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脂肪」的人會變醜,請記住這個健康攝入量

2020-12-13 町芒

來源:《生命時報》(ID:LT0385),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提起「脂肪」,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因為攝入脂肪而逐漸變胖的身材,因此對它避之不及。

其實,你一直誤會了它。雖然脂肪攝入過多會引起肥胖,但人體缺乏脂肪也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對於女性來說,缺了它還會影響顏值。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脂肪是如何維持人體健康的,並教你科學吃對脂肪。

受訪專家

中國營養學會前理事長 程義勇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營養科主任 方玉

脂肪對人體有多重要?

從化學成分上來說,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構成的「三醯甘油酯」。生活中,隨處可見它的影子:案板上的肥肉、菜餚中的油脂、還有小肚子上的「遊泳圈」……

成年人的體脂率正常範圍是女性20%~25%、男性15%~18%,嬰幼兒稍高。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結締組織、腹腔大網膜及腸繫膜等處,常以大塊脂肪的形式存在。

脂肪對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脂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重要成分,尤其是大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在大腦必需的8種營養素中,脂肪位列第一。

而在大腦的構成中,脂肪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主要用於生成新的細胞膜和維護已有的細胞膜。嬰兒的大腦和智力發育尤其需要脂肪,脂肪還能阻止衰老帶來的大腦退行性變化。

為什麼人們總將脂肪和肥胖捆綁在一起?

我們每天吃的各類食物,產生能量的歸結起來可分為三類: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

如果吃的產能食物過多消耗不了,就會把多餘的能量以糖原和脂肪的形式儲存,以備空腹和飢餓時供給能量。

糖原的儲存是有限的,但脂肪可以「無限制」地儲存,當攝入的能量超過身體的需要量時,就會不斷生成脂肪,最後就變成了多餘的「肥肉」。

脂肪是如何維持身體健康的?

脂肪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缺乏,將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對於女性來說,缺乏脂肪還會讓人「變醜」。

為身體供能

當機體需要能量時,脂肪會分解釋放出甘油和脂肪酸進入血液循環,釋放出能量以滿足機體需要。

提供人體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不能靠人體自身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獲得,包括亞油酸和亞麻酸,它們是維持機體生長發育和皮膚正常代謝所必需的多不飽和脂肪酸。

支撐內臟

器官周圍的脂肪組織對器官有支撐和襯墊作用,保護器官免受外力損傷。

幫助吸收營養

脂肪含有維A、維D、維E、維K等脂溶性維生素,能為機體提供營養,脂肪還能促進這部分維生素的吸收。

「保護」蛋白質

充足的脂肪可以保護體內蛋白質不被用來作為能源物質消耗,從而使蛋白質有效地發揮其重要生理作用。

維持體溫

脂肪不易散熱,所以能很好地維持體溫恆定,抵禦寒冷。

參與內分泌作用

由脂肪分泌的細胞因子如瘦素、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參與機體多種代謝、免疫、生長發育等生理過程。

促進食慾、增加飽腹感

當食物脂肪由胃進入十二指腸時可刺激產生腸抑胃素,使腸蠕動受到抑制,導致食物由胃進入十二指腸的速度相對緩慢,延長胃內停留時間,增加飽腹感。

對於女性而言,如果缺少了它,可能會讓你「變醜」,並且還會造成月經紊亂:

皮膚狀態差、脫髮

節食減肥導致營養不良,會造成臉上皮膚乾枯、暗淡,臉上和身上的皮膚缺少了脂肪的支撐,還會變鬆弛;頭髮的質量也會受到影響,出現細弱、乾枯等情況,甚至發生脫髮。

影響月經及生育

當體內含量低於一定水平時,就會導致雌激素和孕激素供給跟不上,導致月經紊亂。過度減肥還可能造成女性卵巢功能下降,經量變少、月經提前或推遲,甚至出現閉經情況,嚴重還會導致卵巢早衰等問題。

學會正確平衡體內脂肪

如何趨利避害,發揮脂肪的健康益處,同時控制它的負面影響呢?

