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第一次留在東北過年,他至今難忘老鄉送的黏豆包

2021-01-09 草根故事茶社

李根發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東北邊陲的南崗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三年多,後來當兵離開了南崗大隊。說起當年在南崗大隊插隊落戶的那段生活經歷,李根發至今還感到自責和愧疚,當年他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1969年3月23日,李根發和三十名上海來到了東北地區的南崗大隊,他們十名知青被分派在南崗三隊插隊落戶,其他知青分在了一隊和二隊。分在南崗三隊的這十名知青六名男生,四名女生,他們都是上海同一所中學的同學。因為三隊沒有可供十名知青居住的地方,三隊的劉隊長就把四名女知青安排在了五保戶張奶奶家,六名男知青住在了三隊牛棚裡,他們和飼養員同睡一鋪火炕。

三隊的牛棚在村子西北角,牛棚的院子很大,緊挨著那一排牛棚是三間半土坯泥草房,兩間房子裡堆滿了草料和雜物。那一間半房子是飼養員生活居住的地方,一鋪火炕能睡七八個人。半間房子是廚房,廚房裡有鍋灶,吃住都很方便。牛棚裡有兩名飼養員管理牲口,晚上一個人留在牛棚打更。

劉隊長原計劃讓男知青和女知青們一起吃飯,考慮到牛棚離女知青們居住的地方較遠,牛棚裡也能做飯,男知青們都同意在牛棚做飯吃。

晚間留在牛棚打更的李大爺是個光棍漢,他平時也是在牛棚自己做飯吃,知青們和李大爺一商量,大家都同意在一起搭夥吃飯。這樣,李大爺又多了一份工作,除了餵牛,還要幫知青們做飯。

轉眼到了1971年的初冬,隊裡打的糧食都分到了各家各戶,該交的公糧也交完了,隊裡該入庫的儲備糧和種子也全部晾曬後存放到了倉庫裡,田間也沒有什麼農活了,一年一度的冬季農閒到來了。

知青們經過兩年多的勞動鍛鍊,他們不僅學會了各種農活,學會了打柴和燒火做飯,也適應了東北農村艱苦的生活習慣,他們的身體也都強壯了,個子也高了。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日子雖苦,可也真能鍛鍊人。

快到臘月的時候,南崗大隊接到了公社知青辦的通知,讓生產隊趁著農閒給知青們放假一個半月,讓知青們回上海探親陪父母一起過春節。突然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青們高興地都跳了起來。可知青辦還有一個要求,每個知青點(知青集體戶)必須留下兩個人看護知青點(主要是看護知青們的行李和生活用品),留守的知青一周要去公社回報一次知青點的情況,還要籤到學習半小時。

離開父母兩年多了,誰都想回到上海陪父母過年,誰也不願留下來看護知青點。男知青們倒是先發揚了風格,他們說女生都回家過年,留守的問題由男生負責。因為這,女知青們都感動地流出了眼淚。

看大家回家過年的願望都很強烈,李根發自告奮勇發揚了風格,他主動要求留守。光李根發一個人留守也不行啊,還得有一個人留下來。五名男知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也沒人發揚風格了。最後,飼養員李大爺給想出了一個辦法——抓鬮定去留。

這一招還真管用,一會的功夫,結果就出來了,一名叫陳啟明的知青抓到了「留」字,他雖然很失望,還是坦然接受了現實,因為抓鬮前已經說明了,一切聽天由命,誰也不許反悔。

臘月初五一早,四男四女八名上海知青攜帶著大包小包,穿著厚重的棉衣,坐著隊裡那兩輛平板架子車去了公社汽車站,劉隊長和李根發他們一直把知青們送上公社開往縣城的汽車,他們才趕著牛車回到南崗大隊。

知青電視劇劇照圖片

其他知青都回上海了,留守的李根發和陳啟明早晚幫飼養員鍘一下草料喂喂牲口,其他時間也沒什麼事情可幹,他倆就找到劉隊長,說想在他們居住的地方辦一個識字班,誰願意學習識字寫字,就到牛棚來。只幾天的功夫,來學習識字的社員就有十多人,炕上都坐不下了。到了臘月二十七,識字班才告一段落,劉隊長說等過了初五再教大家學習識字。

