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桓靈二帝當權統治的江山早已成了斷壁殘垣,半零不落。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則掀開了亂世的帷幕。張角率農民軍發動了黃巾起義,至此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董卓先獨攬專權,後被討伐軍所平息;接著曹操在官渡之戰大破袁氏集團,將北方統一;之後南方的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擊退曹操八十萬軍隊,開始割據於東南、西南兩地。三方勢力先後稱帝,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然而根據史料記載,除了吳、蜀、魏三國瓜分天下外,其實還存有第四個國家,因此東漢末年也可以被認為是四國鼎立。但是因為這個國家在中原混戰時,並無太多大動作,存在感非常低,所以演義中對它的描述也只是草草帶過而已。然而這個國家的國土面積、統治時間以及對歷史發展的貢獻,其實絲毫不比三國遜色。而這個被遺忘的國家就是由公孫家建立起來的燕國,其開國者為公孫度。
公孫度於150年出生,因亂世所迫,公孫度年幼便隨父親一路逃至遼東。169年,公孫度升任尚書郎,後被罷免。190年,董卓入關,經同鄉徐榮引薦,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而在董卓被群雄討伐時,各路豪強無暇東顧,公孫度趁機自立遼東侯,開始了對遼東14年的統治。
值此期間,公孫度東多次討伐高句麗,並聯合其他北方勢力一起圍攻,使得高句麗節節敗退,國土面積也越縮越小,最後只好與燕國和解。除去了高句麗這個隱患後,公孫度又接著西徵烏桓,南取遼東半島,開疆擴土,招納賢士。當時曹操為了穩固北方的統治,所以也承認了公孫度的地位。在這段時間裡,遼東暫未受到戰事侵擾,迎來了短暫的發展期。204年,公孫度病逝,由其子公孫康接管遼東。
207年,袁紹兩兒子兵敗投奔公孫康,因心懷不軌被公孫康斬首,並將首級獻於曹操,最終被封為左將軍。等遼東的實力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孫康也在積極向外擴展。209年,公孫康大破高句麗都城,統治者伯固之子拔奇帶這三萬人馬投奔公孫康。同年,公孫康去世。到公元237年,司馬懿帶著軍隊大破燕國,遼東政權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中原的每一次分裂,都有異族想要趁虛而入。諸如東晉末年的五胡亂華,極大削弱了華夏民族的勢力;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民國混戰,日本入侵。而東漢末年,中原割據之時,東邊的高句麗已經十分強大,加上西邊的烏桓也一直想要趁機侵入,遼東地區可謂背腹受敵,如果沒有公孫家族在,遼東拱手送人,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說儘管燕國的存在感低,但是也有不少作為的。
比起其他國家而言,燕國是最先被滅亡的一個,不過它立國卻比曹魏更早,共存在了四十三年之久,比蜀漢長了六年。由此可見,燕國也有資格加入到四國的行列中,而且它對整個中國後續發展的影響也有著不少影響。只是因為公孫家野心不夠,沒有涉及中原事務,守著一畝三分地的它並無太過出彩的事跡,被人們所忽略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