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關鍵,5個字送給心善的老實人

2020-12-17 文學漫談

百家號百家齊放,文學漫談雅俗共賞!

自古以來,人們對六畜中的狗最欣賞,因為狗能看家護院,對主人忠誠,人們說「貓戀食,狗戀恩」,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狗,在民間還流傳「窮死不賣看家狗」之說。現在城裡也有很多人養狗,並不是要讓狗看家,而是一種對寵物的喜愛。不少年輕人或老人, 已經把狗或貓當成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生活在複雜的社會中,時常暴露出人性醜惡的一面,人們就說「狗是真的狗,但人有時候卻不是人」。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現實中這樣的人還真不少。有的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自己有恩的人都能背叛。古人有一句俗語「餵狗別餵飽」,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後面還有一句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心地善良的老實人聽了很受用那就是「對人別太好」。

(1)「餵狗別餵飽」

現代社會中自作聰明人很多,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總要先看看有沒有好處,總喜歡貪圖小利,和朋友在一起,為了得到利益不惜傷害親朋好友。每個人看到美食,有抑制不住貪吃的欲望,尤其是在吃自助餐的時候,挑平時捨不得花錢買的最貴的食品,大快朵頤,盡情享受,大多數人的心理,認為自己花錢了,不多吃點好像就虧了。

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飯量相差很大。凡是到自助餐的,出來時都吃得肚子鼓鼓的,好像再多吃一點都多餘了。肚子餓很難受,吃撐了更不好受,還會傷到脾胃。人吃飽了容易懶惰,酒足飯飽之後,就開始呼呼大睡。

人尚且如此,動物就更貪吃了。你看現在的家貓,吃完就睡,養得肥胖,不管黑貓和白貓,早就不會抓老鼠了,有的老鼠倒是逆天了,把貓咪追得到處躲藏。狗要是每天都餵得太飽,它就容易犯困,一打盹還能看家護院了嗎?長期吃得太多,狗還容易長胖,行動就不自如,沒有了攻擊性,

農村養狗是為了幫助主人看家護院,每天給它餵得太飽,狗整天養尊處優的,就不能恪盡職守,盡職盡責了。

(2)「對人別太好」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後面一句才是精華。人與人的交往中,以誠相待才是朋友間交往的原則。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人心是最不好猜測的。有一句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時你心地善良,多為別人著想,可別人卻不領你的情,那你當傻子,所以老實人吃的虧比較多些。

在現實生活中,有知恩圖報的人,也有忘恩負義的人,「升米恩,鬥米仇」的例子太多了,千好萬好,有一件事沒做,就不滿足甚至產生怨恨。正因為以前「餵」得太多,讓人產生了依賴心理,不勞而獲多舒服,一旦斷糧,就惡語相向,把以往人家幫助你的恩情,認為是應該應分的事情,這樣的人不值得同情,還真不如狗對人真誠。

無論是朋友還是愛人之間,一方總是無條件付出,時間長了就認為是理所應該的事情,比如朋友對朋友傾盡全力幫忙,卻換不出一般大,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有時還說你幫倒忙,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人太善良是好事,但有受傷的總是老實人。

實際上在職場上同事之間為了工作相互協助,本應該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一些老實人,心腸很熱,喜歡幫助同事,甚至替別人加班。時間長了,一旦有一天不為他們做事了,那麼就會遭人怨恨甚至報復。所以對人太好,也是一種無原則的交往,在別人有求於你時,助人為樂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如果經常主動幫助別人,就不會在意你的幫助,認為沒有你的幫助照樣能成功。

結 語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在這句俗語中用狗隱喻人性,老祖宗用此來提醒人們,對人好也要有尺度,老實人要都留個心眼,不懂得感恩的人,不要隨便幫忙他。

狗吃飽用行動感恩,看家護院,還對自己的主人忠誠;而人卻能見利忘義,翻臉不認人,正是讓人覺得不可理喻。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做個真誠善良的人,在困難時期別人給予我們幫助,他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相關焦點

