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狼狽為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成語,它出自晚晴譴責小說家吳趼人撰寫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原文為: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痴男鴛鴦並命。這句話是用來諷刺當時豪紳與官府勾結魚肉百姓的現狀。
在這個成語中有兩種動物狼和狽,其中,狼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種食肉動物,但是狽我們就非常的陌生了,而且在所有的動物中,也沒有一種叫「狽」的動物。那麼狽到底是一種什麼生物呢?我們來看一下自然界中有沒有符合「狽」形象的一種動物。
什麼是狽?
狽是一種存在於我國傳說中的生物,在我國古代的一些典籍中,對於狽有一定的描述,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門》中寫道: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狼足後短,負之而行,故曰狼狽。
從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狽是一種與狼共生的食肉動物,它的特點主要有三個:前足比後足要短;其嗅覺靈敏,能夠準確地找到食物所在的位置;不具備自主行動的能力,要趴在狼的身上靠狼馱著它前行。
但是,在現實中,狼雖然是一種群居動物,但是在狼群中只有狼,沒有其他動物,更沒有除了交配之外,更沒有什麼動物能夠騎在狼的身上。
有人說:一些狼的幼崽出生後,由於先天性的缺陷可能會導致兩條前肢畸形,從而符合上面說的前足短於後足的描述,對於這樣的幼崽,親狼會將它們馱在身上,照顧它們。
這個說法乍一看非常的有道理,但是,這只是人臆想的一種場景罷了。因為狼雖然是群居動物,但是在雌性生產的時候,它會離開族群找到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挖一個洞或者找一個廢棄的洞穴,靜靜的等待幼崽的降臨。幼崽出生後,無論是否健康,它們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樣的,它們會在洞穴中度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此間,小狼幾乎都是在洞穴中度過的。直到5-6周後,小狼斷奶可以吃一些肉食了,雌狼就會把它們帶回到族群中。
此時,如果有先天性缺陷的小狼會被丟在原地,它們無法跟上母親和兄弟姐妹的步伐,最終被遺棄掉,這就是殘酷的大自然了,優勝劣汰從來都是它們的生存法則。
因此,狽這種生物只是傳說中的生物,它是不存在的。
那麼,在自然界中,有沒有符合狽形象描述的動物呢?
狼和狽既然能夠放到一起,最起碼說明它們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在整個犬科中中,前肢比後肢短很多的動物根本就沒有,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成為它的四肢都比狼的四肢短很多。基於這個分析,我認為在自然界中還真的有一種犬科動物有些符合狽的描述,它就是豺。
豺是我們常聽卻不常見的犬科動物,而且我們常說的「豺狼虎豹」中豺就排在了第一位。作為犬科動物,豺比狼要小很多,它平均只有1米左右的體長,關鍵是它的四條腿比較的短,肩高僅有50公分左右,而狼的肩高平均都在75公分左右,肩高主要是由四肢的長度決定的。
因此,這一點豺與狽的描述還是有一些相似的。
從習性上看,豺非常的狡猾,它們擅長群居,而且是最兇殘的動物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豺的捕獵雖然跟狼一樣都是集體圍攻,但是狼一般選擇攻擊獵物的四肢讓獵物失血過多倒地,但是豺則不同,它們有著尖利的爪子、尖利的牙齒以及高達200公斤的咬合力,在捕獵時,它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將獵物團團圍住,然後伺機跳上獵物的後背,之後用尖利的牙齒和爪子撕裂獵物的肛門,然後將腸道整個的扯出來,同時其他的成員會發揮自己強大的跳躍力(原地3米高的跳躍力),利用尖利的爪子將獵物的眼睛刺瞎。
因此,在眾多的食肉動物中,豺的捕獵是最兇殘的,而且它們專攻肛門和眼睛這種薄弱位置,也足以證明了它們的陰險狡詐,這一點也符合狽「奸」的描述。
總結
如果說在自然界中找一種完全符合「狽」描述的動物是沒有的,但是,如果想找一種最貼近「狽」原型的動物的話,我認為就是豺了,它們兇殘、狡詐,其殺傷力甚至在狼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