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路過菜場西口時,購買艾香人群提示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如期來到。
綠綠艾草濃濃情
今年,一場名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肆虐全球,數十萬的生命已被疫情妖魔吞噬。
疫情未除,人出行依然戴著口罩
在這種特殊時刻,我們來看端午節插艾草、戴香包,究竟是一種可有可無節日的習俗,還是深藏著我們還未理解的價值。我想,只有抽出時間,靜心思考,方可真正地認識到我們老祖先濃濃的親情,和他們認識世界、順應自然、珍愛生命的高超智慧和生活信條。
虎頭香包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此刻時值仲夏,既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也是中草藥藥性最強的時刻。這個時候把中草藥縫進布包,做成人們喜歡的各種形狀,既能滿足人們愛美的習性,又能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效果最佳目的。
選一個我最喜歡的香包
我的母親是20世紀40年代的窮苦人家,沒上過學。解放後才在掃盲班認了一些字。但這不影響她從上一輩人身學習生兒育女看護生命的本領。她常用一些看似簡單的土辦法,保證了子女的身體健康。端午時節,給我們縫製香包,令我記憶最深。
母親給孩子戴上驅邪寶平安的香包
那個時候,陝西的農村還沒有幼兒園。上小學之前的小孩子經常沒人照看。常常是大人在地裡勞動,孩子在地頭玩。小孩子在土地上坐、渠裡爬,捉螞蟻、捏泥巴,任由你動。為了防止長蟲、蚰蜒等一些小蟲子鑽入孩子的耳朵、鼻孔、屁眼,大人就給孩子戴上裝有雄黃、硃砂、艾草、香藥製成的香包,害蟲只要聞著這些藥的氣味,就不敢到孩子的身邊來。
雞型香包
我母親製做香包,用的是做衣服剩餘的一點邊角碎料。看布料的顏色和大小,有的做成心形,有的做成小雞型,各種各樣的,生動好看。可是我們卻不知道香包的功用,有時用手撕扯,有時也用牙咬。
脖頸和手腕都戴著香包的小可愛
轉眼我將步入花甲年,雖漂泊在外事無成就,但父母的生養之恩卻時刻謹記。
其實,端午節插艾草、戴香包,不僅僅是為了達到消毒、殺蟲、闢邪、保平安的作用,它還有更深更多的文化意義。
據華州區路澤院78歲劉秋月老人講,自古以來,女孩出嫁後,過端午前,娘家要給女兒送粽子、饃饃和和兩弓香包娃娃。一弓上的香包是一圈做成金元寶、玫瑰花、豆角、草莓、香包、魚等形狀,是中間的香包是一個胖娃娃;一弓上做的全是插雞毛的娃娃。它的寓意,是期望女兒多生兒女、多子多福......
劉秋月老人製作的香包弓
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已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既是國人的光榮,更是世界人民的福音。
一個節日,一個香包,給人們帶來平安、戴出健康,也帶來歡樂和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