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何家大院濃縮百年歷史
何家大院大門
大院進門處的房頂瓦片早已破敗
何家大院內中式建築樓一隅
南洋式建築風格別致
何家廢棄的家具
通往二樓的樓梯少有人踏足,落滿了樹葉
一座百年老宅,一段傳奇歷史。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大院這座豪華的私人宅院落成,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這裡上演了主人何達啟以及幾代後人的傳奇故事。
推開何家大院兩扇厚重的鐵門,眼前依稀浮現當年中門敞開紅毯鋪路的場景。這是上世紀初何家迎接貴客必有的豪華排場。這座曾經的「海口第一豪宅」,在上百年的時光裡,濃縮了海口一百多年的歷史,殘垣斷壁中,一磚一瓦仿佛都在訴說著過往。
海口首富開闢新航線下南洋
「我一定要擁有自己的船隊。」19世紀80年代的一天,看著停靠在海口港的一艘艘來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年僅23歲的海南籍青年何達啟暗暗發誓道。
提到何家大院,就不得不提到其創建人何達啟。何達啟,字華甫,學名榮光。清同治癸亥年(1863年)出身於瓊州樂會南盈村(今瓊海市朝陽區南盈村)。何達啟是海南近代實業開發先驅者。他16歲闖南洋,始到越南,輾轉馬來西亞,後給德籍船長當傭工,被提攜為遠洋輪船水手、船長,公司幫辦,漸至巨富,先後創辦海南第一家遠洋輪船公司和海南第一家橡膠園,熱心公益。
少年時代的何達啟,就隨著出南洋的商船經越南輾轉來到馬來西亞,1886年,他開始在一位德國船長的家裡幫工。他的命運也正是從此發生轉折。
有一次,德國船長夫婦回漢堡度假,匆忙中把一個裝有貴重財物的大箱子遺落了。他們原以為再也找不到了,誰知三個月後,當德國船長夫婦回到海口時,何達啟把箱子完好無損地交給了他們,船長夫婦感動不已。何達啟的勤奮和誠實贏得了德國船長的賞識。德國夫婦送何達啟到德國漢堡學習三年,何達啟的西洋觀念也就此樹立。
1890年,何達啟擁有自己的船隊的理想終於實現。他創辦了瓊州第一家遠洋輪船公司——森堡船務公司,開闢海口往南洋的新航線,改變了以往靠帆船運輸的落後狀況。此後,何達啟涉足海運、郵電、橡膠、石油等產業,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海口首富。何達啟還投資教育,建海口第一所民辦學校華海中學,是海南早期的慈善家。
「我太爺爺還是第一個把橡膠帶回海南的人!」何達啟的曾孫何志強驕傲地介紹,何達啟所開闢的通往南洋的船隊裡,還曾經帶回了海南的第一株橡膠。
何達啟的人生就像何家大院一樣,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生於瓊崖鄉村,在遙遠的德國接受現代教育;他的一生複雜而充滿矛盾,據說他一共娶了十四房妻妾,在何家大院裡上演著的悲歡離合,也同老街的命運更迭緊緊相連。
1931年,何達啟病逝海口,遺囑子孫「宜敦和睦友愛,承節儉之家訓,互相勉勵,不但守先人之遺業,尤望繼長增高」。
寫滿傳奇故事的「第一豪宅」
提及何達啟,就不得不提到由他一手建立的何家大院。清朝光緒年間,作為同時期海口最奢華的私人宅院的何家大院建成。
「儘管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是房子原本的梁柱、磚瓦,好多都還完好保存至今。」在何達啟後人何子雄、何子鸞、何子森、何志強的帶領下,記者穿過解放西路,來到了一條幽深小巷,推開一扇鐵門,一個巍峨的大宅子赫然出現在眼前,頗有氣勢的大門上,「何家大院」幾個大字蒼勁有力。
何達啟的孫子何子雄娓娓道來何家大院的歷史。何家大院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包含主體建築3棟,內有大花園,整體建築風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是當時古城海口市區規模最大、造型最奢華的豪門宅院,堪稱海口第一豪宅。無論從外型設計還是室內裝飾,都很好地體現出主人受到過良好的東西方文化的薰陶。
宅院集中西建築風格之精華,四周有高大的圍牆,院門樓俊朗挺拔,門樓廊柱上方的木雕圖案十分精美,動物和花卉圖案雕刻得栩栩如生。門樓中上方有鏤空的木格和五彩玻璃畫裝飾圖案。「這些彩繪玻璃,都是我爺爺從國外購買運回海口的。」何子鸞說道。
何子雄介紹,在一次次往返南洋的航程中,爺爺何達啟不斷從南洋採購建築及裝修材料,大到梁柱、大件家具,小到磚瓦,無不精心挑選、採購,並完好帶回。何達啟學習南洋和歐洲的建築風格,何家大院的三幢主體建築中,分別為歐式、中式和南洋式,風格迥異。
「這裡是我們兒時讀書的地方,我童年記憶中,不少美好時光就是在大院中度過的。」何子雄是何達啟第九房太太的孫子。在他久遠的記憶中,兒時的大院裡有大大的魚缸:「大概兩三個成人才能環抱得過來,那時候這麼大的魚缸可不多見。」站在南洋式樓宇的門前,何子雄回憶:「這裡曾經還是一個大大的花園,種花養草,很漂亮。」
歷經風雨猶存獨特韻味
