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淡水魚的現實生境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由於種種原因,海南很多經濟價值高的魚類都已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滅絕,而海南的淡水魚類保護卻做得還很不夠,亟待加強。專家稱,再不加強保護,海南將會喪失更多寶貴的野生淡水魚類種質資源。

海南作家秦方回憶稱,他家住瓊中大邊河邊,「大邊」其實是「達濱」,一種味美而稀少的魚。

「河裡的魚可多啦,有小紅魚、大頭魚、鯉魚、斑魚、達濱、鰱魚、刀尖魚等等。」他用傷感的語調回憶起小時候在河裡摸魚的快樂時光,如今這一幕已成無法再現的往事,「魚兒也沒了,大邊河成了小溪水。」

「再不加強保護,海南將會喪失更多寶貴的野生淡水魚類種質資源。」知名淡水魚類專家陳湘粦教授說,由於種種原因,海南很多經濟價值高的魚類都已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滅絕,而海南的淡水魚類保護卻做得還很不夠,亟待加強。

處境艱難的魚兒們

「大鱗白鰱可能真的已經在海南島上滅絕了。」十餘年來,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主管、魚類專家陳輩樂在一直在南渡江流域尋找這種四大家魚白鰱的唯一「近親」的蹤跡,可惜一直沒能如願。

可是松濤水利工程管理局原副局長謝聲濂還記得,1970年他還曾在松濤水庫捕撈到大鱗白鰱。

「那天起網捕撈的『腩魚』學名叫大鱗白鰱,是聞名島內外的天然魚類。它膘肥體壯,一般條重7-10公斤,肉質細嫩,味美肉鮮,營養豐富。」他記得,國家淡水養殖研究所曾將這種魚空運到武漢進行試養繁殖,當時松濤庫區的漁業管理處專門負責飼養、繁殖、捕撈和銷售這種珍貴的魚類。

從事淡水魚類研究幾十年的陳湘粦,已經不記得最後一次聽說在海南島上發現野生大鱗白鰱的詳細日期了。「肯定已經有三四十年以上沒聽說過了。」他痛心地說。

讓老人感到痛心的何止是大鱗白鰱。

1960年代前期,他為了考察海南的山區淡水魚類,曾一個人橫穿海南島。他從石碌出發,一路穿越鸚哥嶺、五指山,最後到達萬寧的三更羅鎮。一路上採到很多淡水魚的標本,其中僅一種海南特有的桂魚就有四五條。「這種魚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他說。

鰣魚過去在中國比較常見,海南島上也有,但野外很難看到野生鰣魚種群,現在可能已基本滅絕。我國不得不每年花大量美元從美國進口美國鰣魚。

「以後即使放養美國鰣魚,也不是中國的本土鰣魚。作為魚類學者,感到非常痛心。」老人沉痛的說。

尖鰭鯉是一種少有的能在鹹淡水中生存的魚類,是海南特有魚類。因為這種魚味道很好,希望繁殖、養殖它的人越來越多。兩三年前甚至還有哈佛大學的2位博士希望國內水產機構聯合繁殖這種魚。

「目前,這種魚的生存狀況非常危險。」陳老說,他也曾拿到項目專門研究其繁殖,但當時項目資金僅幾萬元;而現在華南農大領到的類似項目研究經費已漲到數百萬元。這一方面說明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瀕危動物的保護日漸重視;更說明了尖鰭鯉等瀕危淡水魚類的重要性與瀕危程度日漸突出。

還有花鰻鱺的主產地是海南,雖然臺灣、福建、廣東都有分布,但數量都不是很多。「花鰻鱺在海南島應該趕緊保護起來,因為它好吃又很貴,很多人採取各種方式大量捕撈,如果不注意保護的話,將很危險。」陳老說。

陳輩樂近些年一直關注鸚哥嶺地區的淡水魚類。他發現,比對20多年前出版的《海南島淡水及河口魚類志》,鸚哥嶺的低海拔地區,包括幹支流的魚類資源已出現明顯衰退,有不少曾在鸚哥嶺地區有記錄的魚類已難見蹤影,例如大鱗白鰱、倒刺䰾與海南瓣結魚等幾種經濟魚類;而典型溪流性魚類如大鱗光唇魚等也沒有採集到,當地

