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故事:大渡尋英 (2)

2020-12-1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長徵故事:大渡尋英 (2)
■採寫/本報記者王鴻良 攝影/本報記者戴冰
  大渡尋英(下)

  結束在石棉縣的採訪,沿大渡河北岸逆流而上,奔赴120公裡外的瀘定縣,身邊流淌的依然是大渡河水。

  瀘定橋,這是一座決定紅軍命運的橋,腳下的水呼嘯著流向遠方,壯烈地訴說著昨天的故事。站在鐵索橋上向前行,每一步都好艱難,太難想像紅軍曾經是怎樣在沒有木板、面對著敵人的槍口的情況下飛奪下這座橋的?

  「一晝夜強行軍120公裡」是可能的

  當年紅1軍團第2師第4團,2晝夜強行軍160公裡趕赴瀘定橋橋頭,走的路線就是河對岸。一路上,我們留心觀察了河對岸的道路情況,發現直到今天,河南岸的道路仍然是時斷時續,常常被直插河底的懸崖峭壁阻斷。史料記載,當年紅四團在行軍打仗一天後,突然接到中革軍委命令,要求他們提前一天奪取瀘定橋,結果他們是一天一夜強行軍120公裡趕赴瀘定。在那樣的道路條件下,這樣的強行軍如何可以實現?讓我們也不免心生疑惑。

  在瀘定縣,我們採訪了瀘定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在瀘定縣曾長期從事瀘定橋宣傳、管理工作,今年67歲的王永棉老人。王永棉年輕時,曾經徒步走過一段當年紅四團河南岸強行軍的路線。當時他早上6點鐘出發,一直走到下午6點,12小時走了差不多60公裡山路。因此,根據王永棉的親身體驗,在那樣的道路條件下,一天一夜強行軍120公裡是可能的。但是,這的確是需要多麼堅強的毅力呵!

  22勇士為何

  只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蹟,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蹟中的奇蹟。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熟知,然而,在22個勇士中,如今只有5個人的名字被後人得知,其餘的大多數人,我們甚至連他們的名字是什麼都已不知道。

  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為《戰士報》一八六期上的記載而被後人得知。然而,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字,卻沒有得到這樣幸運的記載。

  同為紅一軍團所屬的部隊,為什麼紅一軍團政治部編印的《戰士報》只登載了17勇士的名字卻沒有登載22勇士的名字?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心中的一個困惑。王永棉老人給出了這樣的猜測:目前人們所能找到與紅軍大渡河戰役有關的《戰士報》,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們的原件都收藏於中國軍事博物館。強渡大渡河戰鬥是5月25日打響的,而飛奪瀘定橋戰鬥是5月27日打響的。一八四期《戰士報》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前一天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戰鬥,而到了一八六期《戰士報》,內容已經是介紹大渡河全部戰役的情況,頭條標題就是《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這樣我們自然就可以想到,這中間一定還有《戰士報》第一八五期,而且這張報紙的內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紹飛奪瀘定橋的戰鬥。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單就登載在一八五期的《戰士報》上?而一八六期《戰士報》登載17勇士的名單,是對一八四期《戰士報》應該登而未登的內容的一個補充?

  這僅僅只是一個猜測。當然,也存在著另外的可能,就是因為報紙版面所限,它們來不及去登載那22個勇士的名字了。《戰士報》第一八五期已經缺失,給紅軍歷史研究帶來太多的問號。

  22名勇士是怎麼選出來的?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現在,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瀘定縣委派下,趕赴北京拜訪當年紅四團黨總支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鐵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員的羅華生將軍。羅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的22勇士,是他親自到二連挑選出來的。當時他挑人的標準是,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鬥英雄的,比如在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平時作戰勇敢的,挑出來。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要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是二連連長廖大珠搶下來的,就由廖大珠擔任突擊隊的隊長。

  1985年,瀘定縣籌備「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慶典,王永棉受縣裡委派赴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曾當面向楊將軍詢問有關22勇士的線索。楊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戰事非常緊張,打完瀘定橋,部隊又繼續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沒有來得及記下來。後來在長徵路上,他們多數同志都先後犧牲了。當時,楊成武將軍說到這些時,情緒十分激動,他一遍一遍地呼喚——我的22名勇士,你們在哪裡,在哪裡啊,說著說著,竟老淚橫流……

  根據楊成武、羅華生等老將軍們的回憶,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中,有4個人的名字是可以記起來的,他們是: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及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

  瀘定縣的同志們在解放後的追訪中,還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長劉梓華。

  第5位勇士的下落

  是怎樣找到的?

