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些省份,因為某座城市憑藉地理優勢或者政策優勢,經濟高速發展,與省會形成「雙核」或者「三足鼎立」之勢。這種經濟水平與政治地位的不平衡,讓一些省內出現「內鬥」,網上也出現了各種爭議的話題,像「xx能不能直轄」、「xx省的省會為什麼不是xx」等,很多吃瓜群眾也原意看別人的口水戰,下面我要一本正經的回答題者的問題。其實江蘇省是一個年輕的省份,由於省內迥異的文化,歷史上省會也不斷的變遷。本文沒有對比兩座城市孰優孰劣,只有客觀看待江蘇的發展與變化,以及歷史上南京與蘇州扮演的不同角色,從中我們會發現省會選擇南京而不是蘇州的原因。
山清水秀的江蘇,是人類最早的聚集地之一,這裡不乏古老的城市,但是江蘇建省卻不過300多年時間。因為長江之隔,這裡不僅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歷史上也經常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域。直至康熙年間,為了更好的方便江南地區,將原江南省左右分治,劃分成為江蘇(包括今天的上海)和安徽兩省。江蘇中的「江」指的是江寧,即南京,而「蘇」指的就是蘇州,可見當時南京和蘇州的地位都非常重要。
建省之後,江寧成為兩江總督的駐地,分管江蘇、江西、安徽三省,而蘇州成為江蘇巡撫和江蘇布政使司的駐地。後來,清政府又設立了江寧布政使,負責江北政務。作為當時清政府的財富中心,將江蘇分而治之,不知是無心插柳,還是有意為之,總之江蘇督撫分駐兩地,且分設兩個布政使司,相當於江蘇形成江寧和蘇州兩個省會,而人們也默認了這種狀態,甚至不少史料都這樣記載。
辛亥革命之後,南京因為政治地位重要和地理位置優勢,長時間作為江蘇省省會,蘇州也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而短暫成為江蘇省政府駐地。1927年,隨著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南京被定為首都,而鎮江因為靠近南京、位置居中、經濟發達而成為江蘇省的新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江蘇大部分地區淪陷,隨著省主席的逃亡,省會也往也一路北遷,泰州、興化、徐州等都成為過名義上的省會。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成為直轄市,而同樣考慮便於管理,將江蘇分為蘇北和蘇南兩個行署,兩行署駐地分別是泰州和無錫,而蘇州也正式退出政治地位競爭的舞臺。1953年,蘇北和蘇南合併,恢復江蘇省建制,南京降格為省轄市,重新扮演起省會職責。而蘇州因為上海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逐漸變成一座經濟發達的城市。
通過上面江蘇省省會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到蘇州與南京相比有著先天的劣勢——地理位置偏南。因為長江阻隔,蘇南和蘇北文化差異巨大,歷史上也曾分屬不同行政區域,這讓江蘇不同地區之間聯繫非常鬆散。所以,從江蘇省建制以來,政府要麼將蘇南和蘇北分管,要麼將省會設置在中心區域。通過歷史可以看到,蘇州即使作為省會,管轄和輻射範圍也僅限長江以南地區,在長江以北並沒有太多話語權。而南京地理位置居中、歷史地位顯赫,成為省會的不二之選。南京和蘇州,兩座城市各有各的偉大,而兩座城市也各有各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