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校園版《牡丹亭》實踐了我的理想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校園傳承版《牡丹亭·驚夢》劇照。(許培鴻攝)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在中國古典名著中,《牡丹亭》對我影響很深,我又給它演了一出『還魂記』,排了青春版《牡丹亭》。」臺灣知名作家白先勇從教職上提前退休,將一腔心血轉投在崑曲上,2004年製作青春版《牡丹亭》開啟300餘場連演不衰的傳奇,2009年推動「崑曲傳承計劃」在北京大學落地並向港臺推廣。

  如今年過八十的他,在與記者談起自己「崑曲義工」的經歷時,時常撫掌笑嘆,欣然總結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現在看來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他近來更津津樂道的還是校園傳承版《牡丹亭》。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次進北大演出,當時北京的大學生大約95%以上從未接觸過崑曲。而今他們居然能夠組團演出,而且是兩個鐘頭全本《牡丹亭》,這就是我們十幾年來『崑曲進校園』的成果。」白先勇說。

  十餘載,從觀眾變成演員

  記者:校園傳承版《牡丹亭》4月10日在北大首演,從前的觀眾變成了演員,您如何看待這種身份轉變?

  白先勇:崑曲的觀眾也能成為崑曲的演出者,從傳播到傳承,再到更進一步的傳播,形成了崑曲教育的良性循環。校園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就是面向當代青年的,從他們的審美出發,為《牡丹亭》注入新鮮的生命。

  崑曲是口傳身授的代表,手把手地教下來。要把大師的功夫,傳到學生身上。校園版《牡丹亭》演出讓我很感動,蘇崑的演員在大師那裡學過,現在又教出來臺上的這些學生。(校園版《牡丹亭》劇組曾移師蘇州,由蘇崑演員手把手指導。)這個傳承的意義是重大的。

  記者: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崑曲)傳承基地剛在北大掛牌,「崑曲傳承計劃」在北大開展長達10年,後來還設立了「北京大學崑曲傳承與研究中心」。您覺得這種研究和傳承,能在多大程度上向社會大眾輻射和延伸?

  白先勇:當時製作青春版《牡丹亭》,是要培養一批年輕的演員接班。我們用年輕的演員去吸引年輕觀眾,最重要的目標人群就是大學生,這十來年巡演去過差不多30所高校。崑曲不光要進校園演出,還要在校園紮根,所以我就選了北大,從這裡開始輻射出去。

  校園版《牡丹亭》的演員(24人)和演奏員(14人)來自北京16所高校和1所中學,都是學生,說明這十幾年來,我們在北大的影響輻射出去了。主角杜麗娘和柳夢梅分別由好幾個同學演,都能夠(把角色)撐起來。我希望把他們帶到香港和臺灣。香港也有大專學生演《牡丹亭》,剛剛臺灣大學還演了《牡丹亭》,如果三地都合起來演,那才更有意思。這邊和港臺的大學生串演《牡丹亭》,那好玩了。

  青春版,生命力依然旺盛

  記者: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引發熱潮,以至於現在有人提到崑曲第一反應就是它,但似乎除了這部戲也不知道更多,或者把它視作最高水準的崑曲演出,只衝著這個去看,不大關注別的。只知道青春版扮演者沈豐英和俞玖林,不知道前輩大師張繼青和蔡正仁等。對此您怎麼看?

  白先勇:這個說好也好,說壞也壞。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第一印象他認定了這個就是崑曲,別的他都不管了。而且大師的演出,內行來看的話,會覺得大師功夫了不得,留意他們的一舉一動、唱腔、咬字。一般觀眾就不管這個了,他就要看著好看,能夠吸引他的。

  記者:有人說是衝著您去看青春版《牡丹亭》的。

  白先勇:所以有些人說,(青春版《牡丹亭》大熱)那是你白先勇宣傳出來的。開始的時候的確有人好奇,怎麼寫小說的弄崑曲去了,我的讀者會來看一看。但這是三天的大戲,九個鐘頭。如果戲本身不好,觀眾捧場捧一天,第二天就跑了。觀眾是真的被這個戲本身吸引,看了以後覺得不錯。雖然有時候常常是衝著我來,但看進去就被吸住了!

記者:您製作的三部青春版的戲《牡丹亭》《玉簪記》《白羅衫》,有人說越到後來在社會上的影響越小,您怎麼看這種評價?

