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莆田商幫:壟斷醫療建材重慶雞公煲多個行業

2020-12-27 網易財經

記者在福建莆田實地走訪發現,除了民營醫療,莆田商幫還壟斷著其他多個行業的市場份額。比如,以忠門鎮為主的建材系,以北高鎮為主的黃金珠寶系,以常太鎮為主的重慶雞公煲系,等等。「一鎮一產業」的抱團經商模式,活躍在全國各地。

(原標題:莆田商幫:從離鄉謀生到壟斷產業鏈)


5月10日,忠門鎮豪宅林立,不少人在豪宅一層租下門臉房,經營家具建材。新京報記者 朱自潔 攝


5月10日,在莆田市北高鎮埕頭村,正在建設的莆田國際珠寶產業園。 新京報記者 朱星 攝


5月11日,閩龍陶瓷總部基地,裡面有大量莆田人從事經營活動。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莆田商人宗族觀念深厚,發家後族人之間靠「傳幫帶」佔據行業市場;莆田多地為「一鎮一產業」

「魏則西事件」將莆田系推到了輿論的風口。而掌握著全國80%民營醫療市場的莆田醫療系,僅僅是莆田商幫中的一個分支。

記者在福建莆田實地走訪發現,除了民營醫療,莆田商幫還壟斷著其他多個行業的市場份額。比如,以忠門鎮為主的建材系,以北高鎮為主的黃金珠寶系,以常太鎮為主的重慶雞公煲系,等等。

通過地域和血緣構成的宗族文化,莆田商人大都以家族為單位,一旦發現商機就會以「傳幫帶」的形式帶動周圍的親人朋友一起做,並慢慢打通所在行業產業鏈上下遊。逐漸形成了「一鎮一產業」的抱團經商模式,活躍在全國各地。

經商,是莆田人的傳統,在當地有句老話,「無莆不成市」。

記者以莆田系忠門鎮的建材幫為採訪樣本,試圖還原莆田商幫從外出求生到發家致富的路徑。

忠門人是莆田最早走出家門的商人群體,據統計,莆田人大約佔據了全國70%的木材市場。

為了生計外出

建材幫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莆田忠門鄉下的蒸籠生意。

家住福建莆田東埔的李國寶,被孫輩們稱為忠門人走出家鄉闖碼頭的「活化石」。

「我1972年就開始走出家門,當時才20歲出頭。」5月10日晚間,67歲的李國寶在其家中對新京報記者講述了他的發家史,「當時家裡吃不飽,為了不挨餓,只能跑出去。」

東埔鎮原屬於莆田市忠門鎮,1997年,忠門鎮一分為四,除了保留原來的忠門鎮外,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2000年,東埔撤鄉設鎮。

雖然在行政劃分上東埔已經不屬於忠門鎮,但李國寶一直還是以忠門人自居,其個頭不高,戴著眼鏡,皮膚黝黑,寬闊的肩膀微微前傾。

「當時出去就是做蒸籠,挑著工具擔。」李國寶稱:「這是我家祖傳的手藝,我爺爺是做蒸籠的。」

據《莆田縣誌》推算,忠門鎮的蒸籠工藝始於明代中葉。雖然有祖傳的手藝,但走出去最初的原因,多位商人都稱,是為了生存,沒得選擇。在莆田,像這樣依靠著一門手藝出門闖的,除了忠門鎮,還有做珠寶黃金首飾的莆田北高鎮,該鎮被稱為「中國珠寶黃金之鄉」;東莊鎮也是依靠陳德良發現的一個治療痔瘡的偏方開始走街串巷,最終衍生出了今天龐大的民營醫療體系。

據李國寶稱,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對人口遷移管理得很嚴格。一旦在外地被發現外鄉人身份,就會被「遣返」。

那個時候出門之前,要先去大隊開一個證明,上面寫著「某某出去做蒸籠」之類的,就算是一個通行證明。

「先去的江西南昌、九江,再到武漢、北京。全中國我都跑遍了。」李國寶笑著說,為了防止暴露外地人身份,自己和同伴走在同一條路上時,都會一個走在路東,一個走路西,防止一說話,用了鄉音,被當地人發現。

