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立冬簡單漂亮的手抄報模板大全 立冬習俗你知道多少,這裡全了 立冬這個節氣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吧!這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大家對立冬節氣還是非常重視的,因為這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據了解,古時候有些地方會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來慶賀立冬
原標題:2020立冬簡單漂亮的手抄報模板大全 立冬習俗你知道多少,這裡全了
立冬這個節氣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吧!這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大家對立冬節氣還是非常重視的,因為這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據了解,古時候有些地方會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來慶賀立冬的到來,而現在立冬節氣也是有著非常多的風俗活動,除此以外,很多學校還會安排學生做立冬手抄報的任務。那麼,立冬手抄報簡單又好看的都有哪些呢?立冬手抄報圖片大全簡單有哪些?立冬手抄報內容有哪些?大家可以和百思特小編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哦~
立冬手抄報簡單又好看
立冬手抄報內容
氣候特點
立,建始也,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穫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季節類節氣。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現,「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國南方地區(低緯地區),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溼度大,季節轉換時這些要素變化明顯;北方地區,降水量少,季節轉換時降水量等要素變化不明顯,變化最為明顯的是氣溫,北方地區(中緯地區)四季氣溫氣溫變化分明。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變小,白晝時間縮短,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於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還不很冷。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間,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在南方部分地區初冬(孟冬)這時期一般不會很冷,但隨著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北方地區,在進入冬季前至春季這段時間都很寒冷,冬季幾個節氣的氣候變化不明顯,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徵。
民間習俗
賀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立冬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是十月的大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這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
立冬在北方則有吃水餃的風俗。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農事活動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立冬後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作為早已入冬的西北、華北、東北等地,此時的大風、降溫可以說是習以為常。在華北中南部到黃淮等地,立冬期間的冷空氣,常常不是大風把這一帶山區紅葉一掃而光,就是把城裡的樹也吹成光杆。若遇到勢力強、速度快的冷空氣,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區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風力加大,大風一直吹到東南沿海和臺灣海峽。
西南地區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結束,但相對全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況,它還是雨水偏多的地方。四川盆地、貴州東部、雲南西南部,11月還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雲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說法。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溼氣流呼應,南方地區的過程雨量還會較大。
此時,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不大,對於一年三熟的華南,11月的乾旱,對作物生長仍有負面影響。
立冬吃什麼傳統食物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自古就受到老百姓的重視。立冬節氣標誌著冬天的到來,民間有立冬進補的習俗。那麼,立冬要吃什麼傳統食物呢?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飲食習俗。
1、北京:立冬吃餃子
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在京津地區,人們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有的還講究吃「倭瓜」餡的餃子。「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2、南京:立冬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
3、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飯
在福建、潮汕,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因此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不僅可以保護牙齒,還能起到滋補的功效。甘蔗是潮汕人「補冬」的食物之一。
4、臺灣:立冬吃羊肉
在寶島臺灣,立冬有吃肉進補的習俗。立冬當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自己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怎麼養生
1、多點水
立冬雖然排汗排尿減少,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依然需要水分滋養。立冬一般每日補水應很多於2000——3000毫升。
2、出點汗
立冬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為度,汗多洩氣,有悖於立冬陽氣伏藏之道。
3、早點睡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而,立冬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4、護點腳
立冬健腳即健身。天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最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天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
5、防點病
立冬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應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鍊,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6、調點神
立冬寒冷,易使人情緒低落。最好方法是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一些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強度不等的體育活動,這些都是消除煩悶、調養精神的良藥。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