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訊汽車從相關渠道獲知,東風裕隆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正式在浙江法庭申請進入破產清算程序,這也意味著如今只活躍在「網絡段子」中的納智捷品牌可能就此退出中國大陸市場。
寶島品牌或退出大陸市場
根據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顯示,杭州中院近日已受理東風裕隆銷售公司的破產重整申請,這也意味著東風裕隆銷售公司已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資料顯示,東風裕隆成立於2010年,由東風汽車與裕隆汽車以50:50股比合資組建,生產納智捷品牌旗下車型。2013年,東風汽車與裕隆汽車再度以50:50股比合資組建東風裕隆銷售公司,負責銷售東風裕隆生產的產品。
其實早在6月,中國臺灣媒體就曾報導納智捷將退出大陸市場。不過這一說法隨即遭到了公司否認。「目前納智捷還沒有要退出大陸市場。」東風裕隆汽車公司回應稱,「東風裕隆銷售公司是一家空殼公司,與東風裕隆汽車公司和納智捷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是並行的關係。這只是一個工商操作。」
當年,為了改變外國品牌在中國臺灣地區獨大的局面,臺灣裕隆汽車公司累積30年汽車研發經驗,引進全球最先進的關鍵技術,創立「納智捷」品牌。自兩年前在臺灣推出市場以來,「納智捷」很快就在臺灣的MPV和SUV市場站住腳跟,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並大幅擴大了高端MPV和SUV的市場規模。
這也導致納智捷品牌在臺灣地區的地位並不低。2018年,納智捷在大陸遭遇銷量滑鐵盧,於是臺灣某新聞臺評論員藉此發揮,再次得出了一個比「茶葉蛋」還要有衝擊力的結論:大陸人消費不起。但實際上,中國大陸每年賣出售價超過30萬元的「BBA」一線豪華品牌SUV數量都超過30萬臺。
2020年銷量不足百臺
作為中國寶島臺灣目前唯一的汽車自主品牌,納智捷也曾在中國大陸有過輝煌的銷量歷史。
東風裕隆曾經向市場投放過大7 SUV、大7 MPV、優6 SUV、納5、銳3等多款車型。2015年,納智捷品牌年銷量高達6萬臺,其中優6 SUV的平均單月銷量接近4000臺,相當於如今一個二線豪華品牌最暢銷車型的銷量。
隨後2016年,納智捷銷量便下跌近三分之一,年銷量4萬餘臺。自此之後納智捷品牌的銷量開始直線下滑,進入2019年,東風裕隆境況仍未好轉,全年銷量已不足1947輛。今年前9月,東風裕隆的產銷量分別為22輛和77輛。
納智捷位於杭州蕭山的生產基地去年就已處於停頓狀態,屢陷破產關停傳聞。儘管官方否認了破產和退市傳聞,但納智捷品牌在大陸早已名存實亡。
銷量慘澹的另一面,是銷售渠道的瓦解。目前國內100多家東風裕隆經銷商已經基本全部退出,大部分也僅保留售後服務職能。同時廠家許多配件已停止供應,車主找不到地方修車,二手車的價格更是跌到了白菜價,一臺當年售價超過20萬元的大7 SUV,4-5年車齡的二手車市場成交價格已不足5萬元。
「活在段子裡的車企」
「費油」,是近些年圍繞納智捷這個品牌揮之不去的標籤。早期納智捷旗下車型大7採用了較大排量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再加上自身整備質量較重,百公裡油耗經常在15L以上,納智捷因此背上了「費油」的負面口碑。
由此引發的納智捷段子更是數不勝數。「納智捷車主為什麼很少接電話?因為加油站不讓打電話」、「剛聽說我買了納智捷,村門口連夜蓋了一個中石化」、「一腳油門下去油箱裡會起漩渦」等等。
這導致後來納智捷推出的車型,儘管在油耗方面表現已經達到了主流級別車型的水平,但「費油」的帽子始終無法在大眾心中摘掉。而燃油費用作為用車養車環節花費最多的一環, 「費油」的標籤自然無法為品牌樹立起有利的用戶口碑。
當然,如果把納智捷的失敗全部歸結於「費油」的網絡暴力,也並不完全準確。更多原因還是由於研發水平停滯、產品戰略出現問題,納智捷的用戶口碑崩塌、車型更新慢、售後「跟不上」、產品保值率低。
2018年後,國內汽車市場迎來深度調整,汽車「新四化」的浪潮越刮越猛,但裕隆集團和東風公司都未進一步投資推動公司去做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納智捷品牌被中國市場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以來,不光賽麟、博郡、前途等新勢力車企遭遇破產危機,傳統車企力帆、眾泰的倒下以及合資品牌東風雷諾和納智捷配品牌的退出更是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