李國寶介紹,當時,全國別的地方的蒸籠是柳木的,他們做的是福建這邊特有的杉木,蒸出來的饅頭更香。「挨家挨戶推銷,按他們的要求的大小做,像那種蒸小籠包的,一個三四塊錢,大的可能一兩百。」李國寶說著張開雙臂比畫著。

對於收入,李國寶稱,當時一年能賺到1800塊就很好了。

李國寶稱,那時候,想的就是怎麼吃飽飯,從來沒有想過商業兩個字。更沒有想過,自己的後輩們,如今會在全國的木材、瓷磚、衛浴、不鏽鋼等建材行業佔據重要的市場份額。

至於彼此間的競爭,李國寶不願意多聊,其稱,建材市場規模很大,而且都會和廠家約定好,像一個小一點的城市,一個品牌只有一家代理商。「大家都很重義氣,都是一個地方的人,有什麼問題一起溝通」。

一位忠門商人稱,出現競爭矛盾了,都有幾個行業的老師傅出面,他們不一定最有錢,但有聲望,一般情況下會居中調停。莆田人講的是能者生存,做不起來還可以退下來到老鄉那裡一起幹,這樣的人才很受信任和歡迎。

靠木材生意起家

「改革開放」之後,商業政策逐步放開,忠門鎮的人離開家門的越來越多。

李國寶稱,1979年,他帶著隔壁家的一個年輕人一起來到北京做蒸籠。晚上住在郊區,白天坐車到城裡。3年之後,李國寶陸續把自己的兒子和侄子帶出來做生意。開始做木材生意。

「當時,我主要在湖南、福建等地找原材料,發貨到北京,孩子們在北京負責加工銷售。」李國寶稱。

李國寶介紹,忠門人做一個行業,是會打通整個產業鏈,有的尋找原材料,有的進行運送,有的做加工,有的銷售。整個產業鏈上都是我們的人。

忠門人帶著木材進京,還被當時的媒體報導記錄了下來。據《法制日報》1994年的特刊曾發表的《「遊擊隊」與「正規軍」的較量——記莆田農民躋身全國木材市場的歷程》中報導,1982年春,莆田人從江西、湖南、廣西等地大批運松木到北京。

當時的北京正在進行大規模城市建設,木材的需求量不斷加大。

1985年,國家開放了南方集體林區木材市場,允許林農和集體的木材自由上市,實行議價議銷。

《法制日報》的前述文章稱,1986年春,1000多名忠門人就到雲南思茅、大理等地,分割包圍各地主要產材縣和部分國有林業局的經銷部門,通過「拉關係」、「走後門」,包銷了當地的大部分木材。1986年3至10月,忠門人平均每天發運一百個車皮木材,為北京亞運場館建設輸送了大量木材。

不過,在當時,木材還屬於國家重要生產資料,並不允許個人或未取得許可的單位經營、倒賣。

帶著木材進京的忠門人遭遇了政策難題。

《法制日報》的文章中,記錄了忠門人的解決方法:1985年底,忠門商人帶著從莆田開具的外出許可證和當地工商部門核發的「經銷竹木製品及半成品或南方木材」的營業執照,和曾有過業務往來的中國農建公司北京分公司達成「掛靠」協議:由莆田人組織木材資源,尋找經營場地,自行銷售,每戶每月繳納1200元管理費和百分之三的營業稅。農建公司北京分公司則為莆田人經營代籤合同,蓋租地章,提供銀行帳號和發票。

除了從南方運木材外,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莆田人湧向大興安嶺,把過火的木材全都買下來、運出來,從中賺了大錢。

李國寶稱,莆田人中從事木材行業的,又大部分是忠門人。時任福建省省長蘇樹林曾在2013年稱,據統計,莆田人大約佔據了全國木材市場70%的份額。

「傳幫帶」下遍地開花

莆商闖市場往往是「一個人帶一家人、一家人帶一族人、一族人帶一村人,」2013年,蘇樹林在莆商回鄉創業大會上講話時總結道,於是便有了忠門人制蒸籠、東莊人辦醫院、榜頭人雕紅木、北高人打金、江口人做電子表,形成了親友相幫、協作互補。

