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種「瑞獸」是大自然中真實存在的一種動物——鹿。
它溫順可愛、體態矯健,深受人們的喜歡。在漫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人們也為它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首先,鹿是美麗的代言。繁體字的「麗」字,它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形旁就是「鹿」。
它在甲骨文當中的寫法也很像一隻鹿,長著一對非常美麗的角。
許慎《說文解字》曾說:「從鹿者,取其毛色麗也。」可見,在古人眼中,鹿是十分美麗的。
因此,關於鹿,有很多美麗的象徵,比如可以象徵愛情,成語「共挽鹿車」「鴻案鹿車」,就寓意著同甘共苦的夫妻之情。
此外,「逐鹿中原」寓意爭奪天下;「呦呦鹿鳴」隱喻求賢若渴。而在文人心中,鹿則是世外桃源的象徵,接下來我們在李白的一首詩中去了解一下。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這首五言律詩是李白少年時期的作品。詩題中的「戴天山」,位於今天的四川江油,又名大匡山。
杜甫曾在詩中寫道:「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這說的就是李白十八歲的時候,隱居在戴天山大明寺讀書的往事,而這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大約就是當時創作的。
這一天,李白想去山中尋訪一位道友。山徑旁溪澗環繞、流水潺澴,偶爾能夠聽到幾聲犬吠,想必附近有山居的農家。路兩邊盛開的桃花沾滿了露水,露潤花顏,格外嬌豔。
再往前走,山林逐漸幽深,不時有鹿的身影隱現在樹間。時間已近中午,離友人所居的道觀越來越近,可是卻聽不到一點鐘聲,他去了哪裡呢?
李白舉目遠望,只見叢生的野竹分開青色的霧靄,將枝頭伸向高遠的天空;在更遠的地方,一條瀑布飛流直下,如同一道白練掛在碧峰。
沒有人知道這位道友的行蹤,詩人只好倚著古松,觀看這渺茫的雲山,以排遣自己「訪友不遇」的愁思。
從「桃花帶露濃」的清晨、行到「溪午不聞鍾」的午後,從「犬吠水聲中」的山村、行到「樹深時見鹿」的深山,李白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突出了友人居住環境的清幽,而鹿的出現,更讓這樣的所在有了一種仙居般的美感。
李白對「鹿」這一意象情有獨鍾,曾經在不少的詩作中留下了鹿的身影。「各守麋鹿志,恥隨龍虎爭」,借麋鹿表達了棲隱山林的志向。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借白鹿抒發了登臨泰山的豪情;而最出名的還是那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身騎白鹿,徜徉山水,放飛心靈,這才應該是屬於「詩仙」李白的快意人生。
鹿,作為美的代言,和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國古代喜歡畫鹿、擅長畫鹿的名家也不在少數,比如八大山人、沈銓等等。我們今天要欣賞的是明代「浙派」畫家戴進的一幅《長松五鹿圖》。
▲《長松五鹿圖》明 戴進
絹本設色 142.5cm×72.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依舊延續了「浙派」筆力遒勁、墨色蒼潤、豪邁奔放的繪畫風格。
數十株巨大的古樹從亂石中挺立而出,蒼松翠柏爭高直指、交錯而生,一片蓊鬱。
樹下是一條蜿蜒而下的溪流,五隻白鹿正在溪邊休憩,它們形態各異,或坐臥石上,或側耳傾聽,或低頭飲水,顯得放鬆而閒適。
溪流的深處是幽深的密林,向上看,遮天蔽日的松濤之間霧靄瀰漫、煙雲流動,擋住了畫面的中景。再往遠處,是層層疊疊的山巒,在浮雲中若隱若現。
畫家以浮云為界,區分遠近景。遠景用筆溼潤,顯得雲蒸霞蔚、悠遠深邃。
山體和植被不加皴擦,而是創造性地用短而密的橫向線條排列繪出,不求工細,但陰陽向背一目了然。
相反,近景的景物卻刻畫細緻,而且十分注意形象的細微變化,長松翠柏疏密有致、前後掩映。
山巖的質地變化、白鹿的形態特徵也都做了精心安排和細緻描繪,極好地突出了畫作的主題。
這幅《長松五鹿圖》沒有畫家的落款,左上方的題跋由明代吳門文壇的領袖文徵明題寫:「長松鬱郁映雙泉,麋鹿為群五福全,塵土不生巖野靜,始知平地有神仙。徵明題,靜菴筆。」靜菴是戴進的別號,人們據此推斷這幅畫是他的作品。
在文徵明的這首題畫詩中,將「五鹿圖」的主題點化為「五福俱全」。在中國民間文化中,「鹿」因為與「福祿」的「祿」諧音,也被百姓賦予了吉祥的寓意。
而在神話傳說裡,代表長壽的南極仙翁,他的坐騎也是一隻仙鹿。這種來自大自然中的美麗動物,兼具了福、祿、壽等多重美好寓意,是當之無愧的瑞獸。
原標題:《鹿: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