  • 俗語「餵狗別餵飽」是什麼緣故?原來精華在下半句,老實人必學
    有這麼一句俗語「餵狗別餵飽」被眾人熟知,不能把狗餵飽是什麼緣故呢?其實它的精華在下半句,老實人必學。 上半句並不難理解,雖然民間常說「能吃是福」,但為了健康著想,大人平常也會教育孩子吃飯不能狼吞虎咽、吃個七分飽就差不多了,如果吃得太多,就容易積食,難以消化,對健康不利。
  • 老人說:「餵狗別餵飽」,話糙理不糙,下半句直擊人性現實
    「餵狗別餵飽」,就是一句特別有生活氣息的民間俗語,對比那些出自大家手筆的名言警句,更加的通俗易懂,也更有生活畫面。但它的下一句,才是這句俗語的精髓所在。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過去,狗可以看家護院,可以和主人一塊去打獵。
  •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也很重要,早明白早受益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早明白早受益!坊間時常能夠聽到一些長者對孩子們說:「吃飯別吃得太飽了,吃七八分飽就行了。」聽到這裡不禁愕然,這是為什麼呢?比如,當今的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養一條狗,當然不僅因為狗是一種寵物,更重要的是狗在主人外出時,能夠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可是,大家知道「餵狗別餵飽」這句俗語嗎?它的告訴大家:餵狗的時候千萬別餵得太飽。因為很多地方的農村,物質條件相對較差,人們在豢養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餵它們吃剩飯、剩菜。既然是剩飯、剩菜與其扔掉,還不如全部給狗吃。
  • 農村俗語丨餵狗別餵飽是什麼意思?有啥道理?
    農村俗語「餵狗別餵飽"的意思是餵狗別餵飽,餵飽了會偷懶。過去養狗的目的是看家護院,防範小人,保護財產。少數的是由於家中人少,清冷不熱鬧,養狗作伴的。狗的嗅覺和聽覺非常靈敏,有什麼風吹草動,生人臨近會及時發現並發出吠叫聲,提醒主人有事情將要發生,及早作好準備。且狗對主人非常忠心,是看家護院的好幫手。但是狗也有惰性,如果你給狗吃好喝好、餵的飽飽的、狗會偷懶睡大覺,失去看家護院的作用。如果餵半飽、狗會跟著主人轉,還想要吃的,這樣就起到了做伴的作用。
  •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是什麼意思?讀懂了吃虧少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這句俗語的意思。先說「餵狗別餵飽」。狗自古以來對人類就非常忠誠,看家護院更是一把好手。可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自己尚且不能吃飽,更不要說將狗餵飽了。就算能將它餵飽,想必也是不會的。因為一起吃不飽,才會讓狗狗明白什麼是同甘共苦。一旦將它餵得太飽,它就會變得懶惰。會喜歡挑挑揀揀,體能迅速下降。
  • 農村老人說「對人別太好,餵狗別餵飽」,為啥會有這種奇怪的說法
    農村老人說「對人別太好,餵狗別餵飽」,為啥會有這種奇怪的說法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封建殘留非常嚴重。女子纏足,無才便是德,等等。往往人們就都認為有經驗的人說的話都對,就像孔子,確實是中國古代的聖賢,在明朝時期還曾被人奉為神明,將其神化。所以歷來人們就都相信人云亦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像農村一直流傳著一句:對人別太好,餵狗別餵飽,至於為什麼有這個意思呢,還得好好來解釋一下。先來介紹對人別太好這句話的意思吧:之所以對人別太好就是要適當的對待一個人。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在古人看來,人生百年之中,有很多比較重要年齡段,如果去掉幼時和老年時光,那麼能夠剩下來的寶貴時間根本不過幾十年。所以孔子才會說三十、四十、五十歲,是一個人最需要注意的年齡段,算起來也只不過三十年而已。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有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一個人在三十四十兩個重要階段都沒有一番成就,那麼五十歲乃至隨後的人生歲月中,就都將活在痛苦之中,這是老祖宗對中年人的告誡。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悶頭狗,暗下口」,不要小看沉默寡言的老實人
    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無暇顧及我,於是就一直跟著奶奶生活,可以說我從小就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雖說奶奶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但卻是一名善良的老太太,閒暇之餘也時常會用她的老土話教我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 古人講「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正卿,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實際上關於這句古語,還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季文子的官員。