鄉鎮市場也沒有出售。這個現象在人為活動頻繁的幹流河段,如南渡江的元門和昌化江的什運至毛陽江段最為突出。

「這些有名的魚類在當地的滅絕或劇減,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該加大力度保護淡水魚類資源了。」

人為因素加劇生境惡化

陳輩樂說,海南特有的長臀鮠目前全世界僅海南的南渡江和元江-紅河有少量分布,因其肉質鮮美,市場暢銷,一直是不法分子盜捕的對象,已瀕臨滅絕。

鸚哥嶺保護區森林公安局局長李之龍介紹說,雖然鸚哥嶺保護區近年來的保護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但林業公安還是經常在保護區以外發現很多濫捕濫殺野生淡水魚的現象。

導致海南淡水魚類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僅是濫捕濫殺。

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張春光研究員認為,導致淡水魚類面臨困境的原因包括有害漁業生產方式、修建水利設施、外來種入侵等原因。

海南等地用簡易電魚機捕魚依然常見,這對生活於山間溪流中的魚類破壞力巨大。海南日報記者2周前就曾經在白沙南開鄉親眼見到電魚的當地村民。

「電魚往往會將魚類不分種類、大小地全部消滅,原有魚類資源很難在短期內恢復。」他認為,還有用生石灰、茶枯等毒魚的方式也非常有害。

大中小水利設施的建設不但改變局部水體環境,還阻斷了江河通道,從而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影響。例如,南渡江上某大型水壩的建設,就直接導致海南珍惜特有種大鱗白鰱最終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羅非魚就是海南島上的典型入侵魚類。」陳湘粦說,由於海南島氣候好,是羅非魚理想的生存和繁殖地,因此羅非魚在海南發展非常快。而海南島水系發達,很多羅非魚會跑到魚塘外,進入本地水系,從而逐漸對本地淡水魚類形成威脅。

「羅非魚生存能力很強,本地淡水魚根本不是對手。」陳老說,羅非魚產卵數量多,食譜比較廣,本地淡水魚只能節節敗退。他記得,以前他到海南島採集廣東魴,在萬寧萬城鎮附近的河溪裡就能採到。但現在這裡已經完全是羅非魚的天下,2009年他的一個學生再去那裡,已經採不到廣東魴了。

華南師大魚類學者何芳芳認為,海南島上的人類活動造成環境的汙染也是重要原因。隨著河流中有害物質的增加、水體發生富營養化,某些魚類賴以生存的有機餌料大量減少,生存遭到嚴重威脅,甚至會導致對環境敏感的一些魚類的大量滅絕。

可能的保護辦法

「海南必須保護好淡水魚資源。」陳湘粦說。

各種魚類的存在對於整個生態系統都各有其作用。例如,小魚是大魚和鳥類的餌料,能夠維持生物鏈的正常運行。很多魚類還是人類的食物甚至藥物,若不注意保護,以後人類可能會在食物和醫療方面出現問題。

魚類對水體還有淨化功能。鱅魚和鰱魚主要靠吃浮遊生物來維持生命,這對水質淨化很有好處。如果這些浮遊生物不被及時消化掉,就會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發臭以及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海南不注意的話,就有可能重蹈太湖、武昌東湖等地的覆轍。

很多魚類還有更高的價值。例如白鰭豚,在軍事上對研究超聲波具有獨特作用。

白鰱是四大家魚之一,在我國淡水魚生產中佔重要地位。1977年,面對白鰱出現人工繁殖導致的性腺提前成熟等嚴重影響產量提高的問題時。科學家首先想到的是其唯一的「近親」———海南大鱗白鰱。科學家將二者在長沙進行雜交,形成了有明顯生長優勢的雜交種。

「可惜現在海南已經找不到大鱗白鰱了。」陳湘粦嘆息說,淡水魚類日漸減少,會影響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多個方面。」

