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FIRST競賽入圍影片海報集錦 |
1905電影網訊 競賽入圍影片,往往會被闡釋為一個電影節所鼓勵的影片形態和創作意識,備受矚目的FIRST青年電影展入圍影片,每年都試圖用群像的鋪陳,抓住青年電影變幻不定的潮流在電影史某一瞬間的樣態。
第12屆FIRST影展競賽·初審工作組 |
今日,第12屆FIRST影展入圍片單正式公布,包括劇情長片、紀錄片、短片、國際部分在內的38部青年電影入圍,劇情長片10部皆為導演處女作,不乏令人興奮的驚豔之作,紀錄片整體質量較高,短片功力在線,而在動畫/實驗片部分,因鮮有對新影像語言探索和實驗精神,FIRST影展首次取消了動畫/實驗片入圍部分。這38部入圍影片將交由覆審評委,最終提名10個獎項,7月1日,提名影片公布,角逐FIRST板磚獎盃。
FIRST影展板磚獎盃 |
紀錄電影競爭激烈 人物關注、現實反思、題材挖掘 影像質感絲絲入扣
今年FIRST影展紀錄片部分競賽依然激烈,110部紀錄電影中,既有《幸福定格》這樣相對資深的紀錄片創作者新作,沈可尚導演耗時七年,紀錄了八對夫妻從相戀、結婚、生子的生命過程,拍攝者在紀錄片關係倫理當中的存在感,激發了人物間往往無法觸及的部分,鬆弛有度,而又有對婚姻的深刻反思。也有陸慶屹《四個春天》這樣控制力、影像質感、人物處理、情緒流動,甚至是攝影等技術方面都頗具實力和驚喜的新導演處女作,沒有宏觀議題的獵奇性,回歸到家庭和人物,家庭錄像質感的拍攝,詩意盎然,情感充沛。
陸慶屹《四個春天》 |
關於亞文化文本和題材的紀錄片,FIRST影展每年都會收到許多,但鮮有像《紅毛皇帝》一樣真正走進人物,走進一個群體和文化內部,真正看出了導演嶽廷的用力和深入,中國社會的荒誕感,非嚴肅處理,但又有典型性。
嶽廷《紅毛皇帝》 |
古濤導演紀錄片首作《馴馬》則將個體、群體迷失、無意義的生活狀態,真正抓取了出來,彰顯出了導演對人物挖掘的能力。《狂熱自白》導演劉曉雷用了真實電影的方式,從反扒議題切入,探討正義如何被規訓,尖銳批判的同時又保持著可貴的克制,作者存在意識強烈。
古濤《馴馬》 |
劉曉雷《狂熱自白》 |
正如評審中所討論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紀錄片確實是「自己長出來的」,但也必須置於導演的控制之下。相比劇情片,紀錄片導演更要對拍攝內容有立場和態度,用影像表達出自身理解的深入,不應該停留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米娜/蘇青《梧桐樹》即是典型的範例,在多數講述殘疾人群體乏善可陳的紀錄影像中,令人驚喜,作者對群體的關懷意識入微,影像時空中人物共情狀態下,滋生出在紀錄影像中難得一見的詩意,被評委稱為「天真版的《囚》」。
米娜/蘇青《梧桐樹》 |
如果說以上這幾部紀錄片都以人物建立和豐富為前提的紀錄挖掘,從細節刻畫深入社會現實的肌理。《入戲》則有更宏觀議題的探討,類當代中國語境下的集體主義實驗,電影生態中的權力關係投射出集體主義的反思。謝卓穎紀錄片首作《公務員》,講述了80名通過國家公務員筆試的考生,應對面試之前的培訓過程,群像式的白描背後,折射出當代年輕人集體安全感的缺失,生活選擇的困境。
《入戲》 |
謝卓穎紀錄片首作《公務員》 |
劇情長片:本土類型探索驚喜不斷,影像語言探索欲望強烈
在公眾意識中,對FIRST影展最典型的印象,即為青年導演處女作的誕生地,雖然競賽報名規則中,劇情長片必須為導演前三部作品,新人首作依然更受關注。今年FIRST入圍影片的劇情長片部分,也首次出現了10部皆為導演處女作的情況。且除了《柔情史》《旺扎的雨靴》非首映的狀況,其他八部影片均為世界首映,且都有不同程度的驚豔之處。
劉冬雪《吾神》 |
《江湖佬》 |
繼《中邪》後,又一部類型化影片的中國本土化嘗試,劉冬雪《吾神》圍繞發生在中國東北村莊光怪陸離的故事,是對信仰的拷問,有表達深度和類型契合。有評審評價為「中國農村的精神電影」。《江湖佬》則成功地應用懸疑類型的本土化嘗試,建造了中國化的江湖生態,沒有離奇的怪力亂神,一套黑色幽默的江湖哲學邏輯下,案件不斷推進。
仇晟導演長片處女作《郊區的鳥》 |
除類型本土化嘗試之外,在影像語言和美學本身的追求上,本屆FIRST入圍影片中,也是有強烈的欲望和全新的視野。仇晟導演長片處女作《郊區的鳥》,有技術的應用,也有語言的探索,用純粹的文本搭建和影像構建推進敘事,完整而細緻,三層空間相互連結,詩意盎然。陳熹《步行指南》異常的敘事結構,陌生的觀影體驗,本身就是對電影語言和表現方式的探索,像跟隨角色進入的遊戲,觀者可以漫步其間,並觀看思考發散,並不斷串聯起一個大世界遊戲格局,這也是FIRST競賽劇情長片部分首次有動畫長片的入圍。
