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快到了,又要吃狗糧了,我想這是像小編一樣的單身狗內心的獨白吧。
沒有浪漫愛情故事的德芙巧克力,沒有象徵愛情的紅色玫瑰花,哭泣啊,又要吃狗糧了呢,真好啊!這使我不得不反思,這是誰發明了這個節日的啊,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專門虐單身狗的節日呢!!
不用我說想必大家都知道,七夕的由來是因為那個討人厭的沒有人情味的拆散人家有情人的壞蛋王母娘娘,就是嘛,人家好端端的相愛著,孩子都有了,你還管著人家幹啥。
你當時要是祝福人家,現在還能有這個七夕情人節嘛!(來自單身狗的深夜哀嚎)都說農曆的七月初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傳說在院子裡的葡萄藤下還會聽到牛郎和織女的哭泣和想念,啊,真美好。
我想現在等到七夕的時候大多數的情侶都是轉紅包,送玫瑰花吧,那麼古時候那個封建的時代,沒有巧克力和玫瑰花的時代,也是一個男子像女子表達愛意的一天嗎?
當七夕被覆蓋上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的時候,它就是一個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題的綜合性節日了。
你知道嗎?其實牛郎織女的故事也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其實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來自於人們對於星象的崇拜和探究,古時候的人把天上的星座和地上的實際的地理位置一一做了對應,就是為了佔卜也就是算卦,好像就相當於現在的星座啥的。
在古時候的星座體系中,「牛宿」就是一個星宿,是由六顆星組成的,他們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三條腿的牛,所以就叫「牽牛」,而它的南面有他耕地的地方,有類似於水利工程一樣的地方,在「牽牛」的北部是織女星,它是由三顆星星組成的。
於是人們把「牛宿星」和「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這就是牛郎織女的來源了。
我們這些知識淺薄之人,只知道七月初七叫做七夕。
其實,七月初七還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比如,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巧夕等。
因為我們都知道織女是在天上編織雲彩的小仙女兒,所以就是手巧嘛。
其實古代七夕節這一天的主場不是情侶兩個人的,而主要是女孩子自己玩的時間。
在漢代開始的「穿針乞巧」習俗,就是女孩子們在七夕節這一天圍坐在桌子邊上,拿著一堆線,一些針,把那些線最快穿過去的女孩子就是巧者,然後那些人呢就會出一份禮物送給這個勝出的人。
你看這多好,要什麼男朋友,自家姐妹在一起不也挺熱鬧的嘛,而且收到的還不只一份禮物,想想都覺得開心。
比「穿針乞巧」更晚一點的習俗呢是「喜蛛應巧」,這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興起的。
就是在七夕節的晚上,把瓜果蔬菜放在桌子上,然後等著蜘蛛來結網,網結得越多也得的巧越多,這也真不愧是你我本無緣,全靠蜘蛛會結網啊。
其實,如果仔細考慮一下的話,也並不是那麼的無釐頭,畢竟蜘蛛織網和古時候織布是差不多的嘛。
然後就是「穿針乞巧」的一種變體,女孩們把針放入水中,從水底影子來看是否能得巧,如果投進去是花鳥雲獸的形狀就是巧,這個我實在是不懂為啥,可能古代人也無聊吧。
七夕節當然要拜織女了,這個時候的少女和少婦都會向織女訴說自己的心事,少女呢就是求個好姻緣,找個長的帥的有錢的老公,少婦呢就是趕緊給老公生個孩子。
另一個也是現在女孩子愛做的事情吧,就是染指甲了,畢竟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自己體面了,也好找個老公過日子。
還有就是「種生求子」就是在七夕節的前幾天,在小木板上撒上一層土,然後種上粟米的種子,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或者在水中泡上紅豆、綠豆之類的,讓它發芽。
這種習俗呢就寄託了古時候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古樸的審美情趣。
我們都在關注牛郎織女的時候,那個默默付出的老牛我們好像忘了,古時候的人們呢,也會在七夕節這一天呢為牛慶生,為了祭奠它的奉獻犧牲的精神,小孩子會摘野花掛在牛角上,這也叫「賀牛生日」。
除了這些呢,因為七月七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所以那些想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呢就會祭拜魁星,祈求他能夠保佑自己取得好的成績,考運亨通,終於輪到男人上場了。
可能在那個時候有中意的男孩子,女孩子了也會偷偷的送些胭脂水粉,香包,絲帕什麼的吧。
這就是在那個沒有巧克力,沒有玫瑰花的時代的七夕,雖然沒有像現在七夕節裡發紅包,送禮物,買鮮花那麼浪漫,但是這些都習俗都寄託了那個時候純樸的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和期望,這樣好像也挺浪漫的。
有人說牛郎織女挺慘的,每年就只能見一次面,就好像現在許多異地的不能在一起過七夕的情侶寶寶們。我想說,雖然遠隔萬裡,但是只要是心在一起,最後一定是一個幸福美滿的結局。
一句詩送給你們「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那些可以在一起過七夕的寶寶們,好生讓我羨慕啊,同樣也祝福你們能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