豆、紅薯等磨漿發酵,經特殊工藝做成,製作簡單,成本低、味道美、易於消化,酸味獨特,自古以來流傳不衰,是洛陽一帶頗為流行的地方名食。
其實相同做法的麵條,陝西,甘肅,南方一帶也有,《舌尖上的中國》叫他們「漿水面」,聽著,比「漿麵條」上臺階,有知識的樣子。
漿麵條需要漿水,好的漿坊都在老城區,「敦志街張家,連生街高家,井胡同王家,......」老漿坊數得上名的,也就那麼幾家,老話講,河南府三寶,孟津梨、靈寶棗、洛陽城裡漿麵條。那都是百年的老漿坊了,人文故事很多。你說真也好,文人編的也好,洛陽人大抵笑笑不會和你爭論,這是氣度,不能算不屑。
四大歷史名城, 洛陽、西安、北京、南京,論歷史名小吃,漿麵條不值一提,去過這四個地方的,看法能一致。不論你吃的是媽媽的味道,兒時的記憶,還是歷史的品味,沒辦法和人家那三個地方比。
誰讓咱被毀的次數太多了呢,好聽的叫「邙山無臥牛之地」,好像風水寶地,帝王將相、有頭有臉的都往洛陽來,忙了一輩子,臨了睡到洛陽,其實呢?從古到今,洛陽哪塊地方不是層層血染呢?一句「若問天下興亡事,請君只看洛陽城」,詩句後面,非常殘酷啊。
結果呢?廢墟加廢墟。人家是直轄的直轄,省會的省會,闊佬,洛陽呢?成胡同裡滿腹經綸的大爺了,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類無所不通,歷史就別提了,「五千年歷史看河南」,河南看誰?洛陽啊。資格太老了,你不服不行,就衣服穿的舊一點而已。
話說回來,這麼一個還沒好幾天就廢墟的地方,能留下來什麼呢?古建築都炸沒了,精緻的小吃是不敢有的,吃不飽飯倒是常有的,此時,能有剩飯真的很好。再說剩飯放久了,不光能生成酒,讓人趨之若鶩,還能生成發酵的酸酸的食物,多好啊,填飽肚子,還味道鮮美。
要怪,就怪洛陽這個位置,天下之中啊,風水奇佳,否則周立國後,除了在陝西長安建都「宗周」,同時趕緊的派周公來洛陽搞個「成周」,那也是都城啊。這麼好個地方,來爭啊搶的自然就多,打砸搶的多了,好東西留不下來。
洛陽三絕一寶,三絕是:龍門石窟;洛陽牡丹;洛陽水席。一寶是唐三彩。洛陽水席,屬於吃的範疇,確實高大上,但是,也是來源自民間。「真不同」水席,接待外賓客人啊那代表洛陽的最高水平,你進去,富麗堂皇,皇家氣派,可根上,就是老百姓的日常,什麼叫日常?就是不排場!不富裕!想辦法吃飽飯!你想,建了毀,毀了建的,日常飲食,能不深刻蘊含著這個戰亂頻仍的烙印麼?
所謂一方山水一方人,洛陽人吃著漿麵條,在這片土地上閃轉騰挪,打出一片新天地,西裝革履的,走在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大街上,互相招呼:吃飯沒?走,懟碗漿麵條吧?中,可中。
這就是洛陽,洛陽人吧,懟碗漿麵條其實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