陳熹《步行指南》 |
方亮的《造訪》中採用現實、夢境以及亡靈視角交叉的獨特手法,探尋著父子家庭間糾纏不去,千絲萬縷的牽絆。費聿竹《冬去春又來》,是今年FIRST競賽影片中少有文學氣質的影片,文學性對青年導演來說本身就是很難把控的,看似閒筆的文化元素,蘊含豐富,作者意識強烈,情感狀態的層層鋪墊和遞進非常完整。
方亮《造訪》 |
從另一層面來說,《冬去春又來》也是一部女性電影, 兩個女主人公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女性間細細流淌的情感飽滿。同樣以女性人物為主的影片,周洲《美麗》,透過人物悲劇命運一步步深陷,有對人性的剖析,女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沒有掉入表演情緒的陷阱,把握了表演的準確性,特別是在不同人物關係的處理上。楊明明《柔情史》以凌厲浪漫的筆調,刻畫了兩代女人面對的真實殘酷的生活,在絕望中滲透出柔情的力量。
周洲《美麗》 |
楊明明《柔情史》 |
另外,何政的《此生再不歸太行》,由作者個人生命體驗代入,通過人物的遭遇牽扯出離奇又荒誕的宿命感。拉華加的《旺扎的雨靴》是一部成熟的兒童片,從男孩旺扎的純真視角觀看世界,在描繪虔誠的同時又具有反虔誠的趣味性,藏地少數民族元素也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韻味。
何政《此生再不歸太行》 |
當入圍標準失去回應的作品,放棄選擇,即是對動畫/實驗創作精神的堅持
在FIRST競賽入圍會議討論中,可以說「一個電影節應該持有怎樣的評價標準,鼓勵怎樣的電影創作觀念,對創作者引導的方向是什麼?」是被從始至終貫穿的話題,在今年的動畫/實驗片競賽部分,尤其強烈。
無疑來說,一個電影節的動畫/實驗板塊,更多是在傳遞一種新影像語言探索的態度,向創作者傳遞電影節對當代電影美學和語言的期待。但當今媒介方式的改變,數碼技術的發達,很多作者不再執著於電影語言系統本身的探索,實驗動畫創作群組的基數增長緩慢。當一個入圍標準的鼓勵已經失去回應的作品,FIRST影展放棄這個部分入圍的選擇本身,就是電影節動畫/實驗創作精神的堅持。
《青少年抑制》 |
短片整體水準高,力透紙背;國際影片富有創造力,打破與開拓影像敘事思維
與動畫實驗部分相反的是,今年短片部分競賽整體水準頗高。《榴槤,榴槤》,是《路邊野餐》副導演楊瀟的短片作品,是少有的作者意識強烈,不過分依賴文本,全程靠影像推動的影片,風格顯著;《2號球衣》被稱為「最電影的電影」,視聽語言本身推進表達,在現實主義的影片中,很亮眼;《青少年抑制》中在同一空間的鏡頭轉換,運用自如,是導演視覺想像力的勝利;《你的電影我的生活》鮮有的關注中產、知識分子生活和精神境遇的影片。
《榴槤,榴槤》 |
《2號球衣》 |
《運轉法則》有新的視覺影像設計和敘事手法的實驗,祛除了宗教符號的獵奇,窺視和思考死亡的自然倫理;《回家過年》喜劇元素和悲涼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凝聚出反鄉愁的感覺;《腐草為螢》在一場家庭危機中,揭示著欲望與現實間的無力感,文本功力好,影像調度精準;《母親的樂園》影像隱忍而準確,展現了平庸生活下內裡的起伏和嘆息。
《運轉法則》 |
國際部分更甚往年地呈現了世界電影流域創作前沿的多樣與生命力,不同的影像語言與探索方式在此得以互相碰撞。《The Rainbow Experiment》大膽地以分屏的形式探索敘事的多樣與模糊,同時挑戰敘事方式與觀看習慣。《Distant Constellation》作為唯一一部國際紀錄長片殺入重圍,在簡單的影像與敘事中,溯遊記憶長河,直面孤獨的人生。同樣在探討少年成長的陣痛,《Friday’s Child》 與《Blue My Mind》兩部影片遙相呼應,真實與魔幻的筆觸彼此相襯。
《回家過年》 |
《母親的樂園》 |
而《I am Truly A Drop of Sun on Earth》與 《The Chaotic Life of Nada Katic》都呈現了極度冷靜的影像語言,在克制緊繃的張力之下,有驚雷欲響。國際短片質量亦較往年有很大提升,尤其動畫/實驗類影片,相較國內創作的疲軟,國外的作者們依然在富有創造力地探索著種種媒裁對於影像敘事的打破與開拓。短片作者更能精準地掌控影像,在有限的篇幅和時長架構內,巧妙地發酵出集約又獨特的影像力量。即使在短短的篇幅中,也力透紙背,一擊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