眼看就要過年了,飼養員李大爺把知青們的白面拿出幾斤,蒸了一鍋白面饅頭,他還用自己的一點黏米麵和小豆蒸了幾個黏豆包和一鍋玉米面窩窩頭,窩窩頭是發麵的,李大爺腸胃不好,他不願吃死面的窩頭。

陳啟明最愛吃李大爺蒸的黏豆包,李根發也特別愛吃黏豆包,可李大家就那一點黏面子,紅小豆還是別人給他的,一共就蒸了八個黏豆包,陳啟明和李根發兩人一口氣就吃掉了六個,剩下兩個他倆誰也不好意思再吃了,李大爺還沒嘗一口呢。

看陳啟明和李根生這麼愛吃黏豆包,李大爺就笑著說:「明天我去張會計家給你們要幾個,今兒個早上我去他家借老面(發酵用的面引子),看他家院子裡凍了一筐黏豆包。

吃完晚飯,刷洗完碗筷,李大爺就躺到炕上歇著去了,忙活了一天,李大爺有些累了,畢竟六十幾歲的人了,怎麼也不如年輕人有力氣抗折騰了。

看李大爺躺下就呼呼睡著了,陳啟明拉了李根發一下,他倆穿了棉衣,拿了一個書包,竟鬼使神差地來到了張會計家院門外。張會計家的院門是用木棍和荊條編制的簡易門,只能擋擋家禽和生靈,根本就擋不住人。陳啟明輕輕推開了院門,來到窗外的那個香臺前,他家每年春節前蒸的饅頭和黏豆包還有餃子包子啥的,都會裝進荊條筐裡放在香臺上冷凍,上面扣個籠頭(蒸饅頭時蓋鍋用的,用麥秸稈編制而成)或籮筐,防止生靈糟蹋還能防灰塵。

陳啟明輕輕拿起那個籠頭,李根發摸索著往書包裡裝黏豆包,大約裝了七八個,他就轉身離開了,陳啟明蓋好籠頭,也躡手躡腳轉身離去。

回到牛棚,李根發和陳啟明還為難了,他倆不知該把這些黏豆包放在什麼地方,畢竟這不是什麼光彩事,萬一讓李大爺看到了,就不好了。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李根發只好把裝黏豆包的書包放在了隔壁存放草料的倉庫裡。

第二天(臘月二十九)早晨吃早飯的時候,張會計的媳婦用籠屜布包著幾個黏豆包來到了牛棚的知青點,走進知青們居住的房子,她笑著對李大爺說:「我昨天包了一些黏豆包,拿幾個來給你們嘗嘗,沒幾個,別嫌少。」會計大嬸(張會計的媳婦)說完,把六個黏豆包遞給了李大爺。那一刻,陳啟明和李根發臉上火辣辣的,他倆連句感謝的話都不會說了。

大年初三那天,藏在草料房的黏豆包還是被李大爺發現了,李大爺啥也沒說,拿進廚房餾在了鍋裡,吃飯的時候,李根發和陳啟明都不好意思吃黏豆包,李大爺笑了笑說:「願吃就吃吧,沒事的,在咱們這,偷吃不算偷,沒人笑話。」聽了李大爺的話,李根發和陳啟明心裡怪難受的,這個「偷」字就像一根鋼針,刺痛了他倆的心。

1972年秋天,李根發應徵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成了一名光榮的軍人。離開南崗大隊時,鄉親們把他送到了村頭,好多人給他送了煮雞蛋,會計大嬸還給李根發送了兩個用蘇子葉包著的黏豆包。