  在瀘定橋邊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裡,莊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頭像,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劉梓華。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劉梓華的雕刻頭像就是根據他本人的相片製作的。關於劉梓華下落和相片的獲得,有一個曲折艱難的尋訪過程,而我們的採訪對象王永棉就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

  在王永棉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著,1974年10月19日,當時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朱丹,在一次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這麼多年,紅軍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情況和下落,還一直搞不清楚,實在說不過去,瀘定縣的同志們要下力氣搞點調查。朱丹是一位演員,曾經在電影《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扮演父親。也許與朱丹的這次講話有關吧,也許還有別的什麼推動力量,1975年,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個紅軍長徵文物調查小組,由三人組成,王永棉擔任了組長。

  從1975年5月到9月,近5個月的時間裡,調查小組從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差不多繞半個中國走了一圈,搜集有關的紅軍長徵文物,其中調查22勇士下落是他們時刻放在心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75年8月,調查組來到江西南昌,在參觀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在一個大陳列廳裡,看見掛著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個歷史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還有他們的簡單生平。

  王永棉一個一個認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陣狂喜。他發現了一個叫劉梓華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紹中寫著,「劉梓華同志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王永棉連忙叫來一起去的同志,但一個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沒有?前面寫的是強渡大渡河啊。」自從楊得志將軍寫了《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將軍寫了《飛奪瀘定橋》兩篇文章後,這兩個詞幾乎成了專用詞組,分別特指發生在安順場和瀘定橋的戰鬥。

  但這畢竟是個重大發現,他們立即去找紀念館的管理同志,但對方告訴他們紀念館所知的情況也只限於展覽內容這麼多,不過他們告訴王永棉,這些材料的來源是河北省廊坊軍分區。

  1976年1月26日,瀘定縣方面給廊坊軍分區去信去函,了解有關劉梓華同志的情況。1977年1月15日,瀘定縣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劉梓華就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並說明劉梓華生前系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廊坊軍分區的來信雖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簡單抽象。為了進一步了解求證事實,1978年5月,瀘定縣方面派出鄭發榮、文榮普兩位同志前往廊坊軍分區調查。那時候,劉梓華同志的妻子還在,他的兒子也在。他們分別從軍分區方面和劉梓華家中借來了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和日記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劉梓華「軍人登記表」的抄錄件。

  在這份抄錄件上,記者看到,其中幾項是這樣寫的:

  劉梓華。籍貫:江西萍鄉縣安源區二鄉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參加共產青年團,1933年8月轉黨,介紹人:肖華。作戰次數:無數。負傷次數:9。殘廢等級:二等。在受過何種獎勵一欄中,說明系長徵渡過烏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過何種處分一欄中,說明因1936年丟掉18英雄獎章,而受到黨內警告一次。特別關鍵的一點是,在履歷欄中清楚填寫著,1935年2月起,在紅軍一軍團二師四團一營二連任副班長。而這正是擔負飛奪瀘定橋任務的連隊!

  22勇士為何只是18枚獎章?

  這裡還有一個疑問,飛奪瀘定橋是22勇士,為什麼在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中,寫的卻是18勇士,丟失的也是18英雄獎章?王永棉告訴我們,據楊成武將軍回憶,飛奪瀘定橋戰鬥結束後,點名時發現,22勇士在戰鬥中犧牲了3名或4名同志,具體是3名還是4名,楊將軍也記不清了。如果是犧牲了4名同志的話,那麼剩下的剛好是18勇士!我們可以想像,在長徵的特殊環境下,對犧牲同志的獎勵既無法記入檔案,也無法寄往家中,也許就只把獎章頒給活下來的同志,那麼獎章也就只是18枚英雄獎章了。

  回到北京後,記者在美國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寫的《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找到了旁證,書中在寫到飛奪瀘定橋戰鬥時說道:「在這場拼死的攻擊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來了,而且沒有受傷。」

  大渡河上的紅軍勇士們,我們今天已經難以找到他們的完整下落,但是他們的精神,已經深刻感染、影響了無數後來人,包括我們面前那些可愛可敬的採訪對象們。

  記憶

  我幫紅軍渡第一船

  (據老船工帥仕高於1972年的談話記錄,石棉縣文化館原館長張弗塵提供)我解了手把門打開就看見了紅軍,他們對我說:「老闆,我們是紅軍,我們是打富濟貧的。你把船渡過去,把劉文輝打倒……」我說:「水大了,開不過。」「開不過去,再想辦法。」我就和紅軍一路走了。走到葉家店子側邊,鄭本源正把門縫打開,伸出頭來,我就對紅軍說:「他是開船的。」紅軍就叫鄭本源。鄭裝啞巴不開腔,我對鄭說:「紅軍不殺人,是工農的軍隊,把船開過去,好把劉文輝打倒……」鄭才開了腔,同我們一道走下去。

  一直把船拉到小河子口口上,才開始渡河。敵人的機槍又響了,炮彈在船周圍爆炸了,紅軍不斷地叫我們不要怕。本來我們是想把船靠在對面尖石包,才好躲開敵人的火力,但是水深了船靠不攏,剛進去就被擠了出來,衝下去在邊邊上撞了一下,「咔」的一聲,都擔心船會爛,經檢查船沒爛。船已打到桃子灣(渡口名)。我跳下來拉船,正好碰到個尖尖石,才把船停下來。敵人慌忙從上面丟了幾個沒有拉繩繩的地瓜彈到我們面前,紅軍撿起來給他們丟回去,就把韓營長的軍隊打跑了……

