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飛
有這麼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絕大部分人沒有看過《中庸》,但這絕大部分人又極其信奉中庸。
生活中也會有不少倚老賣老的長輩或者好為人師的師長動不動就勸你:
「年輕人,做事不要那麼衝動,處事要圓滑一些,你這樣遲早是要吃虧的」;「哎,你要學會中庸,說話做事都不要那麼滿」;「千萬別去做那個出頭鳥,你呀,一看就是剛畢業,身上的這些稜稜角角且得磨呢」。
我想,跟你說這些話的人大抵沒什麼壞心眼,只是我對他們的觀點實在不能苟同。
首先,說這些話的人,基本上都是些在事業上沒太多建樹的人,他們唯唯諾諾的生活了一輩子沒做出些什麼成績也就罷了,還試圖將這種不好的生活態度「傳授」給年輕一代,實在是不該,也實在是可悲。
再者,我覺得很有必要跟大家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才是「中庸」。
「中庸」絕不是很多人認為的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後,不偏不倚的絕對中立,也不是兩頭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更不是見風使舵,搖擺不定的牆頭草。
那些整天勸你做事謹慎,保持中庸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個「鄉愿」。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
意思就是說,鄉愿這種人啊,做人常常言行不一,顧前不顧後,閒的沒事總喜歡拍馬屁,說話做事從來不肯得罪人,看似忠厚善良,實則毫無原則,毫無立場,就是一個和稀泥的現世垃圾。
儒家所提倡的「中庸」,絕不是那種兩頭取中間權衡術,而是強調「合適」,重點是做人做事要「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恰逢其時」。
對於「中庸」思想解釋得最為明了的,大概就是朱熹了。
他在《四書集注》中寫道:「蓋凡物皆有兩端,如大小薄厚之類」。又在《朱子語類》中進一步闡明:「當厚而厚,即厚上是中;當薄而薄,即薄上是中」。意思就是:「世上所有的東西都有兩個方面,比如大和小,薄和厚。如果厚是恰當的,那厚就是中庸;如果薄是恰當的,那薄就是中庸」。
再回到為人處世上來,那些恪守著處事圓滑,沒稜沒角的人踐行的真的不是「中庸」,說他們是個中庸、平庸的人倒是一點不假。
這些人年輕時可能也有過初露鋒芒,只是遭受了一些磕碰以後,就覺得社會上容不得稜角,從此變得唯唯諾諾,世故圓滑了。
失去了稜角的人,做事圓滑,生活中作中也不容易出現原則性的錯誤,但也變得世故城府了。他們的精神出現了過早的衰亡,個性也被壓抑了。這種人自我保護意識極強,防備心理極重,往往習慣得過且過,坐吃等死。
可你也要明白,沒有稜角的人就像個皮球,平日裡被踢來踢去,可能前行的很快,但遇到下坡時也比一般人滾得更遠,摔得更碎。
所以,我想要對你說的是,不要刻意束縛你的稜角,而是應該像劍客一般背起你的稜角,當遇到不公時,勇敢地拔出你的利劍劃破長空,哪怕一世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