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發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東北邊陲的南崗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三年多,後來當兵離開了南崗大隊。說起當年在南崗大隊插隊落戶的那段生活經歷,李根發至今還感到自責和愧疚,當年他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1969年3月23日,李根發和三十名上海來到了東北地區的南崗大隊,他們十名知青被分派在南崗三隊插隊落戶,其他知青分在了一隊和二隊。分在南崗三隊的這十名知青六名男生,四名女生,他們都是上海同一所中學的同學。因為三隊沒有可供十名知青居住的地方,三隊的劉隊長就把四名女知青安排在了五保戶張奶奶家,六名男知青住在了三隊牛棚裡,他們和飼養員同睡一鋪火炕。
三隊的牛棚在村子西北角,牛棚的院子很大,緊挨著那一排牛棚是三間半土坯泥草房,兩間房子裡堆滿了草料和雜物。那一間半房子是飼養員生活居住的地方,一鋪火炕能睡七八個人。半間房子是廚房,廚房裡有鍋灶,吃住都很方便。牛棚裡有兩名飼養員管理牲口,晚上一個人留在牛棚打更。
劉隊長原計劃讓男知青和女知青們一起吃飯,考慮到牛棚離女知青們居住的地方較遠,牛棚裡也能做飯,男知青們都同意在牛棚做飯吃。
晚間留在牛棚打更的李大爺是個光棍漢,他平時也是在牛棚自己做飯吃,知青們和李大爺一商量,大家都同意在一起搭夥吃飯。這樣,李大爺又多了一份工作,除了餵牛,還要幫知青們做飯。
轉眼到了1971年的初冬,隊裡打的糧食都分到了各家各戶,該交的公糧也交完了,隊裡該入庫的儲備糧和種子也全部晾曬後存放到了倉庫裡,田間也沒有什麼農活了,一年一度的冬季農閒到來了。
知青們經過兩年多的勞動鍛鍊,他們不僅學會了各種農活,學會了打柴和燒火做飯,也適應了東北農村艱苦的生活習慣,他們的身體也都強壯了,個子也高了。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日子雖苦,可也真能鍛鍊人。
快到臘月的時候,南崗大隊接到了公社知青辦的通知,讓生產隊趁著農閒給知青們放假一個半月,讓知青們回上海探親陪父母一起過春節。突然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青們高興地都跳了起來。可知青辦還有一個要求,每個知青點(知青集體戶)必須留下兩個人看護知青點(主要是看護知青們的行李和生活用品),留守的知青一周要去公社回報一次知青點的情況,還要籤到學習半小時。
離開父母兩年多了,誰都想回到上海陪父母過年,誰也不願留下來看護知青點。男知青們倒是先發揚了風格,他們說女生都回家過年,留守的問題由男生負責。因為這,女知青們都感動地流出了眼淚。
看大家回家過年的願望都很強烈,李根發自告奮勇發揚了風格,他主動要求留守。光李根發一個人留守也不行啊,還得有一個人留下來。五名男知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也沒人發揚風格了。最後,飼養員李大爺給想出了一個辦法——抓鬮定去留。
這一招還真管用,一會的功夫,結果就出來了,一名叫陳啟明的知青抓到了「留」字,他雖然很失望,還是坦然接受了現實,因為抓鬮前已經說明了,一切聽天由命,誰也不許反悔。
臘月初五一早,四男四女八名上海知青攜帶著大包小包,穿著厚重的棉衣,坐著隊裡那兩輛平板架子車去了公社汽車站,劉隊長和李根發他們一直把知青們送上公社開往縣城的汽車,他們才趕著牛車回到南崗大隊。
其他知青都回上海了,留守的李根發和陳啟明早晚幫飼養員鍘一下草料喂喂牲口,其他時間也沒什麼事情可幹,他倆就找到劉隊長,說想在他們居住的地方辦一個識字班,誰願意學習識字寫字,就到牛棚來。只幾天的功夫,來學習識字的社員就有十多人,炕上都坐不下了。到了臘月二十七,識字班才告一段落,劉隊長說等過了初五再教大家學習識字。
