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
地下文物異常豐厚
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保存在河南博物院的雲紋銅禁
歷經滄桑巨變
折射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之光
其發現過程及修復
都凝聚著考古工作者的執著與堅守
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中期青銅器
整體用失蠟法鑄就
工藝精湛複雜
霸氣自然外露
彰顯著神秘而鮮明的楚風神韻
令人嘆為觀止
有著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 的稱號
2002年1月
國家文物局發布
《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64件文物永久禁止出國(境)展覽
雲紋銅禁名列其中
雲紋銅禁中「禁」字有禁戒飲酒之意
由於周朝人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
他們認為
夏、商兩代滅亡的原因之一
在於嗜酒無度
因而將承放酒杯的案臺稱為「禁」
周朝還發布了
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
其中規定
王公諸侯不準非禮飲酒
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
民眾聚飲
押解京城處以死刑
不照禁令行事執法者
同樣治以死罪
雲紋銅禁的四周盤龍踞虎
大概是取神獸警示之意
出土的雲紋銅禁全國共7件
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這件
體積最大、時間最早
1978年
河南省文物部門對楚墓
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共發掘出了大小春秋楚墓24座
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
其中僅下寺2號楚墓就出土
大型青銅禮器80餘件
車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貝等
6000多件
在這些國寶中
就有這件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主要用作
尊、卣、壺類酒器的器座
銅禁在傳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發現
而此件雲紋銅禁
算得上是禁類青銅器中的精品
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
雲紋銅禁出土時殘破不堪
整個案面裂為七八塊
千年的水浸和腐蝕
讓四周的雲紋和怪獸
變成了一堆堆難以分辨的銅梗和銅渣
據專家考證
雲紋銅禁採用失蠟法鑄造工藝
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失蠟法鑄件
文獻所見中國最早使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
在唐代初年
雲紋銅禁的出世讓學術界認識到
失蠟法鑄造工藝
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
就已相當成熟
它不是舶來品
是中國固有的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一
雲紋銅禁通高28.8釐米
長103釐米
寬46釐米
重90多公斤
呈長方形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
銅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層雲紋做裝飾
通透性較好
似天空飄浮的朵朵白雲
禁身的上部攀附著12條龍形異獸
它們凹腰卷尾
探首吐舌
面向禁的中心
形成群龍拱衛的場面
另外有十二隻異獸蹲於「禁」下為足
其器身由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
這些銅梗共分5層
最內較粗的一層是梁架
每根梁架兩側伸出多處支梗
猶如古代建築上的鬥拱
多層重疊
縱橫交錯
支梗又相互捲曲盤繞
而又互不連接
全由內層作支撐
工藝十分複雜而又精良
雲紋銅禁的主人是誰呢
隨著考古發現工作的開展
逐漸揭開了雲紋銅禁主人的神秘面紗
一套形制相同、大小遞減的青銅列鼎
鼎內銘文都涉及「王子午」三個字
列鼎銘文記錄了王子午一生的功德
以及如何選擇精美的銅料
鑄造禮器升鼎
用於祭禮祖先文王
也用來乞求長壽和子孫昌盛
文獻記載
王子午在楚康王時曾任令尹
即楚王以外的最高行政長官
相當於後世宰相
鼎是禮器
象徵著國家權力和個人身份
鼎的主人就是墓的主人
考古發掘七鼎之禮
6車19馬的大型車馬坑隨葬
與文獻記載中王子午的身份符合
毋庸置疑
雲紋銅禁的主人就是楚莊王之子
王子午
鑄造年代不晚於公元前552年
雲紋銅禁的出土
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
向前推進1100年
工匠精神傳千古
2500年前
古人締造了雲紋銅禁
2500年後
現代考古人發掘並修復了雲紋銅禁
它承載的是物質文明
更是中華民族
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大國工匠精神
近期熱文:
「每日文物鑑賞」玉柄鐵劍——「中華第一劍」
「每日文物鑑賞」慈航之寶——金觀音菩薩立像
「每日文物鑑賞」武曌金簡,現存唯一一件屬於武則天的文物
「每日文物鑑賞」商婦好鴞尊,記錄了一個女將軍的赫赫戰功
「每日文物鑑賞」漢代壁畫四神雲氣圖,被譽為「敦煌外之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