  白先勇:這些戲很受歡迎。青春版《牡丹亭》生命力還很強,到處在邀他們演,馬上5月他們(蘇崑)要演10場。現在不是說高雅藝術要走出去嗎,政府應該繼續把他們送到全世界去。之前他們去國外演出,都很受歡迎。這些戲的演員有個很重要的特點,他們都師出名門,像《玉簪記》是嶽美緹和華文漪教的,《白羅衫》是嶽美緹教的,《義俠記》(白先勇最新製作)是梁谷音教的,都是大師傳下來的。

  新編戲,不好隨便動筋骨

  記者:您將來是否也會考慮把崑曲清唱,演劇之外傳統的另外一支,同樣做策劃推廣,面向大眾進行展示傳播?

  白先勇:我辦過幾次大師清唱,把蔡正仁、華文漪他們請來唱,很受歡迎。臺灣曲社的活動,50年來從沒停過。每個月幾次,風雨無阻,曲友聚在一起彈彈唱唱,那種精神很感人。臺灣之所以有崑曲(存續),能訓練一大批崑曲觀眾,是因為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高校有崑曲社,清唱的那種傳統,一直保留下來。

  記者:您所製作的戲,主要是傳統戲的新制,但現在也有全由今人創作的新編戲。您怎麼看那些大開大闔的創新?

  白先勇:崑曲有600年的歷史,它有一套非常成熟而且嚴謹的美學,那些程式化的東西,不好隨隨便便動了筋骨。如果這個東西弄擰了,它就不是崑曲。

  崑曲都是詩,不是平常的白話,你要編的話,除非你的古文和詩詞底蘊,跟湯顯祖一樣,那你編出來才像。你編個大白話的本子,那就不對了,所以新編戲很難保留下來。可能演了兩年,就無聲無息了,可見觀眾是最後的評審。觀眾不看,戲就沒有生命力。

  附:校園傳承版《牡丹亭》演員心曲

  張雲起(杜麗娘扮演者之一,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多年學習崑曲閨門旦和京劇表演):在演對手戲的時候,當你疏離了人物,柳夢梅、春香下場來會提醒你,有時候他們的情緒湧出來也會感染你,是一個互相推動的過程。

  在這種「浸沒」中,慢慢才能進入對人物的「同情之理解」,進入整段表演那個真正「人同此心」的東西,把自己放在角色裡,試著把它傳遞給觀眾。

  席中海(柳夢梅扮演者之一,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北大京昆社骨幹):演出校園版《牡丹亭》最大的體會是,崑曲是越學越難,越學越美。

  以前學習崑曲時像狗熊掰棒子,學完這個趕緊來下一個,以為自己都會了,其實不是。去年10月開始學校園版《牡丹亭》,基本身段和唱念都掌握了,再往下學,想表現出崑曲的味道和感覺時,就感覺越來越難了。(記者 張盼)

