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知道成型後的盆樹姿態美麗,瀟灑生動,但對於新手盆友而言,往往是在樹材未成形階段的創作摸索過程中不知所措,因此也經常有一些新手盆友會發來一些盆景樹材尋求參考建議。
未成型的盆樹具體應該如何施作,本期內容筆者將同盆友們分享分享一株黑松素材的半成型之路,前路漫漫還未成型,但希望藉此能給新手盆友們一些參考與改作的方向思路。
黑松,在松類盆景樹種中一直佔據著一席之地,其樹冠蒼綠,姿態雄健。造型樣式多變,可製成直乾式、斜乾式、文人、臨水懸崖等多種形式,深受盆友們的喜愛。
分析素材做好判斷
17年8月入手原始黑松素材(下圖),樹齡7~8年,根基呈乾裂狀;用山土栽植於9寸淺盆中,盆器深度約為16cm,盆表當時有數十顆包覆式肥料;
針葉長短不一,老葉長度約為3cm,新葉5~6cm,基於其生長狀態可判定,植株原本處於長期缺少水肥的生長環境,前1至2年間換過栽培的環境,並有給到相應的水肥,故而後長的新葉相對較長。
脫盆後觀察到黑松的根只長到盆緣,還未形成網狀結構,由此可以推斷盆樹在一年半前應該換過盆土,並疏理過根系,因此沒有發現根系糾結的現象。
判斷之後定未來方向
任何一株素材入手,最好就是做到物盡其用!在做造型假設時,從整體架構與局部的優勢上對盆樹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從局部上看,這株黑松可以製成兩件獨立的小品素材,上下各有它們的用法與創作的方向。盆樹下位只有一根細枝,加上4公分左右粗度的主幹,即使如此,做成獨立的一株小品已經具備基本條件了。
黑松的上部,也不能浪費,這也是選這一棵素材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方這一部份,可高壓環剝後製作成叢乾式造型,且當下的枝幹的配置已有一定雛形,不過新入手時的狀態還不宜製作高壓環剝,高壓環剝作業還需要等待幾年,待底下的細枝,葉子繁茂,有足夠的能量應對高壓期根系的需求後,就可以做高壓環剝,因此種植的方向先以伸展根系優先。
而黑松素材入手的當下的重點並非造型,原植株的生長狀況並不理想,入手後略拆掉部分原盆土,套大盆養護。
盆樹適合做哪類的造型?除非天生就非常良好的素材當下就可以做未來最終形態的預設,一般情況下這類無法立馬做決斷的時候,會先重點養好自己未來或許可利用到的任何的枝幹部位,原先對盆樹預設文人樹形發展的創作方向,是基於將植株做成文人成型的速度相對較快而做的設想。
捨棄文人造型:從整體上而言,原本細枝分枝附近有一些小芽點小細枝,入手時都已乾枯,如果下部過於空洞,勢必影響盆樹整體造型,除非留做文人樹形,但盆樹的形態似乎並不太適合於文人造型。
若製成文人樹形,需將主幹去除,並將車輪枝剪除。而剪除後,會造成滿滿的一整圈傷口,較難包覆癒合,同時又失去原本素材的風格,如此做法終非上品,因此文人形態造型的想法就必須拋棄。當然,如果若車輪枝數量少一些,只有一兩個細枝需要切除,那麼做文人或許是最佳選擇。
為了讓盆樹未來的造型有更充足的想像空間,當下就要定製未來的養護目標——將細枝培粗,讓它長旺。作業的方法並不複雜,只需要簡單的纏線,往外牽引雕塑,讓下位枝多接觸光照即可。
設定小目標:基於以上因素,這段時間先以培主幹粗度,和雕琢調整其它副幹為主。將強芽剪除,逼出隱藏的定芽,藉以縮短盆樹的節間。從圖片上來看,正面底部過於空虛,實際上,左邊最前面的一枝,底下有一個小小的弱枝,只有0.5mm粗,兩針葉子,當下並不明顯。這一弱枝培育起來,可彌補前方過於空虛的空間,正好和最底下的細枝長旺的時間相近,可以趕得上。
意料之外:經過5個多月的套盆養護,當年12月份做了換盆的動作,這個時間換盆比通常提早了一個月,脫盆後發現根系太差,沒往外伸展出來,原先套盆種植讓根系長到套盆介質中的目的沒有達成。
原栽培介質是山土,時間一長硬得如同沙巖,清除舊土時用尖竹籤戳了許久,清理完根系發現粗根都繞著盆子內緣環繞生長,形成一個平面,可看植株小時候就沒整理過根系——介質過差,影響根系健康,從而導致上部枝葉的生長不良。
與此同時,部分粗根已經死亡乾枯了,輕輕一動就斷了,因為外表和活的根很像,難以分辨。最為保險的做法就是暫時不對這些死沒做修剪,以免將活根損傷。
PS:環繞的粗根,先用竹籤固定住,待下次換盆動土時可做繼續調整。
留芽
底下的弱枝,也是全株最重要的一枝未來的造型枝。為了讓弱勢枝更好變強盛,強芽摘除的作業每個月都會進行,終於在這條弱枝的背面還長出了新芽,原有的2個芽點也更加壯實了。
黑松造枝的方式與一般雜木造型不同,雜木類樹種可用截幹蓄枝的方式達到節間短密的效果,而松類盆景樹種,枝條不到位的位置,就必須利用逼芽的方法進行處理。
疏根換土
初秋時為盆樹換了半邊的盆土,另外半邊在12月份的時候清除換土並梳理根系,同時換上了大一號的盆器培養根群。根系的生長狀況都恢復的還不錯,原先換過土的根系跟這半邊差不多。
再將照片中上下兩條粗根調到該有的方向,八方根的培育基本上就完成了一半,只需要等根系再培粗後,將不必要的粗根剪除,根系的造型作業大致就完成了。
換土注意事項:松類樹種換土時除非土壤出現極為嚴重的健康狀況,一般建議預留1/3以上的宿土,有利於根菌的繁殖促進植株根系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