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最憶香包

2020-12-23 騰訊網

早晨路過菜場西口時,購買艾香人群提示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如期來到。

綠綠艾草濃濃情

今年,一場名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肆虐全球,數十萬的生命已被疫情妖魔吞噬。

疫情未除,人出行依然戴著口罩

在這種特殊時刻,我們來看端午節插艾草、戴香包,究竟是一種可有可無節日的習俗,還是深藏著我們還未理解的價值。我想,只有抽出時間,靜心思考,方可真正地認識到我們老祖先濃濃的親情,和他們認識世界、順應自然、珍愛生命的高超智慧和生活信條。

虎頭香包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此刻時值仲夏,既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也是中草藥藥性最強的時刻。這個時候把中草藥縫進布包,做成人們喜歡的各種形狀,既能滿足人們愛美的習性,又能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效果最佳目的。

選一個我最喜歡的香包

我的母親是20世紀40年代的窮苦人家,沒上過學。解放後才在掃盲班認了一些字。但這不影響她從上一輩人身學習生兒育女看護生命的本領。她常用一些看似簡單的土辦法,保證了子女的身體健康。端午時節,給我們縫製香包,令我記憶最深。

母親給孩子戴上驅邪寶平安的香包

那個時候,陝西的農村還沒有幼兒園。上小學之前的小孩子經常沒人照看。常常是大人在地裡勞動,孩子在地頭玩。小孩子在土地上坐、渠裡爬,捉螞蟻、捏泥巴,任由你動。為了防止長蟲、蚰蜒等一些小蟲子鑽入孩子的耳朵、鼻孔、屁眼,大人就給孩子戴上裝有雄黃、硃砂、艾草、香藥製成的香包,害蟲只要聞著這些藥的氣味,就不敢到孩子的身邊來。

雞型香包

我母親製做香包,用的是做衣服剩餘的一點邊角碎料。看布料的顏色和大小,有的做成心形,有的做成小雞型,各種各樣的,生動好看。可是我們卻不知道香包的功用,有時用手撕扯,有時也用牙咬。

脖頸和手腕都戴著香包的小可愛

轉眼我將步入花甲年,雖漂泊在外事無成就,但父母的生養之恩卻時刻謹記。

其實,端午節插艾草、戴香包,不僅僅是為了達到消毒、殺蟲、闢邪、保平安的作用,它還有更深更多的文化意義。

據華州區路澤院78歲劉秋月老人講,自古以來,女孩出嫁後,過端午前,娘家要給女兒送粽子、饃饃和和兩弓香包娃娃。一弓上的香包是一圈做成金元寶、玫瑰花、豆角、草莓、香包、魚等形狀,是中間的香包是一個胖娃娃;一弓上做的全是插雞毛的娃娃。它的寓意,是期望女兒多生兒女、多子多福......

劉秋月老人製作的香包弓

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已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既是國人的光榮,更是世界人民的福音。