相關焦點

  • 專訪著名作家白先勇:為何一生痴迷紅樓夢與牡丹亭
    白先勇與崑曲結緣很早,1945年年底,他在上海看到了梅蘭芳與俞振飛聯袂出演的《牡丹亭》,覺得曲調美不可言,「假如那天唱的不是《遊園驚夢》,可能錯過了也不一定。人生奇怪得很」。  崑曲雖好,但怎麼才能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2002年,白先勇受邀來到香港,為為一千多名十幾歲的學生講崑曲。這對他來說,算是教書生涯的一次大挑戰,「要學生們認真聽我說兩個鐘頭,怎麼做?
  • 人間至情《牡丹亭》:一場四百年的愛情幻夢
    為之心顫的,還有白先勇先生。九歲時,在上海看了梅蘭芳與俞振飛聯袂出演的《牡丹亭》後,無言可喻的美,無處言說的夢就種在他心中。而這《牡丹亭》之夢,白先勇足足沉醉了一生。他精心打造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與青年人互動,十餘年來,每場幾乎是座無虛席。甚至有那麼幾年,聽一場《牡丹亭》成為一種「時尚」。
  • 白先勇追憶「牡丹」情緣 細數悲歡離合(圖)
    10日,白先勇從後臺緩緩走上蘇州崑劇院新院的舞臺時,臺下觀眾即刻報以熱烈的掌聲。他溫和地向觀眾問好,並深深地鞠躬,感謝因為崑曲、因為《牡丹亭》而來的觀眾。  白先勇現場與觀眾分享了他和《牡丹亭》走過的路程,細數這些年來的悲歡離合。白先勇直言,自己與崑曲《牡丹亭》的結緣是命中注定,一直持續到今天。  「我和崑曲的緣由,源遠流長,很早很早。」
  • 白先勇:希望讓傳統文化精髓「還魂」
    那一天,是白先勇生命中的分水嶺:「我覺得埋葬的不僅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於是他毅然去了美國,開始了另一段人生。白先勇開始提筆寫作。「我寫作,是因為我想用文字來表達人類心中一種無言的痛楚。」也就是在這裡,誕生了《臺北人》與《紐約客》。
  • 臺灣崑曲大師白先勇返故鄉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剛剛在臺北親歷自己改編製作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上演,又攜兩本新書———《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奼紫嫣 紅牡丹亭》(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來到故鄉桂林。記者面前的白先勇雖年近古稀依舊舉止優雅,神採奕奕,非常健談,特別是談到文學,談起《牡丹亭》,他變得更加興致盎然,聊到忘情處甚至用手比劃……在白先勇娓娓道來的文學世界、崑曲情結中,似乎窗外的雨天也變得明媚起來。
  • 曾因<臺北人>而感動 楊振寧鼓勵白先勇寫北京人
    為紀念作家白先勇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演出100場,臺灣導演王童以影像的手段將該劇拍攝下來,製作成DVD推出。昨天,白先勇在京為青春版《牡丹亭》DVD舉辦首發式。作為白先勇多年的朋友,物理學家楊振寧到現場助陣。因感念當年閱讀白先勇小說《臺北人》的那份感動,楊振寧鼓勵白先勇調整到當年寫作《臺北人》的狀態,創作一部描寫北京人生活情狀的小說。
  • 翻譯家汪班:向英語圈觀眾介紹青春版《牡丹亭》
    2004年5月,深愛崑曲的白先勇在臺北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大獲成功,隨後移師大陸,立即在國內也掀起崑曲熱潮。青春版《牡丹亭》接著,白先勇又將她帶到了美國,決意向英語圈觀眾傳達崑曲之美。白先勇非常清楚他所面臨的困難。
  • 白先勇:振興文藝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白先勇。王峰攝除了上下車時的動作稍有遲疑,82歲的白先勇身上看不出多少時間的痕跡,甚至遠比他2005年來南京為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助陣時更精神了。在重振崑曲的發展史上,青春版《牡丹亭》已成為一個裡程碑,不但帶動了崑曲熱,更讓崑曲這個古老戲種在年輕大學生心中種下了美的種子。「這是集體文化的一次覺醒。」白先勇告訴記者,這個版本至今已出演300多場,世界各地都跑了個遍,他自己則陪著跑了100多場,所到之處,都大受歡迎。此後,白先勇又推出了校園版《牡丹亭》,演員全部是學生,到全國各大院校進行巡演。
  • 葉朗:屬於我們的《牡丹亭》
    湯顯祖的《牡丹亭》,情的世界  我的演講題目是《屬於我們的〈牡丹亭〉》。「屬於我們」的這個概念是從黑格爾的哲學裡面引過來的一個詞,我也從我的角度解讀一下湯顯祖的《牡丹亭》,一直到白先勇的《牡丹亭》。  意象是中國美學核心的概念,在中國美學看來,藝術就是意象。
  • 尋夢牡丹亭
    餘倡言,如此「情人谷」口,不如建一「牡丹亭」,谷口有湖,湖水澄澈,湖波蕩漾,湖邊絲絲垂柳,再種一片牡丹,畫意詩情。把大戲劇家湯顯祖的《還魂記》搬來情人谷口,妙不可言。《還魂記》已名《牡丹亭》,天下有此名亭者多矣!杭州西湖的「花港觀魚」有,蘇州的園林裡有,洛陽和山東菏澤,皆有牡丹亭。
  •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驚豔荷蘭
    崑曲青春版《牡丹亭》驚豔荷蘭 2019-09-21 15:47:18 來源:人民網  |  作者:任彥 | 字號:蘇州崑劇院19日晚在荷蘭海牙演出的《牡丹亭》針對這個問題所做的努力很有啟發意義。《牡丹亭》是中國戲曲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講述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超越生死的愛情故事。此次蘇州崑劇院演出的曲目是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編的青春版《牡丹亭》,該版本根據現代審美觀將五十五折的原本刪減成八折,凸顯崑曲抽象寫意、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將傳世經典以青春靚麗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