眼看就要過年了,飼養員李大爺把知青們的白面拿出幾斤,蒸了一鍋白面饅頭,他還用自己的一點黏米麵和小豆蒸了幾個黏豆包和一鍋玉米面窩窩頭,窩窩頭是發麵的,李大爺腸胃不好,他不願吃死面的窩頭。
陳啟明最愛吃李大爺蒸的黏豆包,李根發也特別愛吃黏豆包,可李大家就那一點黏面子,紅小豆還是別人給他的,一共就蒸了八個黏豆包,陳啟明和李根發兩人一口氣就吃掉了六個,剩下兩個他倆誰也不好意思再吃了,李大爺還沒嘗一口呢。
看陳啟明和李根生這麼愛吃黏豆包,李大爺就笑著說:「明天我去張會計家給你們要幾個,今兒個早上我去他家借老面(發酵用的面引子),看他家院子裡凍了一筐黏豆包。
吃完晚飯,刷洗完碗筷,李大爺就躺到炕上歇著去了,忙活了一天,李大爺有些累了,畢竟六十幾歲的人了,怎麼也不如年輕人有力氣抗折騰了。
看李大爺躺下就呼呼睡著了,陳啟明拉了李根發一下,他倆穿了棉衣,拿了一個書包,竟鬼使神差地來到了張會計家院門外。張會計家的院門是用木棍和荊條編制的簡易門,只能擋擋家禽和生靈,根本就擋不住人。陳啟明輕輕推開了院門,來到窗外的那個香臺前,他家每年春節前蒸的饅頭和黏豆包還有餃子包子啥的,都會裝進荊條筐裡放在香臺上冷凍,上面扣個籠頭(蒸饅頭時蓋鍋用的,用麥秸稈編制而成)或籮筐,防止生靈糟蹋還能防灰塵。
陳啟明輕輕拿起那個籠頭,李根發摸索著往書包裡裝黏豆包,大約裝了七八個,他就轉身離開了,陳啟明蓋好籠頭,也躡手躡腳轉身離去。
回到牛棚,李根發和陳啟明還為難了,他倆不知該把這些黏豆包放在什麼地方,畢竟這不是什麼光彩事,萬一讓李大爺看到了,就不好了。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李根發只好把裝黏豆包的書包放在了隔壁存放草料的倉庫裡。
第二天(臘月二十九)早晨吃早飯的時候,張會計的媳婦用籠屜布包著幾個黏豆包來到了牛棚的知青點,走進知青們居住的房子,她笑著對李大爺說:「我昨天包了一些黏豆包,拿幾個來給你們嘗嘗,沒幾個,別嫌少。」會計大嬸(張會計的媳婦)說完,把六個黏豆包遞給了李大爺。那一刻,陳啟明和李根發臉上火辣辣的,他倆連句感謝的話都不會說了。
大年初三那天,藏在草料房的黏豆包還是被李大爺發現了,李大爺啥也沒說,拿進廚房餾在了鍋裡,吃飯的時候,李根發和陳啟明都不好意思吃黏豆包,李大爺笑了笑說:「願吃就吃吧,沒事的,在咱們這,偷吃不算偷,沒人笑話。」聽了李大爺的話,李根發和陳啟明心裡怪難受的,這個「偷」字就像一根鋼針,刺痛了他倆的心。
1972年秋天,李根發應徵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成了一名光榮的軍人。離開南崗大隊時,鄉親們把他送到了村頭,好多人給他送了煮雞蛋,會計大嬸還給李根發送了兩個用蘇子葉包著的黏豆包。
劉隊長和張會計套了牛車,把他送到了公社武裝部,李大爺也跟著去了武裝部,他和李根發朝夕相處三年多,真得是情同祖孫了。和李根發分別時,李大爺哽咽著說:「你是咱南崗大隊走出去的人,到哪都要行得正站得直,不光彩的事情不能做,不能給咱南崗大隊丟臉。」聽了李大爺的話,李根發心裡很難受也很自責,他非常後悔,當初千不該萬不該也不該去張會計家拿黏豆包,一個有文化的知識青年,咋能幹那樣的事情呢?好在李大爺為人厚道,張會計一家人也淳樸善良,誰也沒戳穿這事,村裡人也沒人知道這件事。
2001年春天,李根發到東北出差,他繞道而行,去南崗看望了鄉親們,還去張會計家承認錯誤並道歉。張會計笑著說:「咱們這的規矩你還不知道,誰家有點好吃的都分著吃,幾個黏豆包有什麼好道歉的,誰吃不是吃啊。」聽了張會計的話,李根發心裡溫暖又感動,多麼樸實善良的人啊。只是李大爺不在了,李根發只看到了李大爺的墳墓,再也見不到和藹慈祥的李大爺了。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起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那段生活經歷,李根發心裡就如波濤洶湧的大海,很難平靜。每當回憶起當初做的那件不光彩的事情,他心裡就很愧疚。時隔這麼多年,他至今難忘張會計家送的黏豆包。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