劉隊長和張會計套了牛車,把他送到了公社武裝部,李大爺也跟著去了武裝部,他和李根發朝夕相處三年多,真得是情同祖孫了。和李根發分別時,李大爺哽咽著說:「你是咱南崗大隊走出去的人,到哪都要行得正站得直,不光彩的事情不能做,不能給咱南崗大隊丟臉。」聽了李大爺的話,李根發心裡很難受也很自責,他非常後悔,當初千不該萬不該也不該去張會計家拿黏豆包,一個有文化的知識青年,咋能幹那樣的事情呢?好在李大爺為人厚道,張會計一家人也淳樸善良,誰也沒戳穿這事,村裡人也沒人知道這件事。

2001年春天,李根發到東北出差,他繞道而行,去南崗看望了鄉親們,還去張會計家承認錯誤並道歉。張會計笑著說:「咱們這的規矩你還不知道,誰家有點好吃的都分著吃,幾個黏豆包有什麼好道歉的,誰吃不是吃啊。」聽了張會計的話,李根發心裡溫暖又感動,多麼樸實善良的人啊。只是李大爺不在了,李根發只看到了李大爺的墳墓,再也見不到和藹慈祥的李大爺了。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起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那段生活經歷,李根發心裡就如波濤洶湧的大海,很難平靜。每當回憶起當初做的那件不光彩的事情,他心裡就很愧疚。時隔這麼多年,他至今難忘張會計家送的黏豆包。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知青往事:《春節的粘豆包》
    但這種窘況對於那年我們知青來說是活生生擺在面前的現實。東北人民的樸實在於能預料到你的難處,昨天四嬸子和街坊王大媽都來過,那意思是知道你們知青過日子大手大腳,過年了,估計白面也沒剩多少,用葫蘆瓢給我們盛過來二斤白面。我死活沒要,其他知青和我的意見一致,鄉親們平時怎麼過的日子,我們心裡都是有數的。精打細算一整年,家裡孩子病了都捨不得給做碗純細糧的熱湯麵。
  • 東北粘豆包最好吃的做法,又彈又黏軟糯香甜,媽媽的味道
    教你東北粘豆包最好吃的做法,又彈又黏軟糯香甜,媽媽的味道暴雪紛飛的一天過去了,今天是嘎嘎地冷,不過天晴日朗,到了滴水成冰的季節,東北的粘豆包也開始上市了,這季節最火的食物莫過於東北的粘豆包了,過去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現在農貿市場上隨處可見
  • 舌尖上的東北——粘豆包
    粘豆包是一種極具東北特色的食品,稱之為「粗糧細做」。熱氣騰騰的蒸氣,金黃誘人的色澤,粘糯的外皮,香噴噴的味道,看著就想大口地咬下去。東北人在過年的餐桌上,總少不了這道食品。粘豆包最早是東北人供奉祖先用的祭品,也是滿族人出門打獵時隨身攜帶的食物。後來,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粘豆包就成了冬天裡的軍糧。當年清朝的半壁江山,也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勞。製作粘豆包的工序很複雜,首先要先把大黃米放進水裡泡上半日,然後淘淨沙子,這叫「淘米」。
  • 東北美食之粘豆包
    在俺們東北這嘎達,一到年根挨家挨戶都會準備一種好吃的乾糧~粘豆包!這在南方是絕對見不到的,粘豆包:其實就是用黏米麵包上豆沙或者紅小豆餡,餡先用沙塘拌好!上屜一蒸,即可食用!因為有用黃黏米麵和白黏米麵的,所以又分為白粘豆包和黃粘豆包兩種!
  • 香煎東北粘豆包,顏色金黃,香甜黏糯,口感勁道
    香煎東北粘豆包這早餐是東北人的大愛,顏色金黃,香甜黏糯,口感勁道,過去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現在隨時隨地都能買到,簡單快手,10分鐘搞定,每次都要多做一點,做少了不夠吃。原料:粘豆包、油、白糖。做法步驟:第1步、這是網購的粘豆包,是粘大黃米麵做的,顏色金黃,黏糯而有彈性的哪一種。第2步、鍋中加入適量的油,下入粘豆包,煎至用鏟子能推動為好,最好用平底鍋來煎,我在外地沒有平底鍋。第3步、一面煎好後,翻面煎。
