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撈旗下的子品牌密集面市,其中賣米線的"孟小將",賣水餃的"駱大嫂"已開張,主打土豆粉的"喬喬的粉"也將於近期開業。經過梳理我們發現這些動作都指向一個方向:人均價格10元左右,均為快餐類產品。
走平價路線賣米線,賣土豆粉,賣水餃…下一個品類會是啥?海底撈這是要來割打工人們的流量了嗎?
一、海底撈的10元管飽究竟如何
SKU少而精,主打平價
不論是米線,還是土豆粉,主推的都只有4-6款,均配備了小吃選項,喬喬的粉還加入了甜品選項以及套餐組合,SKU雖少但看起來豐富。
價格方面"孟小將"的米線單價最低6.9元,最高9.9元,小吃類的價格也十分親民,如滷豆幹1元/份、蔥油餅2.9元/份等,"喬喬的粉"單品最便宜是三鮮菌菇土豆粉8.9元,最貴的12.9元, "駱大嫂"的一盤豬肉大蔥水餃售價也僅為10.9元。
這個價格延續了海底撈其他子品牌的平價策略, 其旗下"撈派有面兒"的特色涼麵僅售2.99元,"十八汆"的均價9.9元,"佰麩私房面"的均價是7元。這個價格也比同類商家的價格要便宜很多,以土豆粉品類為例,同在鄭州市場深耕的姐弟倆土豆粉其人均價格為17元,海底撈的這個價格遠低於消費預期。
小面積,統一風格
在選址上,這三個品牌均進駐商場,和其他快餐類店鋪一樣面積不大,以喬喬的粉為例是40平左右,24個餐位。
店面環境都採用了木色系桌椅,金屬風燈具裝飾,以及固定的自助小料臺,打造出統一的"海底撈副牌"風格。
二、多品類多品牌,收割打工人流量
隨著新增的這三個子品牌,再加上之前先後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地推出的六個子品牌,一年的時間海底撈已經推出了九個子品牌。 大膽猜想,海底撈如此廣撒網,下一步再推出螺螄粉或者飯糰的品牌也皆有可能。
在海底撈孵化的這些子品牌中,涵蓋麵條、米線、蓋澆飯、水餃、土豆粉等,且都是投資小,客單價低的快餐賽道。看來不論是哪一個子品牌,海底撈想要獲取的流量都是同一個消費層級的人。
在中國月收入2000元以下有9.64億人,意味著有近70%的人可支配收入低,海底撈的10元定價策略,瞄準的就是這部分打工人市場。
在這之前這些品類大多是由許許多多的夫妻開個街邊小店支撐起來的,整體分布呈碎片化沒有系統,也無特別突出的大品牌。在這個空白裡,只有抓住龐大的打工人的流量,才是門店在下沉市場複製的基礎。
三、內部創業,另有玄機
海底撈為何不斷跨界,密集孵化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據知情人士稱,這些子品牌其實都是內部創業的產物,簡單的說是不同的事業部進行內部創業。每一個副牌並不完全依託於海底撈,在所有門店展示內無老大哥的品牌露出,所有品牌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自建體系玩法" "獨立運作"。
但在某一部分上這些副牌又和海底撈緊密關聯,像是之前麵館的項目上,食材和滷料澆頭均來自蜀海供應鏈 (ps:海底撈旗下最重要的兩個供應鏈一個是頤海國際,另一個就是蜀海) 。這種協助的方式,得以在食材物料,運輸環節上省去極大的支出,成本控制才是副牌得以低價售賣的秘密。
但是就目前的發展來看,低價策略還沒有形成有規模、高密度的布局。早前試水的十八汆、佰麩私房面等品牌並未進行進一步擴張,誰能捕獲更多打工人流量,哪個品類能否成功這個模型還有待驗證。一旦其中一個幫助海底撈貢獻不錯的業務增長,不排除快速鋪開的可能。
結語
廣開副牌,頻繁撒網,對於海底撈來說也是一石二鳥之計。
其2019年銷售增長率和一二線城市翻桌率均有所下滑,開店速度也正在放緩。那麼廣開副牌,也是證明品牌有能力將業務擴展至更多品類。這既能用低成本幫助海底撈尋得第二增長曲線,也能幫海底撈選"駿馬",培養出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團隊。
至於海底撈的副牌計劃能否成功,這一切就要交給市場來檢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