營養專家建議:

膳食總能量的20%~30%由脂肪提供;

動物性食物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其提供的熱量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

我國大部分居民目前的飲食,還需要略清淡少油一點。炒菜油不宜過多,吃堅果要控制數量,做魚、肉不能經常用油炸油煎。

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控制體重,別盲目減肥

國際上推薦用「體重指數」(BMI)衡量一個人的體重是否健康,算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正常範圍是18.5~23.9,超重為24~27,肥胖為28~32,高於32即為非常肥胖。

即使體重不超標,有些人的體脂率也很高,甚至存在脂肪肝等問題,需引起重視。此外,體重和體脂率正常的人,不要盲目減肥。

體重超標人群,控制總熱量

體重超標人群應管住嘴、邁開腿,在膳食平衡、營養全面的前提下,控制總熱量。

吃肉時優先選擇低脂肪高蛋白的蝦仁、去皮禽肉等,注意控制肥肉、食用油等高脂食物的攝入。

把握總量,有區別地吃脂肪

食物脂肪分為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又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要少吃

豬油、黃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中飽和脂肪佔比較高,雖然能讓食物口感酥脆,但所含膽固醇較多,過多食用不利於心腦血管健康。

單不飽和脂肪酸適量吃

橄欖油、茶籽油的主要成分是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油、芝麻油、米糠油、低芥酸菜籽油也含一些,適量攝入這類脂肪利於降血脂、抗血凝、延緩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

多不飽和脂肪酸刻意吃

亞油酸、EPA、DHA是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典型代表,需刻意補充。

亞油酸有助降低血液膽固醇,幫助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由於人體自身無法合成或合成很少,須從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麥胚芽油等食物中獲得。

EPA和DHA對生理功能也很重要,一般食物含量較少,需通過適量多吃肉質較肥的魚類來補充。

值得提醒的是,即使一些食用油存在健康益處,仍要控制總攝入量,每日在25~30克之間。

堅持運動,「無氧+有氧」

運動是維持身體內脂肪平衡的好方法之一。身上脂肪儲量較豐富的人,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結合是最好的方式。