  • 東北的特色美食粘豆包,你吃過麼?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發展至今,形式豐富多彩,全國各地也均帶有自己濃鬱的地域特色。農曆臘月,九微米視頻帶您走進東北農村,跟隨年的腳步,感受他們的年味。臘月到,蒸豆包,熱氣冒,香氣飄歲末之月,辭舊迎新之際,東北農村,少不了這一屜黏香軟糯的粘豆包。
  • 每到過年最饞「它」,故鄉的味道,黏糯可口,8分鐘就上桌
    尤其是小時候吃過的特色小吃,比如東北的冰糖葫蘆、東北凍梨,還有那東北的冰糕,越是吃不到越是想念,光想想就會流口水。更奇怪的是小時候並不是特別喜歡的「東北粘豆包」,現在過年了想起它竟然還饞得慌!其實這「東北粘豆包」是用東北特有的黏黃米粉製作,裡面包裹著紅豆餡料,每到過年很多人家都會提前製作好,冷凍起來留到正月吃,或者蒸或者煎或者炸都是可以的,金燦燦、圓滾滾的模樣很像金元寶,有財源廣進之寓意,粘粘糯糯的口感亦可討年年高之吉利好彩頭。
  • 知青往事: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毛主席從中嘗到了甜頭,建國後、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我國遭受國外經濟封鎖的情況下,他再次號召全國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勝利擺脫了「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封鎖,國民經濟出現了良好發展勢頭。同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也是當初知青必須堅持和發揚的。
  • 知青集體戶已解散多年,他至今還保留著吃玉米面餅子的生活習慣
    邵雨生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東北邊陲的蛤蟆溝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十年多,每當回憶起知青集體戶十幾名知青一同勞動,一起生活的場景,他心裡就感慨萬千,至今難忘那段青蔥往事。。1969年3月23日,如絲的春雨飄飄灑灑,邵雨生和父母淚別,跟隨幾百名上海知青一同來到了東北邊陲的蛤蟆溝大隊,他們十三名(七男六女)上海知青被分在蛤蟆溝大隊第二生產小隊插隊落戶。邵雨生和一名叫楊秋玲的女知青都是十六歲,他倆的年齡最小。
  • 「今日作家」範雲閣 ‖ 難忘童年的粘豆包(散文)
    難忘童年的粘豆包文/範雲閣如今小小的粘豆包,已經做成脫貧致富的大產業,各類品牌比比皆是,已經成為別具特色的北方美食。粘豆包的主料是大黃米,由農作物糜子磨製而成。糜子有黑黃兩種顏色,黑糜子要比黃糜子粘度好。由於糜子產量低,生產隊每年只是種植少量面積,分給社員做口糧。糜子收穫後,要在冬季封凍後打場脫粒磨米。那時沒有什麼糯米、黏玉米,只有這種純正的大黃米,經過幾道工序後,做成的粘豆包,亮麗金黃,咬上一口賊勁道,有彈性又潤口,那才是故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 5元錢也能做出東北特色粘豆包,家庭做法簡單實用
    上期做了紅豆、綠豆的花樣做法,留了一部分餡料。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東北特色小吃——粘豆包,裡面的餡料就用到了上期做的紅豆、綠豆。在東北過年,必吃的一個食物那就是粘豆包,過年的時候蒸上一大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甜糯的粘豆包,燒著紅彤彤的大火,院子裡孩子們的嬉笑,大人的閒聊,一副團圓美好的生活景象。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粘豆包也不再是只有過年才吃,今天分享一個家庭做法,操作很簡單,跟著步驟來,基本上零失誤。
  • 5元錢也能做出東北特色粘豆包,家庭做法簡單實用