李國寶稱,最初大家都是和熟人一起出去,也更放心。掙了錢都是平分。

一位不願具名的忠門商人表示,由於獨特的村文化衍生出最開始的傳幫帶文化。

莆田當地一位官員也告訴記者,當地宗族觀念比較強,所以出去做生意,一般都是帶著親戚或者要好的朋友一起,而結婚嫁娶,早前一般都在一個村子或鎮子內。

蘇樹林曾總結莆田人過年回家必須做的幾件事中,其中一件就是回家娶妻。「莆田人講,出去錢掙得再多、官當得再大,也要回莆田娶妻。」

「獨特的姻親關係導致了一個鎮一產業的現象出現。」鄭國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鄭國賢是莆田當地人,當忠門鎮還是忠門鄉時,其就做過該鄉的副鄉長,之後也曾在北高鎮任職。鄭國賢目前是莆田市委宣傳部調研員、福建省作協主席團成員。1997年,鄭國賢完成長篇報告文學《漂迫的家園》,該書描述了莆田忠門人走出家門創業的歷程。

1991年李國寶和子侄們,從木材行業轉向瓷磚批發。

「當時是四川那邊的瓷磚生產廠家,願意給我們墊資開店,賣他們的瓷磚,從那時候起,全家人就都轉型做瓷磚生意,一直做到現在。」李國寶稱。

目前,僅在北京,就有許多忠門商從事建材貿易,他們主要集中在東三環外的十裡河閩龍,以及昌平地區的回龍觀建材城。

在十裡河地區的「閩龍陶瓷總部基地」,是北京最大的陶瓷專業市場,市場商戶百分之八十來自福建,其中大部分來自莆田市。

來自莆田忠門鎮的陶瓷經銷商戶張林(化名)大部分同鄉從事陶瓷衛浴、不鏽鋼、瓷磚等建材等行業。「莆田人在外做生意多『傳幫帶』,使得莆田的產業分布呈片狀,」張林的老家村子裡大部分人從事陶瓷行業方面的生意。

張林和很多老鄉一樣,在「傳幫帶」的商業模式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當初張林由同村人帶著入行,自己生意做大後,再帶親戚朋友入行。如今,在張林的帶領下,張林的大部分親戚都在從事陶瓷生意。

張林最初跟著父親做建築材料生意,2001年左右,陶瓷生意火爆,張林決定跟隨同村人做陶瓷生意。

「佛山人做瓷磚,我們莆田人賣瓷磚,」張林介紹,其老家所在的忠門鎮的同鄉多從事建材、陶瓷、木材、鋁合金等建材行業。「都是一帶三,三帶五,金字塔一樣慢慢發展壯大。」

「關鍵是看一個地方的氛圍,你周圍的人做什麼,你可能就會做什麼生意,」張林說。

「從無到有」的莆田商人

李國寶的轉型做建材只是忠門鎮商人的一個縮影。一位忠門商人表示,開始做木材生意時,國家正致力於推動城市基礎建設,是個很好的時機。

對於莆田人為什麼可以在一個行業中佔據領先地位,李國寶分析稱,主要是走出家門早,在改革開放之前就開始全國跑,積累了經驗,大家抱團發展,上下遊都有我們的人,發展的快;還有就是能吃苦,敢幹。

對於現狀,該商人稱,現在市場整體規模在縮小,意味著進入全面轉型時代,金融業、IT業等都是選擇的方向,「大家開始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人脈、資金儲備等因素而做不同選擇。」