陳輩樂認為,保護海南淡水魚類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力度、強化漁政管理,進一步嚴厲打擊電魚、毒魚等現象。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當地居民捕魚獲利的出發點,通過各種方式改善他們的經濟生活狀況,例如開發旅遊資源、加大生態補貼等。對於人工養殖的外來魚種要加強管理,做好對引入種的防漏、防逃工作。

何芳芳說,對於由於人為改造河道、修建大壩等原因導致的淡水魚類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的情況,要通過補償水流和人工水流來調節流量,使得魚類產卵繁殖時有足夠的水流。甚至可以考慮在南渡江流域範圍內建立一個淡水魚類的自然保護區。

張春光認為,對於攔截河道、效率低下的小水利設施應考慮拆除,並對河道及時加以疏通,以恢復水體的原始生態環境。

「大鱗白鰱可考慮從元江-紅河採種到海南島的南渡江來放流。」陳湘粦認為,這需要從國家層面做好規劃,對於如何採、如何放流、如何保證其持續繁衍,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問題,還必須考慮在南渡江已有的水利設施上補建魚道。

「過去建設的水壩往往沒有預留魚道,而大鱗白鰱要上溯到南渡江上遊去繁殖,因此要補建魚道。」他認為,魚道花費很大,修建魚道前必須請有關專家實地考察,縝密規劃建設後方可行。

「淡水魚沒有保護好,我作為魚類工作者,感到責任很重。」現年73歲的陳湘粦沉重地說,目前海南島淡水魚保護的規劃沒做好,魚道等淡水魚保護技術問題沒有完美解決,他希望能夠在自己這一代手中加以解決,不讓問題留到下一代。