  • 白先勇:成長的浪漫最值得回憶
    談及閱讀與寫作,白先勇表示:「我的文字的來源有兩種,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學的陶冶,另一方面是中國方言。我的家鄉桂林是說官話的,說的話就可以寫出來。我從小又走過很多地方,我會說四川話、上海話、廣東話,懂一點閩南話,湖南話也會說一點,所以是南腔北調。一方面令文字豐富,寫對話時可能佔了些優勢,因為我後來研究小說的結果,對話是小說裡非常重要的部分。」
  • 奼紫嫣紅開遍:觀白先勇先生的文學王國與其精彩豐沛的一生
    湯顯祖所寫的《牡丹亭》被公認為是我國傑出的古典著作,他寫情寫愛嘆世間無奈與悲歡離合。這樣的一部戲曲佳作卻被遺忘在了往昔的舊時光之中,可是白先生是不同的。他在寫了半生的小說文章之後卻毅然愛上了崑曲並決心要為這日漸消逝的中國傳統藝術掀起一陣風潮,正如白先生自己所講一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 專訪青春版<牡丹亭>主演俞玖林: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代表作崑劇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西廂記》和蘇劇《花魁戲》等大戲,以及《牧羊記·望鄉》《長生殿·驚變》《古花魁·湖樓》等經典折子戲。此次紫金京昆藝術節,《白羅衫》將首次在南京亮相。   但22歲的俞玖林偏偏遇上了「崑曲義工」白先勇。   白先勇希望能有青年演員示範崑曲演出,認定俞玖林就是戲裡面走出來的柳夢梅,並幫助他拜汪世瑜做老師。   這段經歷至今讓俞玖林覺得仿佛做夢,「讀藝校的時候,汪老師曾到學校來過。從未想過有可能得到他的親手點撥。當時想,如此遙遠的大師怎麼可能指導一個年輕學員?」
  • 尋夢牡丹亭-視窗-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至此,歷時三天的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在交大的巡演終於落下了大幕。青春版《牡丹亭》由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改編而成,它對崑曲藝術傳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實牡丹亭的視頻已經看多很多遍了,但一直沒能現場感受它的魅力。這次來西安的演出終於提供這個寶貴的機會。
  • 臺灣作家白先勇
    白先勇由此熟悉了京滬文化,以及目睹了戰後上海由繁榮走向衰落的景象。出版《白先勇短篇小說集》,福建人民出版社印行。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三本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孽子》簡體字版。 上海文匯報出版兩本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隻手指」簡體字版。
  • 曹可凡 | 白先勇與張愛玲的唯一一次會面
    文 | 曹可凡己丑新夏,白先勇先生翩然抵滬。我和徐俊兄設宴於愚園路、鎮寧路口的「福1088」,為白先生及其助理鄭幸燕小姐接風。無獨有偶,白先勇先生也對《紅樓夢》如痴如醉,推崇曹雪芹「看人不是單面的,不是一度空間的」那種深刻性。故而他在小說創作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紅樓夢》影響,譬如《遊園驚夢》中「以戲點題」的手法與《紅樓夢》第廿三回黛玉聽曲就有異曲同工之妙。「曹雪芹用《西廂記》來暗示寶玉與黛玉的愛情,用《牡丹亭》來影射黛玉天折的下場。
  • 白先勇:從文學大家到崑曲義工
    白先勇 從文學大家到崑曲義工  從一介文學大家再到崑曲義工,白先勇用他的人生譜寫了一段不凡的傳奇  範典  2004年夏,杭州七藝節,我有幸與白先勇先生相識,他專為青春版《牡丹亭》參加七藝節演出而來。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今天還是說《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此書首版發行於2017年2月,我在2017年1月17日就收到了白先勇先生親贈的樣刊,說來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對於此書我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是愛不釋手。《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西廂記》還在社會性、歷史性的層次,是寫實的。到了《牡丹亭》,愛情提高了一層,是形而上的情。情是很重要的原動力,是一種形而上的、隱喻式的力量。湯顯祖對於情的解釋與設計影響了曹雪芹,《紅樓夢》更往前走了一步,對情的解釋更廣、更寬、更博。
  • 白先勇:你們讀的是另一個夢---晶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然而,作家白先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2014年春季,「白先勇人文講座」在臺灣大學開課,白先勇開設《紅樓夢》導讀課程,在教授過程中發現了庚辰本的諸多問題。今年,白先勇的課程講義《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簡體版在大陸出版。書中,白先勇力挺程乙本,並指出庚辰本中錯漏頗多,仿佛「讀的是另一個夢」,不宜用作普及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