同為忠門人的北京通廈投資開發集團董事長陳春玖,早先在京、津、冀從事木材經營,1996年也向建材業轉變,在北京建設了建材城、綜合市場、家居與花卉市場等。

北京京奧港集團董事長王子華,同樣來自於莆田忠門,其於上世紀80年代初到北京,從木材生意起家,1996年成立京奧港集團,業務向鋼材產業轉型。2000年涉足金融領域,投資了北京銀行、北京農商行、首汽集團。2014年,京奧港集團旗下的北京京奧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進軍能源行業。此外,王子華還涉足了融資租賃和基金行業。

1983年開始創業的忠門人郭加迪,成為了忠門人中的一個「另類」,其1989年前往匈牙利,從事國際貿易,並於1994年進入鞋業。1999年,郭加迪又進入房地產業。

蘇樹林曾稱,莆田人「精」在無中生有。莆商善於無中生有、化腐朽為神奇,在一窮二白的地方,創造了「無醫生醫、無木生材、無金生金、無鋼生鋼」的商業奇蹟,湧現出一批「醫藥大王」、「木材大王」、「珠寶大王」、「鋼鐵大王」。

67歲的李國寶已不再擔心操心這些:「現在都是孩子們做主,我主要在家養老。」2006年,李國寶也在家鄉建了一棟大房子,有一個簡單的庭院,一樓牆邊還有一個小假山。

這也符合莆田人另外一個特點:回家建大房子,光宗耀祖。這一點,從東莊鎮、忠門鎮和北高鎮的房屋中都能看到,一棟棟4層甚至更高的別墅密密麻麻矗立在各個鎮上。

■ 對話

「莆田系需要脫胎換骨」

就莆田系和莆商在當下遇到的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他表示,莆商和莆田系是社會商業資本發展的產物,但莆田系醫院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在加強政府監管的同時,莆田系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新京報:莆田商人多是家族式、抱團地發展模式,你如何看待這種商業關係模式?

周民良:利用當地資源,親朋好友結夥做生意,在我們國家很普遍。因為本地資源有限,把本地的親情、關係等資源與資本結合起來,開拓不同的市場,這種抱團的發展呈現出集群式、專業化的商業模式,是利用市場機制。

就莆商的發展來看,有其成功的地方。但是這種模式中存在非規範的地方,政府應該加強管理,給資本套上專業化、規範化的龍頭。

新京報:「魏則西事件」發生後,有網友質疑放開醫療等領域的民營經濟的發展方式,對此你怎麼看?

周民良:不光是網友有這樣的看法,也有學者提出了這樣的質疑。現在的一些經濟領域,任何民營經濟都可以參與。資本本身追求盈利和回報,但如果為了一味地追求利益而逾越法制的紅線,如果不監管的話,就會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不管是民營資本還是國有資本,關鍵在於能夠提供好的服務。政府在其中應該制定透明的機制和規則。

新京報:對於這次事件中莆田系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你怎麼看?

周民良:莆田系是商業和資本的產物,對整個國家的某類醫院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莆田系發展利用了市場經濟的基礎,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至少醫療領域如此。有些問題莆田系醫院本身需要反思一下,但是政府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角色。

過去很多年,很多問題的出現多是政府監管不到位,政府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市場化本身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是醫療、教育等領域與民生息息相關,政府的監管更為重要。為公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這是政府應該提供的基本的服務,這些服務在任何國家都有嚴格的規範,我們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

目前除了政府要加強監管,為了適應未來,莆田系需要聽取公眾的批評,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具體來說,莆田系需要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專業化水平等。

【記者手記】

沉默的莆田商幫

在外界眼中,莆田系成為了莆田市秀嶼區東莊鎮從事醫療行業的莆田人的代名詞。但從事醫療行業的,只是莆商中的一部分人。

2015年12月落馬的福建省前省長蘇樹林,在2013年「歡迎莆商回鄉創業大會」上稱莆商是閩商的精英,並歷數莆商從事的行業,從北高鎮珠寶、東莊鎮的醫療到忠門鎮木材。

不過,相較於莆商走出家園之早和取得的成績,莆商一直躲在輿論關注的背後,除了莆田醫療系,其他行業的商人鮮被外界關注。

在魏則西事件中,莆商也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不僅僅是風口浪尖地醫療系,其他從事木材建材、珠寶黃金行業的商人,面對記者的採訪也都諱莫如深,還未等發問就直接掛掉電話。