一個節日,一個香包,給人們帶來平安、戴出健康,也帶來歡樂和瑞祥。

相關焦點

  • 河南退休大姐街頭擺攤賣香包 親手製作就盼端午節
    端午節前,在洛陽偃師市迎賓路路口有一個賣香包的小攤,各種五顏六色的香包一串串高高掛起,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吸引了很多路過的市民爭相購買。賣香包的大姐楊喜鳳將近60,是一名退休職工,心靈手巧的楊大姐性格開朗,愛說愛笑,年輕時她就喜愛做針線,經她手工製作的端午香包做工精細,惹人喜愛。端午節最有特色的飾物就是香包了,傳統香包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縫製而成,據說小孩佩戴香包可以闢邪驅瘟,預防疾病。
  • 濃情端午 自製香包 這裡有一場香包的盛宴
    諺語中素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說,古時更有以艾葉製作和佩戴香囊的習俗。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營造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在端午節來臨之際,6月12日下午,駐馬店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開展了「濃情端午 自製香包」迎端午活動。
  • 端午掃街:香包、艾草、油糕
    今日端午,處處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氛圍。香包、艾草、粽子、油糕是今天的主角。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涇陽香包一條街,各式香包五顏六色,琳琅滿目,惹人喜愛。整條街瀰漫著濃濃的雄黃香藥味。
  • 艾草香包怎麼做有什麼用 端午節艾草香包的寓意是什麼?
    端午節的習俗是很多的,像大家所熟知的就有掛艾草、划龍舟、戴五彩繩、吃粽子以及佩戴香囊,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說說在端午節佩戴香包是因為什麼原因,據小編了解在端午節佩戴香包首先就可以留香,另外還能強身健體,那大家知道端午節佩戴香包的寓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端午節 粽子飄香 香包祝福
    農曆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 巧手做香包 濃情過端午
    近日,安徽省淮北市香包傳承人楊海玲在製作香包。端午節臨近,傳統手工香包需求量增加。近日,安徽省淮北市香包傳承人楊海玲加緊趕製香包。端午製作香囊、香包是我國傳統民俗,佩戴用艾草、香草等中草藥填充的香囊有助於安神、防蚊蟲叮咬。
  • 【端午話民俗】指尖上的端午節 師生一起包粽子做香包體驗傳統文化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晉秦)粽葉飄香,龍舟競渡,雄黃酒濃,又到一年端午節。每逢此時,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就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過個傳統的端午節。
  • 端午節前香包走俏 丹城處處香草飄香
    端午節前香包走俏 丹城處處香草襲人端午節即將來臨,民間製作的各類平安香包掛件、花繩手鍊等傳統的端午節「吉祥物」已提前出爐,走俏市場。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佩戴香囊、系五彩繩有祈福納祥,趨吉避兇之意。
  • 「我買的不是香包,是想念!」「我賣的不是香包,是生活!」
    端午將至,各色各型的手工香包玲琅滿目,頗受人們的喜愛。而走街串巷賣香包的手藝人,成為街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上午10點,在西安市雁塔南路熙熙攘攘的人行道上,一輛掛滿香包的自行車格外醒目。車頭架起的竹架上,一頭挑起顏色豐富、造型各異的香包,另一頭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花繩。
  • 端午即將來臨,看到賣香包花繩的想起了往事
    大家好,我是小張,今天出門去鎮上買菜,看到街上已經有人開始擺攤賣端午用的小物件了,一看日曆還有五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了,這也讓我想起已經逝去的奶奶了,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來臨之際,奶奶都會給我們做花繩帶,奶奶手可巧了,用五顏六色的細線編成漂亮的花繩,每個孩子五根,脖子上戴一個,
  • 端午舊事:探尋記憶裡的香包艾草沐蘭湯
    回想兒時,每到端午佳節,男女老少都要帶上各式各樣的香包,有些大人感覺太幼稚,就隨手掛在小孩子的身上。自己小時候的一件樂事就是在端午收集各種花花綠綠的香包。艾葉飄香,彩繩鈴鐺,人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尤其是到了吃粽子的時候,全家人圍在一起,腰間或胸前佩戴著精美的香包,手捧奶奶親手做的粽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和家人一起享受節日的快樂。
  • 賽龍舟做香包吃粽子 南寧孩子快樂過端午
    「五月五過端午,划龍舟、敲鑼鼓……」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端午節習俗,弘揚傳統文化,連日來,南寧市教育、團委等部門相繼開展端午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主題活動中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 江北城街道桂花街社區慶端午製作香包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即將來臨,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經典端午習俗。近日,江北城街道桂花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我們的節日—端午節香包製作活動」,活動邀請重慶愛芙悅芳療學院團建部講師歐陽豔琴為大家授課。
  • 蒲草編織的香包 讓她找回童年的端午味道
    蒲草編織的香包 讓她找回童年的端午味道 羅儀梅正在編織蒲草香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秦怡  柔韌的蒲草在羅儀梅手中輕巧地翻轉,一條又一條,像變著戲法似的編織後,變成了粽子模樣的香包,再放入村裡土生土長的香花香草,如白芷、川芎、芩草、佩蘭、薄荷……香包的馥鬱瞬間入鼻,也讓人感覺到了端午的味道。
  • 運城臨猗傳統文化:端午節戴香包,什麼人戴什麼樣的香包,有講究
    端午節裡戴香包,與民間驅「五毒」的風俗有關。人常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每當端午節,我們這一帶的人們會用五色線穿住「五毒」模型的頭,掛在小孩的手腕上,表示把這些毒蟲用針刺死或用線吊死。掛在車上.門上的香包,寓意出入平安。因此,端午節戴香包,什麼人戴什麼樣的香包,都是有講究的。你明白了嗎?讓我們共同學習,共度一個愉悅的端午節。
  • 五分鐘做一隻小金魚端午香包,史上最簡單的香囊教程!
    五分鐘做一隻小金魚端午香包,史上最簡單的香囊教程!端午節有佩戴香囊的習俗,今天小編教大家5分鐘製作一隻可愛的小金魚香包,再手殘也hold住!
  • 制香包、送粽子,站前的他們這樣迎接端午~
    活動過程中,有些長者視力欠佳,社工就幫其穿針,有些長者手指欠靈活,手巧又熱心的阿姨就幫其縫製香包的關鍵部位。穿針、引線、縫針、裝艾草……長者們互幫互助,按照縫製的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香包製作,不一會兒,一個個造型可愛、精緻又立體的小香包就做好了。長者們開心地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現場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 活動報名 | 端午迎安康,手工製作香包活動來啦~
    活動報名 | 端午迎安康,手工製作香包活動來啦~ 2020-06-20 0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3歲高齡「香包奶奶」送上端午祝福,一針一線都是情!
    臨近端午,近日在碧桂園.銀河城的「星空後備箱集市」上,一位業主售賣的手工香包,竟然成了「搶手貨」。業主王曉東介紹,香包的製作者是他的姥姥,這背後還有著動人的愛情故事。93歲香包奶奶「出攤」王曉東的姥姥叫張文嫻,今年已經93歲高齡。她每年端午節前,都會在街上售賣自製手工香包,央視新聞、央視《端午記憶》、遼寧衛視等都報導過她的故事,網友們親切地稱她為「香包奶奶」。但遺憾的是,今年「香包奶奶」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出攤,但還是堅持讓80後外孫王曉東幫她延續心願,將自己親手縫製的香包帶給社區的鄰居們。
  •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街上有好多賣香包的!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西安的大街小巷突然出現了許多賣香包,這些香包做工精美,看起來很喜慶,聞起來有一種淡淡的香味,價格大概都在3到5塊錢之間,大一點的在10元左右。跟賣香包的大姐聊了聊,他們大多數都是來自甘肅慶陽,這些香包都是他們在農閒的時候手工縫製的,然後端午節前拿到西安來賣,她每年都來西安賣香包,他們合租住在城中村裡便宜的旅店裡,前後賣20多天,估計能賣3000多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