    上期做了紅豆、綠豆的花樣做法,留了一部分餡料。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東北特色小吃——粘豆包,裡面的餡料就用到了上期做的紅豆、綠豆。在東北過年,必吃的一個食物那就是粘豆包,過年的時候蒸上一大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甜糯的粘豆包,燒著紅彤彤的大火
  • 現做的粘豆包,熱乎乎的,黏黏的,孩子很愛吃
    粘豆包《零失敗》以前在學校門口經常看見有個大爺在賣粘豆包,每次都會給孩子買上幾個,熱乎乎的,黏黏的,孩子很愛吃,最近卻遲遲看不見大爺出攤了,孩子要了好幾次,只能自己做了,孩子有要求,儘量滿足! 安排!!
  • 翻山越嶺,一箱粘豆包從東北「飛」到新疆
    是長大後最想要的甜美佳餚是母親笑意中的期盼和希望作者 | 王海山 東北老家過年前備年貨時,奶奶、媽媽那時我還小,看著從廚房裡端出來的雞鴨魚肉饞得直流口水,哥哥們總能搶到最肥最鮮的豬肘子、大雞腿,而我年齡差得太大,搶不上肉就只好抓來一個粘豆包啃,仿佛那是我搶到的「戰利品」。母親見了就笑罵我說:「你看你就跟粘豆包一樣,搶不上肉就服軟了啊,黏黏糊糊長大以後咋能當個兵?」「我喜歡!」
  • 第一次跟著網上學做東北粘豆包
    由於家裡玉米面比較多,於是上網搜索一些關於玉米面製品的食譜,看到了東北粘豆包。粘豆包是東北人春節期間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黃米麵和小豆餡自製而成。粘豆包最早是供奉祖先的祭品,出門打獵時人們也喜歡帶上粘豆包作為食物。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粘豆包就成了冬天裡的軍糧。所以說,大清國的半壁江山裡,有粘豆包的一份不可磨滅的功勞。看其做法不難,於是就索性試一試吧!1.玉米面和白面各300克,酵母6克,清水330克徐徐倒入,一邊倒一邊用筷子攪;最後用手和成麵團,覆蓋保鮮膜,靜置待其餳發。
  • 知青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落戶時,他曾偷摘過老鄉家半筐茄子
    田玉柱隊長把這八名男知青安頓好以後,看知青們都不會做飯,連生火都不會,他就安排了一位女社員臨時為知青們燒炕做飯,知青們不會砍柴,他就把生產隊堆放在場院裡的高粱秸稈拉來兩架子車給知青們做燒柴。知青們缺少點燈的煤油、火柴和其它生活用品,田隊長就用隊裡的毛驢車拉著知青們去公社供銷社購買。看田隊長為他們跑前忙後操了不少心,知青們都很感動,他們從心裡感激田隊長。
  • 東北粘豆包好吃,皮兒難咽
    想起以前老母親說過的一件事,當年部隊拉練住老鄉家裡,過去冬天也沒什麼好東西可以招待客人的,老鄉就做了粘豆包給戰士們吃,部隊領導要求不許浪費老百姓糧食。包粘豆包怕互相粘連,那時候就用玉米穗外面的葉子把粘豆包包起來。南方戰士也沒見過,既然不許浪費,就吃吧!
  • 能粘掉你大牙的東北粘豆包
    小編雖然是一名東北人,但是對於粘豆包卻實陌生的。據資料所述,粘豆包是咱們東北人春節最喜歡吃的一種食物,是黃米麵和小豆餡兒做成的。起初,粘豆包還是祭祀用的祭品,是打獵時候的食物,更是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的軍糧。 以前的東北可以算是「地廣人稀,物資匱乏」。
  • 東北粘豆包,好吃不黏牙還香甜軟糯,蘸點糖,真是太美味了
    哈嘍,各位親們大家好,我是愛下廚房,做美食的風雨彩虹,冬季到了,又開始吃粘豆包的季節了,我是出生在東北,記得小時候,每到12月份家家開始淘米蒸豆包,做豆腐。記得那時候蒸豆包,我們家都發兩、三大盆面,親戚或者鄰居一起上陣,還都需要包好幾天。
  • 東北過年的習俗,趕馬車,蒸粘豆包,正月不剃頭
    以前的年味濃跟我們社會比較落後還是有一定關係的,那個年代,中國也是經歷了一場劫難,人們的溫飽都是很難解決的,所以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囤好多的年貨,這個時候人們的感覺上也是最幸福的,畢竟可以吃好吃的了,也能吃飽了,有錢了還能置辦一件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