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9年4月份CPI數據顯示,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長了2.5%,其中鮮菜價格上漲了17.4%,鮮果價格上漲了11.9%,畜肉類價格上漲10.1%。
之前網友們討論了很久「車釐子自由」「荔枝自由」「8塊錢1個的蘋果」……看到直線飆升的水果價格,小仙女似乎理解了為什麼在日本水果能被當成奢侈品對待。
數萬名網民內心哀嚎:「吃不起啊!水果貴如黃金」。
想要菜籃子自由的我們來到菜市場,工資沒漲,為了「吃」卻不得不掏出更多的錢,價格高的讓不少人懷疑是不是有中間商賺差價。
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的菜籃子自由?是貧窮。今年菜價水果批發價格逼近了5年來的最高位,貨幣增長超預期,物價又漲了,這也讓人們擔心是不是要面臨通貨膨脹的危機。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地雞毛的「小確喪」生活才是常態,如何實現財富自由是日常焦慮的問題。
前一段時間,有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財富自由的標準劃分成九個階段,最終是「終極」的財富自由。
什麼是財富自由?
或許就是當你不工作的時候,也不必為金錢發愁,因為你擁有了工資之外的現金收入。當工作不再是獲得金錢的唯一途徑時,你可以有適當的金錢、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就如德國頂級投資大師博多·舍費爾所說:「金錢應該為我們提供這樣一種可能性,一種我們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可能性。」
每個人在不同時期,對財富都會有不同需求,也會存在不同的焦慮:是否該窮養男孩富養女孩、如何規劃投資、如何把跳槽變成增收捷徑.....
實現財富自由容易嗎?答案是不容易的。
這裡給大家這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思維上
你的時間是否真的值錢?
有些人寧願花三個星期的時間,去研究網絡購物的活動,每天參與在一線,只為省幾塊錢,買的東西並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因為便宜才購買。而有些人就不會輕易被商家所誤導,買東西認準自己的想買的,懂得理性消費。
通過另外一個觀點來說明,「窮人思維」往往出現在我們過於注重事物的「沉沒成本」。什麼叫「沉沒成本」?最簡單說就是你花了五十塊錢去看一場電影,無論電影好看不好看,這個錢都花了,這個花費就是我們所說的沉沒成本。
假設你通過網上購買了一張電影票,但真正準備去看的時候,卻發現該電影的口碑一般,但電影票又不能退掉,於是,你會經歷下面的心理掙扎:
1、不甘心心理——反正電影票都買了,對你而言錢已經花了,不管電影口碑如何都要去看,否則自己的錢就白花了。
2、僥倖心理——既然電影票不便宜,那麼說不定口碑一般的片子裡面也有看點,要不還是去看一下。
3、絕望心理——既然這麼片子評價不高,那麼就不去看了,反正看了也是浪費時間。
假如我們從「富人模式」模式去思考,得到的結論將會完全不同:富人花錢,要麼是為了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要麼是為了自己更好地去享受,只要不是有關這兩個目標的事情,那麼他一定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二.對金錢的認知
有媒體曾經做過一個關於中國人金錢觀的調查,結果發現,相比投資,中國大部分人更習慣存錢。
這種金錢觀,反映了絕大多數人還是依賴金錢所帶來的安全感。
有一件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想要有錢,就要先處理好自己跟錢的關係。真正財富自由的人,都和錢有著更順暢的關係。對錢擁有美好的信念,信念越自由越敞開的人,才越有可能吸引財富:
敢於心安理得接受金錢;
敢於「承受」失去金錢的可能性。
敢於接受金錢的流入;
也敢於接受金錢的流出。
錢只有花出去才是自己的,因為錢作為社會資源,只有在交易流動的過程中,才會為你提供價值,而當你獲得了新的價值,你反而有能力去獲得更多的金錢。
當你毫不吝嗇地為學習花錢,為未來投資,其實就是在提升自己立足於社會的能力,從而擁有更多的機會獲得財富的自由。當你主動地花錢來買時間,積極地把錢花在陪伴家人、朋友,其實就是讓自己更有效率地工作,更有熱情地生活,從而提升生命的厚度。
金錢的底層本質就是能量,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真正彰顯其價值。
三.判斷力和自制力
關於投資,最重要的兩項特質,就是判斷力和自制力。
判斷力是關乎決策的問題,你的選擇是否是通過積累,通過對比,通過思考來下的。而不是朋友買什麼你就買什麼,大神買什麼你就買什麼。
致命弱點就是貪便宜、高回報、無風險。而擺脫這個弱點很大程度上要保持準確的判斷力,和足夠的自制力。
一個真正的「財富自由人」應該是,一個既有錢,又保持了一個平常自由心的人。錢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沒錢,一定不自由。若要達到財富自由,既要身往之,還要心往之。
把理財投資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確保你的每一塊錢都花對地方,才能有效地降低財務焦慮,增強對生活的掌控感,從而實現財富增值!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