一位商人稱,最近氣氛比較緊張,整個莆田系都受到輿論的關注,大家都不願意出來說話,怕成為眾矢之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害怕得罪莆田醫療系的人。或許還因為,熱點總會被新的熱點取代。

相較於外界輿論的關注,以及來東莊鎮探訪的一波又一波媒體,莆田顯得很安靜。

從某種意義而言,莆田也算是一個外出打工人口居多的城市,只是,很多打工者成為了老闆。雖然豪宅林立,但像東莊鎮、忠門鎮、東埔鎮,家中都是留守老人居多。

當地計程車司機表示,莆田平時不堵車,一到過年或者清明,外地的莆田人都開車回鄉後,城市就開始擁擠。

在莆田開計程車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短短幾天,記者就遇到3個來自江西宜春的計程車師傅。其中一位司機表示,開計程車現在賺不了錢,他打算也開個網店,從安福點商城拿貨賣鞋子,「一雙有100塊的利潤」。

經商的風氣也致使莆田民營經濟發達,2015年1-10月,非公經濟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90.6%,是莆田工業的主要支柱。一位政府官員表示,莆田這邊是民間比政府有錢。

2013年,莆田市政府召開莆商回鄉創業大會,希望在外的莆商能夠回鄉創業。

本文來源:新京報即時新聞 作者:朱星 侯潤芳 責任編輯:郭瑞超_NF2003

相關焦點

  • 莆田商幫壟斷多個行業 起底忠門鎮建材系發家史
    「魏則西事件」將莆田系推到了輿論的風口。而掌握著全國80%民營醫療市場的莆田醫療系,僅僅是莆田商幫中的一個分支。  5月11日,閩龍陶瓷總部基地,裡面有大量莆田人從事經營活動。記者 王嘉寧 攝  記者在福建莆田實地走訪發現,除了民營醫療,莆田商幫還壟斷著其他多個行業的市場份額。
  • 起底莆田商幫:壟斷多個行業 醫療系僅是一個分支
    5月11日,閩龍陶瓷總部基地,裡面有大量莆田人從事經營活動。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魏則西事件」將莆田系推到了輿論的風口。而掌握著全國80%民營醫療市場的莆田醫療系,僅僅是莆田商幫中的一個分支。
  • 浙江溫州人、福建莆田人和廣東潮汕人,哪個地方最會經商?
    其實嚴格來說,在福建的話,閩南商幫的整體實力和名氣可能會比莆田商幫更甚一籌。不過既然此處羅列的是莆田商幫,我們就以莆田為例進行分析。福建莆田人莆田商幫一直是一個很低調的商幫,在「WZ西事件」之前,福建省外聽過莆田幫的應該比較少!但是事實上,「莆田的東莊醫療系」只是莆田商幫中的一個分支!這個無法代表整個莆田商幫。
  • 你知道麼,重慶沒有重慶雞公煲
    上海百味香「重慶雞公煲」百味香官網「重慶雞公煲」由3位專業人士經過半年的研究而推出,這三位來頭可都不小,是原肯德基的香港股東,香港餐飲界資深人士「J.R.羅博森」、西廚「Simon」和Canada連鎖餐飲界資深人士「LeoChan」,他們利用四川尋求到的土製麻辣秘方,經過配料改良,定製了「重慶雞公煲」的燒制以上說法雖未證實,但不得不說,該公司還是很有前瞻意識的
  • 重慶雞公煲竟然是莆田人發明的?廚娘教你家常做法
    前幾天一位同事去重慶出差,回來後驚奇的和我們說,他想著剛好在重慶出差,不如在當地嘗一嘗正宗的雞公煲,可是找了一圈才發現在重慶根本沒有重慶雞公煲的門店。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重慶雞公煲並不是重慶的當地美食。
  • 重慶雞公煲不是重慶美食!