相關焦點

  • 海南:遊弋在鸚哥嶺的 珍貴淡水魚
    &nbsp&nbsp&nbsp&nbsp作為海南兩大江河——南渡江和昌化江的重要上遊集水區,鸚哥嶺地區生境多樣,包含著極豐富的淡水魚類,堪稱一座「魚類寶庫」。&nbsp&nbsp&nbsp&nbsp馬口魚——當地優勢物種&nbsp&nbsp&nbsp&nbsp鸚哥嶺保護區一帶,水流環境多是石礫、卵石河床為主的急流生境,也因此,在魚類群落中,無論在群種和個體數量上都以中小型能適應急流環境的魚類為主。
  • 海南豐富多樣的淡水魚資源
    瀏覽量: 20109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我從2001年開始一直研究海南的淡水魚。」他說,7次調查總計採集到了62種淡水魚,分屬7目18科50屬,其中包括10個海南特有種,還有23個是鸚哥嶺地區的新記錄種。&nbsp&nbsp&nbsp&nbsp&nbsp鸚哥嶺是海南淡水魚類的「富礦」。目前,鸚哥嶺地區共記載有魚類75種,其中海南特有種16種。
  • 吃淡水魚生 小心肝吸蟲
    他說,他就吃過一次淡水魚生,沒想到就感染上了肝吸蟲。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技師劉美玲介紹,每年夏天都是吃魚生的旺季。炎炎夏日+冰凍魚生,的確是很多人喜歡的搭配。然而,肝吸蟲在廣州的感染率高達10%,屬於高發疾病。她提醒,如果有喜歡吃淡水魚生的習慣,不論是否出現症狀,都應定期到醫院檢查是否有肝吸蟲感染。  問:啥是肝吸蟲?
  • 淡水魚生 的藝術風味
    魚生,絕非日本人的專利。在廣西橫縣,淡水魚生已有不短的一段歷史,人們就地取材,選用最平凡不過的草魚,去骨切片,蘸醬而食,啖其甜,品其鮮。最近,這樣的吃法也在廣州周邊悄然興起。在這樣一場頗具美感的淡水魚生盛宴中,人們品嘗的豈止鮮甜,還有藝術風味。餐桌上綻開冰雪梅花鯇魚,對於廣東人而言,似乎和刺身關係不大,彈性十足的脆肉鯇多半用來下鍋汆燙,但實際上鮮味卻略有不足。
  • 動植物生境環境營造_2020年動植物生境環境營造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動植物生境環境營造專題為您提供動植物生境環境營造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動植物生境環境營造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 摘要:生境質量是衡量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掌握生境質量變化的時空響應機制有助於理性認識山水 城市的規劃建設規律。
  • 海南淡水魚千姿百態的生活習性
    海南淡水魚千姿百態的生活習性2012-03-26 16:2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南日報        作為魚類專家,陳老曾對海南島的淡水魚類進行過專門研究。&nbsp&nbsp&nbsp&nbsp&nbsp他給海南日報記者講述了海南特有淡水魚種類大鱗白鰱的發現過程。那是1960年代初的一個春節,當時松濤水庫還沒有完全建成。他回石碌探親,中途特地拐到南渡江上遊松濤水庫所在的水域,放了一個標本箱,請人收幾條白鰱放在裡面。
  • 較真| 愛吃淡水魚生的朋友,小心肝吸蟲病,又出現一例
    新聞中的丘先生很可能就是因為吃了含有肝吸蟲囊蚴的淡水魚生而感染了肝吸蟲。 2雖然早期大多數受感染的個體都沒有症狀,但隨著寄生蟲負荷和持續時間的增加,感染者出現症狀及併發症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最嚴重的併發症是膽管細胞癌。重度肝吸蟲感染患者的膽管細胞癌發生風險可能是非感染者的15倍。
  • 美味魚生藏肝吸蟲 淡水魚生魚片進入人體易引發肝癌
    春末夏初,河鮮魚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所謂魚生就是將新鮮打撈上來的淡水魚直接切片生吃,食客在大快朵頤同時
  • 羅剛:海洋牧場特點是生境構建+可持續產出
    在當天下午的「海洋牧場與智能裝備發展研討會」後,全國水產推廣總站資源養護處處長羅剛接受採訪時表示,具備「生境構建+可持續產出」兩個特徵的海洋牧場,能夠解決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問題,也能提升海洋環保水平。但是,目前在技術手段等方面仍舊有短板,需要有久久為功的決心。  羅剛介紹,我國現在採取的漁業資源保護措施,一種是減少捕撈,包括減船減產,實行海洋伏季休漁,設立禁漁區和禁漁期等。
  • 吃淡水魚生32年 醫生從他體內掏出1包「瓜子仁」
    說起魚生,很多朋友對它又愛又恨,因為鮮甜爽口美味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其中的風險又不可忽視。所以,講究的吃貨們,會給淡水魚生配上蘸料、小酒一起享用,可是,這樣真的就安全無憂了嗎?最近,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收治了一名嚴重寄生蟲感染的患者。
  • 吃淡水魚生32年 醫生從他體內掏出一包"瓜子仁"