可以試試先無氧後有氧的方式,先用無氧運動消耗掉身體多餘的糖,再用有氧運動減去身上多餘的脂肪。

無氧運動每次15~20分鐘,有氧運動30~40分鐘,一周至少做4~5次,最好堅持每天鍛鍊。▲

本期編輯:王曉晴

相關焦點

  • 吃糖太多的人,會變醜
    文 | 範姐來源:極物(id:ijiwulife)很多人都不知道,糖正是讓人變老變醜的元兇。以往只知道毒癮,卻不知道離我們生活更近的糖癮,同樣會對身體造成多方面的損害。它不僅會讓人變老變醜變胖,還會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尤其是糖尿病,患病者需要終身服藥,甚至要面對四肢潰爛等併發症。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有過調查,長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壽命比正常飲食的人要縮短10~20年。
  • 「注意」吃太鹹會變醜?!這些不鹹但「鹽值」爆表的食物要少吃!
    ▽【注意】吃太鹹會變醜?!這些不鹹但「鹽值」爆表的食物要少吃!熬夜、抽菸、吃糖...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既拉低顏值,又毀掉健康的壞習慣。有研究表明,高鹽的飲食會促進胰島素分泌,而過量的胰島素會讓你的身體誤以為,「完了!我們儲備的糖快沒了!要趕緊再備!」而這個錯誤反射,則會增加脂肪儲存,不僅讓人變胖,還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 鹽吃多了,人會變傻還會變醜?!居然是真的!!!
    此項試驗最終證明:高鹽飲食會影響大腦健康,進而引發認知功能缺陷。>>>>鹽吃多了真會讓人變傻嗎?「飲食結構是影響身體健康的重要的因素,低鹽低脂的飲食習慣能夠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從而改善因為大腦供血不足對認知水平下降。郭珍立提醒,中老年人每日減少鹽的攝入量有助於維持血壓穩定,對心血管和大腦的健康都有益處;適量運動也有助於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功能和大腦的活躍狀態。
  • 重磅更新:美國膳食指南將取消總脂肪攝入量限制
    在DGAC的報告中,一項備受關注的修訂是取消了對膽固醇攝入的限制。最新研究表明,在健康人群中,膽固醇的攝入量與血漿膽固醇水平或臨床心血管事件並無明顯相關性。此外,一項更重要的修訂是取消了總脂肪攝入量的上限。
  • 脂肪攝入完全指南
    脂肪攝入和它們之間有直接的聯繫,比如:幫助維持睪酮水平在最佳範圍內,而睪酮是調節肌肉增長非常關鍵的激素。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提高mTOR路徑的活性,這是一種蛋白質合成的觸發機制。通過降低「泛素蛋白酶體系統」(涉及到肌肉分解的關鍵路徑)來降低肌肉分解代謝並且降低皮質醇水平[3]。降低肌肉酸痛來幫助更好的恢復和運動表現[4]。
  • 你吃了多少「隱形糖」?兒童的糖攝取量值得關注!
    今年 3 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有關成年人和兒童糖攝入的指南(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又引起了人們對攝入過多糖分問題的關注。
  • 「知識」警惕!隱形鹽分攝入,正在威脅你的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對鹽分攝入量有著明確建議:所有成年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 #外食#長期外食讓人感覺口味變重,跟外食常用的烹飪方式逃不開關係。鹽是百味之首,它不僅能提供鹹味,還能突出鮮味。一些菜裡沒有放夠鹽,還可能會有令人不愉快的腥味。因此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外食調味通常會更重。此外,為了讓菜看起來「賣相更好」,廚師常會選擇紅燒烹飪。紅燒時加的糖會掩蓋鹹味,為了讓食物吃起來有鹹味,就會再多放鹽。外食小貼士點菜時多點清炒、白灼、清蒸的菜,感覺鹹可以用清水涮一下再吃。
  • 你每天最佳蛋白質攝入量是多少?
    蛋白質攝入量高達3.3克蛋白質/千克的可以幫助經驗豐富的舉重運動員在肥胖時儘量減少脂肪的增加 如果你有健康的體重,運動,並希望減肥,那麼你需要攝入1.6-2.4克蛋白質/千克,隨著你變得更瘦,或者如果你增加你的熱量缺口(通過少吃或多運動),你要傾向於這個範圍的更高的一端也就是2.4克/千克
  • 不誇張,他一天攝入29000卡路裡,曾是「英國最胖男人」
    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列為威脅現代人體健康的慢性疾病,所以,「胖」就是一種疾病,而沒有「健康的胖」的說法了。所以減肥勢在必行,然而這位叫Barry Austin的英國男性反其道而行,瘋狂吃喝,讓自己擁有「英國最胖男」的封號!他應該是全世界最胖的足球迷!
  • 營養師說:錯,其實關鍵在於「量」
    對於絕大多數人包括需要減肥者來說,其實很少有什麼絕對不能吃的食物,關鍵在於攝取量很多朋友會說:「我沒辦法吃生酮飲食,要我不吃飯(麵包、面……),我會死!」實際上,除了對身體完全無益的「糖」之外,生酮飲食並沒有禁止你吃任何食物,只是要求你控制攝取量。以往你在自助餐店時會儘量不夾油脂豐厚的五花肉,或只敢吃一小口夾了一大塊奶油的冰火波蘿包,這是由於過去的「食物飲食金字塔」教你油脂的攝取量儘可能在30g 45g以內。進入生酮飲食後,請您就用一樣的方式來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吧!