    在重慶和四川是找不到「重慶雞公煲」這家店的,那麼為什麼它會叫做重慶雞公煲呢?他的由來是什麼呢?事重慶雞公煲是重慶燒雞公和重慶乾鍋雞在外地的雜交變種菜品。燒雞公是重慶及四川一帶的特色菜,之所以叫燒雞公而不叫燒公雞,是因為在重慶話中公雞被稱為雞公。
  • 查了三天,終於知道重慶雞公煲的正宗創始人是誰了
    就像很多人都傳雞公煲是川渝地區的美食,其實人家可能來自於上海。因為零幾年在四川幾乎見不到雞公煲的身影,倒是在街邊常常見到乾鍋雞、火鍋和串串。而上海就不一樣了,大街小巷隨便走走都能碰見重慶雞公煲。So,雞公煲到底來自四川,還是上海?從字面來看,重慶雞公煲好像是一道重慶菜,其實八竿子打不了關係。
  • 除了莆田系民營醫院,閩商還深刻影響了哪些行業
    掌握全國80%的民營醫療市場的莆田系,眼下已成「無良斂財」的代名詞。
  • 重慶雞公煲創始人是誰?重慶雞公煲的特色有哪些
    重慶雞公煲,相信很多人都認為是產自重慶的一種美食。其實並不是,重慶雞公煲並非起源於重慶。那麼,重慶雞公煲創始人是誰?他到底是不是在重慶發明的雞公煲?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重慶雞公煲的起源:據說重慶雞公煲的創始人是『張重慶』,是福建莆田人士,也有人說是上海人【具體不確定】。
  • 重慶雞公煲遍布全國 卻是莆田人創造的美食傳奇
    與沙縣人開沙縣小吃相反,重慶雞公煲跟重慶沒什麼關係。事實上,重慶雞公煲是在莆田人手上「發揚光大」的。­  關於重慶雞公煲的起源,較為主流的說法是一個名叫重慶的莆田人在上海創造了這個品牌。現在全國約有4000家重慶雞公煲店,遍布湖南、湖北、廣東、福建、重慶等地。一般採取合股經營的方式,親戚之間抱團合夥經營,平均每家年利潤可達20餘萬元。
  • 重慶雞公煲的做法及加盟
    重慶雞公煲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風靡全國,並用不到3年的時間牢牢抓住全國作為精密的上海人的胃,其主要原因在於其產品獨特配方和精良製作工藝:  一、 採用當年生養的生態雞:所謂生態雞,簡單來說就是不吃飼料、放養的綠色產品;要求當年生養,則是因一年生的雞公仔肉質最為酥嫩爽滑,口感最好,這也是重慶雞公煲獨家發現。
  • 重慶雞公煲不是重慶的?盤點幾款「偽造」戶籍的美食
    重慶雞公煲是在逗我嗎?都說莫斯科沒有眼淚,紐奧良沒有烤翅。因為紐奧良最出名的是烤生蠔。如果你非要在紐奧良吃烤翅,這裡與KFC的不同,可能會吃到魔鬼辣的黑漆漆的烤翅。因為這就是紐奧良的風格。重慶雞公煲則比較冤枉,由於是福建莆田人張重慶所創,後來稀裡糊塗的成為了重慶特產。重慶雞公煲不是重慶的,我感覺被騙了好多年。哈爾濱烤冷麵起源於黑龍江省密山市,後來哈爾濱終於有了烤冷麵,結果被遊玩的南方人吃到了,就被傳為哈爾濱烤冷麵,畢竟去哈爾濱的旅遊人數比去密山的要多。
  • 觀察|學者:莆田人取得商業成功後為何非常重視反哺家鄉
    3月9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華南農村研究中心主任吳重慶受邀於清華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進行了一場題為「同鄉同業:中國鄉村空心化的反向運動"的演講,以福建省莆田市的金銀珠寶行業為例,他分享了「莆田系」作為一種獨特的經濟活動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以及如何被類型化的研究發現。
  • 梧桐葉茂迎鳳歸——福州市莆田商會考察團積極響應開啟「莆商回鄉...