    說起魚生,很多朋友對它又愛又恨,因為鮮甜爽口美味的誘惑難以抵擋,但其中的風險又不可忽視。所以,講究的吃貨們,會給淡水魚生配上蘸料、小酒一起享用,可是,這樣真的就安全無憂了嗎?  最近,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外科,收治了一名嚴重寄生蟲感染的患者。
  • 吃淡水魚生小心肝吸蟲 愛吃魚生者要定期檢查
    他說,他就吃過一次淡水魚生,沒想到就感染上了肝吸蟲。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技師劉美玲介紹,每年夏天都是吃魚生的旺季。炎炎夏日+冰凍魚生,的確是很多人喜歡的搭配。然而,肝吸蟲在廣州的感染率高達10%,屬於高發疾病。她提醒,如果有喜歡吃淡水魚生的習慣,不論是否出現症狀,都應定期到醫院檢查是否有肝吸蟲感染。­  問:啥是肝吸蟲?
  • 「膾炙人口」易傷身:歷史上生食淡水魚而亡的典故
    作為淡水魚的虹鱒到底能不能做成生魚片生吃,固然現今仍然是眾說紛紜;回顧淡水魚生在中國歷史由興而衰的過程,或可以給今日的我們一個警醒。致命的誘惑有個成語叫做「膾炙人口」,意思是說,生切肉與烤肉受眾人喜歡。
  • 你還敢吃淡水魚生嗎?
    小U查詢了文獻資料,找到了2005-2010年上海市場淡水魚中寄生蟲感染情況的調查結果:上海市場中麥穗魚、白條魚、鰟鮍魚體內可以檢出華支睪吸蟲,大多數魚類其他寄生蟲的感染情況也不樂觀[4]。當人類或者動物食用了生的、沒有煮熟的、醃製的、煙燻的或者鹽漬的淡水魚、蝦時,就很可能會被肝吸蟲感染。囊蚴會在十二指腸脫囊並且上移至膽管部位,在膽管中會發育為成蟲。除此之外,通過使用受到汙染的菜刀、案板以及各種廚具餐具接觸食物後導致汙染食物也會增加感染肝吸蟲的機率[3]。感染肝吸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中山男子愛吃淡水魚生,膽中發現一隻活的寄生蟲
    中山男子愛吃淡水魚生,膽中發現一隻活的寄生蟲金羊網  作者:林翎  2019-04-16 金羊網訊  記者林翎、通訊員餘彥姝報導:中山一男子平時愛吃淡水魚生。肝吸蟲往往是通過淡水魚生或未經煮透的魚、蝦肉傳播到人體內。如果吃了帶有肝吸蟲蟲卵的魚生或未煮透的魚、蝦肉,經過大約一個月,就可在肝臟膽管內發育成為瓜子仁狀的成蟲。成某有吃魚生的習慣,前幾年,因為夏天做工太熱,他常常從河溝裡抓鯽魚、鱔魚等,清理乾淨後直接涼拌著吃,正是這個習慣,導致他感染了肝吸蟲病。不過,得知自己體內有肝吸蟲後,他連連擺手:「再不敢吃了!」
  • 心與境:境能隨心轉,莫讓境轉心
    境能隨心轉,莫讓境轉心相由心生 境隨心轉古人常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所謂境隨心轉,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及境遇會隨著心境的轉變而轉變。如果我們一直保持好的心情,凡事樂觀處之,即使遇到生活中的困難,也不心生煩惱之氣,而是以平靜之心面對,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付諸努力去面對,很快就會走出困境。反之,如果不知珍惜所擁有的事物和人而粗暴對待,好的事物和人也會很快消失離開。《後漢書》中記載著一個歷史故事,魯恭在做中牟縣令的時候,他不用刑法,而是用道德教育來治理。
  • 吃魚生繞開淡水魚,別讓肝吸蟲找上你
    生吃淡水魚的巨大風險  華支睪吸蟲,又叫肝吸蟲,是我國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蟲之一。肝吸蟲的幼蟲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魚蝦體內,人們常吃的青魚、草魚、鰱魚、胖頭魚、鯉魚、鯽魚均可攜帶,它的幼蟲被人吃進去以後,在腸道孵化並爬進膽管,在那裡安家。因此經常有人說「淡水水產不能生吃」。
  • 白酒和芥末殺不死魚生中寄生蟲 淡水魚生儘量少吃,高溫是殺死肝...
    白酒和芥末殺不死魚生中寄生蟲 淡水魚生儘量少吃,高溫是殺死肝吸蟲最好的辦法2018-05-15 10:5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珠江時報        瀏覽量: 10565 次 我要評論 不少人認為,魚生不僅美味,而且健康,許多人都非常喜歡吃魚生。
  • 淡水魚介紹系列之(八)過山鯽
    我們今天介紹的淡水魚品種就是過山鯽。這種魚雖然叫做過山鯽,但是跟我們認識的鯽魚根本就沒有半丁點關係,它屬於屬於鱸形目攀鱸亞目攀鱸科攀鱸屬的小型亞洲淡水魚。原產於中國南方、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分布於亞洲多地,中國東南部至印度等廣大地區均有分布。
  • 全球文化人士雅集第180號「五指山粥會」在海南島誕生
    華夏經緯網8月19日訊:8月18日,全球中華粥會大家長、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在海南省的象徵地五指山市宣布:全球文化人士雅集第180號、即五指山粥會,今日正式誕生在海南島,一方面將發揮粥集文會和諧要義,有助於瓊臺民眾心靈契合及峽兩岸社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