何家大院地處海口老城區,從解放西路新華書店一側的巷子往裡走,不過短短一二百米路,儘管這樣,還是有不少慕名前來的遊客怎麼都找不到,用「藏在深閨無人識」來形容這座古老的大宅絲毫不為過。
連續向幾位居住在周邊的居民打探,除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好幾位年輕人均表示不知道何家大院。大概是何家大院的歷史太悠久,加上鮮少有人提及,儘管居住在周邊,但也少有人注意到這座早已面目全非的大宅。
在何子雄等幾位何家後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扇厚重的鐵門前,透過鐵門往院內看,兒童玩具車、滑梯、籃球架、迷你球場、跑道……如果不足夠細心,很難有人能發現,這裡除了是一家幼兒園之外,還是一座有著超過一百年歷史的老宅。
「以前這裡是一棟西歐風格的樓,是大院裡三棟主體建築之一。」何子雄指著大門右側的一棟民房說道。他介紹,最早的何家大院一共包含三棟主要的建築,由外及裡分別為西歐、中式及南洋風格,三棟房子相互連通,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西歐風格的建築被拆毀,如今只留下中式和南洋式風格的兩棟房子,不過,在漫長的歲月洗禮中,這兩棟房子日漸衰敗,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氣勢。
在南洋風格的樓裡,寬敞的廊道上,散落著不少瓷磚,這些瓷磚做工精緻,儘管有著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但依舊完好無損,每一片瓷磚的正面都有彩色的花紋,背面則刻有「華倫」以及英文字母。「『華倫』是我太爺爺的名號。」何志強介紹道。此外,圓形的柱子、圓拱門、精緻的雕花,無不散發出這座百年古宅獨特的韻味。
往裡走,這棟南洋風格建築內,還有不少當年何達啟從南洋採購回來的家具。「這個也是從南洋買回來的,到現在都還很結實。」何子雄指著一個滿是灰塵的梳妝檯說道。
儘管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何家現存的兩棟老房子的整體結構依然十分堅固。在中式的房子裡,門窗、玻璃、門柱等等,都還保留著最早的模樣。「整個房子的外部雖然還基本保持原貌,但是內部結構已經破壞嚴重,已在八十年代時候由原來的木結構變成現在的鋼筋混泥土結構了。」何子雄說道。
這棟中式建築的二層,如今是一個開闊的大廳,正中間是一個祭臺,其上擺放著何達啟的黑白照片一張,香燭正燃著,作為貢品的水果十分新鮮。何子鸞介紹,除了幼兒園上課的時候,大院裡一般沒有什麼人氣,但多年來,每逢初一、十五和傳統節慶,何家都會有人前來上香。
百年老宅盼 再現昔日氣派
何達啟一生娶了十四房妻妾,何家後代遍布世界各地,每年臘月底,大院裡都會舉行一次年夜飯,這天,何家後人都儘可能地從各地回到大院,吃上一頓團圓飯。「每當走進青磚灰瓦、古木森森的大院總能找到一種歸屬感。」何家大院第六代子孫何全盛每年都會隨父母回來吃家族團圓飯。他說,在這裡,多少還能感受大院當年的氣派。「希望有一天何家大院能再現昔日豪華。」
儘管何家後人不少,但大多生活在別處,平日裡也難以相聚。現如今的何家大院租借給一家幼兒園,五顏六色的滑梯、籃球架等兒童遊樂設施給這座古老的大宅增添了不少活潑的氣息。大院的內牆上,幼兒園的日常通知、公示,與大院簡介以及展示出的記錄著大院點滴歷史故事的照片格格不入,一扇厚重的鐵門隔絕了廢棄的南洋式大樓與中式大樓。與此同時,在這兩棟樓宇之間,還有一幢沒有太多年歷史的現代兩層建築,現在主要用作幼兒園教學和辦公使用。「大院原本的格局也有了改變,但每一次變化都是無奈之舉,我們需要靠租金來維持大院日常的修繕和管理。」何子雄說道。
古樸的何家大院儘管平添了不少與之風格迥異的元素,但有著上百年歷史的磚瓦依舊是其中最重要的物件,隨處可見。在大院的大門處,抬頭可見許多色彩、形狀、大小不一的彩色玻璃,可以想像得到,在大院新建成之初,這種精美別致的彩色玻璃應該不多見。何家後人介紹,保留至今的這些玻璃不僅好看,質量也可見一斑。不過,因為年代久遠,其中的幾塊玻璃早已掉落。「就算是有足夠的經費進行修繕,也應該很難再找得到相同的玻璃填補上去了,實在可惜。」何子雄說。
近年來,海口逐漸加大對騎樓老街等歷史街區進行修繕保護,何家後人迫切地希望大院也能早日進行修繕。「經費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難題。」何子建表示,希望尋求有關部門和企業的支持、合作,將大院整體進行修繕、復原。現在,何子健最大的心事是如何將那幢被拆的南洋風格二層樓重建,重現「何家大院」昔日光華,他希望大院能成為海南華僑文化旅遊景點。「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夠看到何家大院恢復原貌,讓更多人走近大院,了解何達啟,了解歷史,讓大院也能作為文物保護單位,更好地保留下去。」
(責編:符小葉、蔣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