    產品廣泛應用於鞋材、服裝、家紡、電子、家居、汽車等多個領域,成為多個國際一線運動品牌戰略合作夥伴。    在13日召開的市文旅產業開放招商推介座談會上,市招商辦及文旅產業、工業和信息化、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醫療健康產業戰線招商組負責人分別作推介。一個個投資項目,一條條優惠政策,令莆商們感受到家鄉發展的強勁脈搏,讓大家回鄉投資的信心更足。  「此次考察,更新了我對家鄉的認知。」
  • 冠縣美食·重慶雞公煲
    雖然 沒去重慶吃過雞公煲,但我在冠縣吃到了重慶雞公煲。說到雞公煲,冠縣其實有很多家,而我第一次吃雞公煲還是剛畢業那會兒,來到的第一家雞公煲店便是貴林漁家旁邊的那一家。網上科普了一下雞公煲的來歷:雞公煲是「重慶燒雞公」和「重慶乾鍋雞」在外地的混合菜名。實際上重慶雞公煲跟地名重慶沒有太大的關係。燒雞公是重慶及四川一帶的特色菜,之所以叫燒雞公而不叫燒公雞是因為在重慶話中公雞被稱為雞公。大家每次來吃雞公煲一般都點微辣,和啤酒鴨一樣會贈幾道小菜。
  • 重慶雞公煲原來是這裡發明的!外地人對重慶的誤解有哪些呢?
    提到重慶的特色美食你會想到什麼?是火鍋還是小面,或者各種江湖菜?但其實很多外地人也都會想到「重慶雞公煲」,好吃實惠,很多人聽著這個名字都會以為是重慶特產的,就像沙縣小吃一樣,走出原產地,做大做強。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還真會以為這也是重慶的特色美食。但事實上,重慶雞公煲並不是重慶的。雞公煲是重慶燒雞公和重慶乾鍋雞在外地的「變種」菜系,關於重慶雞公煲的來歷說法多樣,難以考究。目前最受人肯定的說法是:重慶雞公煲就是一個叫張重慶的福建人創立的品牌。
  • 重慶雞公煲不是重慶的?雞公煲食材豐富,其中食材都有哪些營養
    美食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寄託,寄託著不管走到哪裡都想著家鄉的味道,但是美食裡面也會有誤會,聽上去以當地地名來命名的美食其實不是當地菜,比如「重慶雞公煲」,這道菜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當雞公煲這道美食一炮而紅的時候,網上很多重慶人就紛紛發帖表示我家是沒有這道特色菜的
  • 最名不副實的「地方特產」:重慶雞公煲
    相信絕大多數人在看到大街小巷滿滿當當的重慶雞公煲店時,總會有一種潛意識:重慶雞公煲當然是重慶特產啦!直到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顛覆了我對重慶雞公煲的認知。重慶雞公煲,居然不是重慶特產,甚至和重慶沒有半點關係!不信?
  • 重慶雞公煲不是重慶的,但是依然那麼下飯
    在近幾年來雞公煲非常的火爆,在大街小巷上幾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雞公煲之所以能夠這麼出名完全是因為它獨特的口味和特色的煮法,雞公煲有點像火鍋可以將你喜歡的加入其中,再配上湯汁來拌飯非常的美味。雞公煲是在重慶燒雞公和重慶的乾鍋雞中選其精華結合這兩種做法集合而成的一種特色美食。
  • 重慶雞公煲不是重慶的,憑什麼比重慶燒雞公還有名?
    可能是擔心我吃不慣這邊的東西,就說:」我帶你去吃你們重慶的美食,就在學校東門外面,很好吃,我經常去。「學姐推薦的肯定錯不了,我就高高興興地去了。結果,沒想到吃的就是重慶雞公煲。當時心裡一直在想,重慶有雞公煲嗎?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可能是我這個鄉巴佬沒見過,主城區等地方沒準兒很流行呢。不管啦,反正味道如果要重辣的話,還算有點重慶的感覺,吃著倒也覺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