  • 「喝茶刮油」不靠譜!最「刮油」的食物是這些…
    普洱茶、蘋果醋,傳說中的「刮油」食物靠譜嗎?今天這份「刮油指南」,趕緊學習起來吧。喝茶能「刮油」嗎?茶葉中含咖啡因、茶鹼等多種成分,能刺激胃酸分泌,促進腸胃蠕動,有助食物消化,產生「餓得更快」的感覺。還有人說,吃筍很「飢」,餓得快,是不是能刮油去脂?吃筍餓得快,關鍵原因難道不是筍本身熱量很低嘛?
  • 別把咖啡喝成「毒藥」,這款 App 幫你科學攝入咖啡因#iOS
    很多人都有喝茶和咖啡的習慣,特別是一些需要熬夜加班的人,因為我們需要咖啡因。不過在提神功效過後咖啡因的副作用也隨之而來,過量的咖啡因會引起類似焦慮的症狀,如心悸、震顫、睡眠紊亂等。控制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可以幫你避免把咖啡和茶喝成毒藥,可惜以往總沒人太當回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什麼好用的工具來幫我們記錄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
  • 0反式脂肪=健康?先認清反式脂肪是什麼吧!
    炸雞、薯片、可頌、桃酥、蛋糕、曲奇、爆米花……這些又油又香的美食,除了擁有顯而易見的高熱量,還可能隱藏著一種大家非常容易忽視的「危險分子」——反式脂肪。/圖片來源於網絡/反式脂肪在日常飲食中幾乎無孔不入,然而很多人卻並不真正了解它。
  • 乳腺癌和脂肪攝入量有關 防乳腺癌應該吃點啥?
    [摘要]研究證明,乳腺癌的發病和脂肪攝入量有關,肉類、煎蛋、黃油、奶酪、甜食、動物脂肪等可增加乳腺癌危險性,而綠色蔬菜、水果、鮮魚、低脂奶製品則可減少危險性。6、蘿蔔及胡蘿蔔胡蘿蔔對人體的健康貢獻很大,蘿蔔中含有多種酶,能消除亞硝胺的致癌作用;其木質素能刺激機體免疫力。胡蘿蔔攝入人體後轉化成維生素A,它能維持人體上皮組織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使致癌物質難以侵犯。
  • 人一天需要攝入多少脂肪
    核心提示:事實上一個人每天攝入多少脂肪合適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因為每個不同年齡段的人和從事不同工作的人所需要的熱量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每天從事的是輕體力工作,而且年齡也屬於青少年這個層面,那麼每天需要的熱量應該在60克到70克之間,但是如果是成年人,從事的體力工作也是消耗體力方面相對較少的,那麼應該將身體脂肪的攝入量控制在40克到45克左右。
  • 看著瘦,肚子卻不小,那是你內臟脂肪超標了
    每每說起脂肪超標的問題,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個體型肥碩、膀大腰圓的胖子形象。但在我們的身邊,還有這麼一群胖子見了都很嫉妒,怎麼都吃不胖的「瘦子」。或許是真的瘦,又或許是這群瘦子身上其實還藏著 「小秘密」 ,看著不胖,就是肚子一直減不下去,只要一上體脂秤,健康問題暴露無遺,體脂比高,內臟脂肪超標的人非常多。
  • 水果含糖量高,不能替代蔬菜!正確比例攝入蔬果
    原標題:水果含糖量高,不能替代蔬菜!正確比例攝入蔬果   蔬菜清洗烹調較麻煩,於是有人會以水果替代蔬菜,卻在不知不覺中吃進了過量的水果。其實,蔬菜與水果無法相互取代,主要的考量在於含糖量。   吃蔬果有益健康,「天天5蔬果」、「蔬果579」更是大家很熟悉的健康飲食口號,但是,許多人並不清楚蔬果「5」及「579」的意義及份量分配,甚至有人以為蔬菜、水果是同類,沒吃蔬菜,用水果取代就可以;還有一些人對水果沒有戒心,常常大吃特吃,以為這樣可以減肥,未料愈減愈肥,甚至沒想到過量的水果吃下肚,會使三酸甘油酯飆高,營養也不均衡。
  • 糖分攝入不宜多,背後的科學是什麼?
    糖分雖好,可不能貪多,正所謂「少則怡情,多則傷身」。當我們攝入過量的糖分時,多餘的糖分會轉化為脂肪並儲存起來。尤其是心臟周圍和腹部的脂肪堆積,會危害人體的健康。然而,全世界都面臨著糖分攝取過量的問題。含糖飲料銷量最高的六個國家分別是: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秘魯、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
  • 脂肪攝入太少,也容易對身體健康不利?健康吃油記住一個標準
    脂肪是我們身體中必要營養素,在身體中保護我們的內臟,幫助調節體溫,甚至為我們微弱的機體做緩衝。對於年輕人來說,食物裡的脂肪是引人入勝的醇香,而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脂肪卻是吞噬健康的怪獸。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有研究表明,脂肪攝入佔膳食總熱量的35%的人,死亡率比脂肪攝入佔總熱量的10%的人要低23%。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基本相當,甚至脂肪攝入較多的人群中風的機率更小。所以脂肪攝入太少的人不僅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反而可能對我們的健康不利。
  • 「鴨」這麼吃,脂肪少一半,鴨脖也能放心吃!
    但如果你吃的是帶皮的鴨肉,攝入的脂肪會立馬翻一倍不止。同樣是不加油烤熟,如果吃皮,攝入的脂肪會從11%增加到28%,而蛋白質會從23%下降到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