  • 古人云:「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至於它們的作者和出處,更是如「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很多古人留下的名句,本是完整的一句話,我們卻抽出其中的隻言片語拿來用。時隔成百上千年本來字面意思就差差距非常大,這就導致了很多古人留下的經典名句的本意卻被我們曲解。為了不鬧出這種打小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笑話,下面便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 古人云:「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大智慧
    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道出生活的智慧在《智囊全集》中就告訴了我們下半句,就是「雞怕攆狗怕舔」。雞怕攆:雞是一個敏感的動物,當它在下蛋的時候,你去攆它,就會讓雞以為是要搶自己的孩子,它就會瘋狂的奔跑。
  • 俗語「豆腐下酒,不如餵狗」,有道理嗎?古人的生活經驗!
    那就是西洋人喝酒往往很少是在吃飯的時候,而中國人喝酒,往往需要配上幾個菜。並且,也由此衍生了東西方截然不同的酒文化。在中國的酒文化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豆腐下酒,不如餵狗。因此古人感覺,如果酒桌文化沒搞懂,請人喝酒非但起不到拉進感情和關係的作用,反倒容易導致對方恨你。因此古人總結出了上文那樣的俗語。先說「豆腐下酒」。
  • 俗語「誰人背後無人說」,下句被奉為經典,老實人不妨引以為戒
    俗語說:「誰人背後無人說」,出自《增廣賢文》,原句是:「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道理雖然淺薄,但細細推敲,足可見人情之冷暖,人性之使然。 一、誰人背後無人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個人處事圓滑,我們就說:「他是個老江湖了」。
  • 俗語「前不栽桑,後不栽柳」,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俗語「前不栽桑,後不栽柳」,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中國是一個擁有濃厚歷史底蘊的國家。在悠悠五千載文明進程中,人們以其聰明才智與辛勤卓絕的勞動,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眾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會下,人們向來比較迷信風水,比如房屋的布局,朝向,以及周圍的景觀設置,都有著一整套的習俗講究。然而,古人有時確實閒得慌,甚至對某個細節都不放過,就像房前屋後種樹,也有著深奧的學問。因為每樣樹都有不同的寓意,倘若種的不對,就會觸碰禁忌,所以需要根據具體方位具體栽種。以現在來看,古人對生活講究確實不含糊,連栽個樹都那麼煞費苦心!
  • 古人育兒觀:「兒孫自有兒孫福」後半句才是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
    更不知道它還有下一句。其實這句話出自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後半句是「莫為兒孫作馬牛」。其實這句話不是一個單獨的句子,而是一首詩的後半首。要說這首詩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明朝有個秀才姓羅,多次科舉一直不中,但由於家中已有妻兒,生活全都靠自己,只好放棄科舉,選擇外出教書掙錢。
  • 老人常說:「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才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老人言》中有一句相當經典的俗語——「海水不可鬥量,人不可貌相」,相信這句話大家都已經聽說過了,這句話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也就是說光從一個人的外貌,是無法看出這個人的內心本質的,只有相處久了,才可以洞察人心。
  • 那些騙了我們幾十年的名言,下半句才是關鍵,老師卻不肯說
    他們只是講了名人說的前半句,但更為關鍵的後半句卻被老師們人為屏蔽了。今天小編就將老師們遺漏的後半句補充給大家聽。第一句: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被老師用這句話鼓勵過。只要喪失信心,想想愛迪生說的這句話,就會信心倍增。不就是吃苦麼?只要吃得苦中苦,那我也能成為人上人。很多少年就是靠著這句話的鼓勵,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 俗語說「豆腐下酒,不如餵狗」,老祖宗的智慧真高明
    歡迎來到百家號我為吃貨帶鹽,我們今天要說的是:農村俗語「豆腐下酒,不如餵狗」,什麼意思?老祖宗的智慧之談。豆腐是我們餐桌上最為普通的食材,不僅老少皆宜,也一直是素食減脂寶寶們的首選。豆腐的營養價值與牛奶相近,100克豆腐的含鈣量為140毫克-160毫克,兩小塊豆腐,就可以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求量。
  • 古人講「吃十穿八」,下半句是什麼,到底是何意?
    在古代,「十」字通常都是形容事物的完整或全面,比如十拿九穩、十全十美,等等。而「吃十」就是一個家庭把「吃」放到家庭開銷比例中的重點或全部,進一步證明「吃」的重要性,這就是「吃十」的含義。因此,我們也可以從中感受到古人的「吃十」,是非常在意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認為吃到肚子裡的才是實現生活的真正價值,不虧了自已的嘴,才是讓自已生活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