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親#
年前,
老同學來長沙看我,甚悅。
二十年前曾一起南下,然,命運弄人,
我們南、北相望,算算有十來年未見,
欲好酒肉招待,為其洗塵。
不想,
老友最想吃的大蒜炒臘肉卻偏偏沒有,
頗感愧疚。
年後,
聽說「大蒜炒臘肉」要在藩后街開分店了,甚是期盼。
說起以大蒜炒臘肉做招牌開店這事,恐有點與時下的流行相悖。然而,看到新店外等號的人潮,頓感我多慮了。
其實,
臘肉本身就是最能道出湖南人本真味的一道美食。
道出湖南人本真的一道菜
什麼是本真?就是原來的樣子。為什麼這麼說呢?還從這故友說起,一是因為他自小體胖,卻一直為時下所謂的健康飲食所困,總不得這美味而食。二是在外地難得品上一口正宗的鄉土五花臘肉。三是他本是湖南人,骨子裡的那點「野」的本性,總是有摁壓不住要鑽出來的時候。而那點野的本性,只有在和老友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時才來得真,撒得歡。
湖南人有多真?從製作一塊臘肉就能看出來。臘肉在湖南,是一個家家都有,也都愛吃的美食,比起現在流行的其它湘菜更有代表性。比如,它比風靡大江南北的剁椒魚頭有更久遠的歷史,我小時候家裡吃魚根本沒看上這種大頭魚;也比大家耳熟能詳的辣椒炒肉來得要稀缺,臘肉只有在過年時才有得吃,是招待團圓的家人和遠道而來的故友的硬菜。過年的時候,如果廚房裡沒有掛上幾條臘貨,這年過得都會有點慌。
因此,從時令到時間,從選材到燻制,從原料到成菜,製作費時費力,但也更有儀式感,它匯聚了更多湖南人的講究,是一道真正能體現湖南人「本真」的美食。
是湖南人待人以真的體現
我記得,進入臘月,各家各戶就開始忙活起來,我的母親總是從鄉下買來年豬仔肋下的五花,用香料和鹽雙面醃製半個月,風乾,然後在單位宿舍的門邊立起久違的大鐵桶,開始燻制過年的臘肉來。
首先,點燃起鋪在鐵桶下的碎木屑,等煙燃起來了,就在大油桶上放上幾根粗木棍,把醃製好的臘肉一塊塊小心地掛在木棍上,蓋上木板,紙板,也不能蓋太緊,防止煙火熄滅,母親總是在碎木屑裡還添加些幹橘子皮和花生殼,以助燃和增香。燻制其實是需要技術和耐心的一件事,不管是下起冬日冰雨,還是颳起凌冽寒風,母親總是要經常留意煙火,控制好木屑和給肉換的位置,切不可急火熱煙,這樣的燻制需要持續三十來日,直到肉的表面發出均勻而紅潤的光澤,脂肪緊縮,香氣四溢,他才會露出一臉富足和自信的表情,滿意的將它掛回廚房。
這份製作臘肉的認真,最後都轉化成一口口的真誠,傳遞給每一個品嘗它的人。
是湖南人回歸真我的信物
然而,去母親的故鄉,臘肉的口味就更富穿透力和野性,製作臘肉的風格也完全不同了。在湘西,重山之間,山路遙遙,不會像城市總能買到新鮮的食材,而且舊時也沒有冰箱,即便有肉也不便於保存。因此,每到臘月裡,就選了欄裡養得最肥的大土豬做成臘肉、臘腸等。
在山村中,養一頭豬其實是非常不易的,沒有飼料,打豬草,煮豬食都頗為辛勞。在灶屋的中間架著鍋子燒飯的上面,柴火煙最濃的地方,把醃好的肉就掛在灶火上燻著,時間長了,層層的煙漬把肉裹得嚴嚴實實,在山區特有的氣候環境下,肉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在菌類的作用下,將脂肪和蛋白質進行分解和轉化,肥肉變成了透明的脂肪層,肥而不膩,瘦肉也已經熟化。這也是一年裡招待客人最高規格的食材。
不管什麼時候,來了客人,就割下一塊臘肉,用火燒軟厚實的豬皮,用刀刮去煙漬,將肉切片,三指寬的脂肪旁夾著兩抹深紅的瘦肉,豬皮糯口,肥瘦搭配,淡鹹交替,盈潤相宜,簡單的烹以大蒜、幹紅辣椒,一家人圍在篝火前,迎著熱騰騰的葷香,品著肥美的大塊臘肉,大聲說話,大口喝酒,回歸真我,人生還有什麼不能舍下的。
真是商業中心的湖南老味
「晶瑩剔透,色如琥珀,薰香濃鬱,色澤紅亮,瘦不塞牙……」緊鄰長沙CBD中IFS的「三湘第一官巷」藩后街,就藏著這麼一家大師級的小店——「大蒜炒臘肉」。它是湘菜世家——湘菜大師許璨先生一手創辦,把來自湖南湘西龍山的五花三層臘肉慢火蒸透,和蒜味十足的獨子大蒜歡快的結合,配以幹紅椒快炒,蒜椒香十足,臘肉口感盈潤。店裡更是有不少非遺傳承的傳統湘菜,也有不少創新長沙菜。
走進店,上千斤的臘肉和臘魚迎面而來,門口一桿老秤中的片片臘肉,承載著一口口歲月的老味,瞬間把我帶回那個年代。在冬日的陽光裡,一絲絲青煙升起,煙燻味裹著醃製的肉香味,從鐵桶和層層木蓋板的縫隙裡遛出來,總是勾著我和玩伴們故意湊過去,希望能早點嘗上一口那五花臘肉的肥美。這就是浸入到骨子裡最童年的味道吧。
地道的大蒜炒臘肉,就是湖南人的本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