  紅軍截下惡霸的船

  (據老船工李光忠於1972年的談話記錄,石棉縣文化館原館長張弗塵提供)

  紅軍長徵經過安順場時,我只有二十一、二歲,為紅軍渡河開過船。

  國民黨餘團長叫韓營長到安順場燒房子,大惡霸地主、匪營長賴執中回來不同意,因為要燒房子就會燒到他的。賴執中剛走到安順街上戲臺前,就看見柴草堆滿了,快要放火燒街了,便去擋住韓營長不要他燒,兩個便吵起來了。賴執中拉扯起一道去見餘團長……賴手拿一支槍,所以韓不敢下手……賴跑到蘇家坪去見餘團長,以全家性命擔保,等紅軍來了才燒房子。賴坐船回來已經大黑了,一回來就再也過不去了。那天晚上紅軍趕到了安順場,賴就翻牆逃跑,腳也在翻牆時摔傷了,由給他牽馬的勤務兵劉正清背著走。路上遇見紅軍查問,謊說是老人病了,就這樣混過去了。

  開始,紅軍只得到一隻木船,就是賴執中從安靖壩坐過來的。

  紅軍走後,國民黨餘團長要殺船工的腦袋,船工都逃跑了,我和劉學仲、張子云、王國賓四個人一起逃到大窯山窯洞裡藏起來,住了七八天……

  揭秘

  紅九軍團守瀘定橋曾經鋸掉三根鐵索

  王永棉老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講到了這樣一個故事。1986年,王永棉去北京看望長徵時紅軍紅九軍團政委何長工將軍,何將軍親口向他講述,當年紅軍主力打下瀘定,北上圍攻天全縣城,而九軍團留下堅守瀘定橋,執行後衛任務。在頑強堅守近一周時間後,迫不得已鋸掉了瀘定橋底三根鐵索。

  本來記者對是否寫下這段故事還心有疑慮,因為擔心只是一個口頭採訪,不知能否準確反映歷史事實。然而,記者回到北京,在整理石棉縣原文化館長張弗塵老人交給記者的一摞珍貴資料時,意外發現,在一個幾十頁的名為《紅軍長徵在雅安地區》的油印材料中,竟有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詳細描寫。

  據這份材料中所述,當時紅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率領下,堅守瀘定橋。此時,河南岸有敵中央軍大兵壓上要奪橋過河,而河北岸也有敵川軍包抄上來要斷我後路,情況十分危急。紅九軍團頑強守橋近一周後,向中革軍委建議有限度地破壞橋梁。軍委復電說,在破壞橋梁前4小時報軍委。隨後,九軍團召開軍團黨委擴大會議決定:瀘定橋是川康人民的運輸線,全破了會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又不能不破,這是軍事鬥爭的需要。因此,決定將橋底九根鐵索,隔兩根鋸掉一根,還剩六根。

  紅九軍團趕上大部隊後,劉伯承同志說明了為什麼破橋一定要提前4小時報軍委批准,這是因為萬一天全拿不下,我們還要考慮留下瀘定橋這個後路。

  


  


  


  上圖:版畫《飛奪瀘定橋》沈堯伊作 新華社發

  中圖:現在的瀘定橋已經鋪上了木板並且有了很好的安全措施,但是站在上面看著急速奔騰的河水,還是有些膽戰心驚。

  下圖:這4個在湍急的河水裡嬉戲的女孩子,生長在安順場的大渡河旁。記者喊"這裡水急,快上來!"女孩卻回答說,這裡有英雄下去過,我們不怕!
【1】 【2】 



 相關新聞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相關焦點

  • 長徵的故事是怎樣在全世界流傳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長徵的故事是怎樣流傳的?眾所周知,美國作家斯諾寫於1937年的《紅星照耀中國》(亦稱《西行漫記》)是向全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第一本著作。但很少有人知道,斯諾依據的資料來源於紅軍長徵親歷者們在1936年集體撰寫的《紅軍長徵記》這本書。
  • 聽長徵故事,品於都美食—「新長徵宴」溫暖上席!
    「新長徵宴」推廣交流培訓會。縣文廣新旅局副局長肖元忠、商務局副局長段徳軍、長徵賓館總經理李寧、餐飲協會會長楊鬱亮出席培訓交流會,於都楓葉花園酒店、銀海大酒店、于都縣長徵賓館、贛州大飯堂餐飲、贛源大酒店、麗景餐廳、豐鑫融休閒餐廳、看菜恰飯餐廳、紅嫂當家等餐飲企業廚師代表參加。
  • 【網絡媒體走轉改】紅二方面軍長徵路上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星辰在線9月2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毛偉冬)9月1日,星辰在線記者與「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團走進桑植縣,參觀劉家坪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徵紀念館,探尋紅色熱土上的長徵故事。  走進紀念館,牆上的圖文資料將歷史脈絡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大家在講解員的介紹下重溫當年紅二方面軍長徵的軌跡。
  • 每一件長徵展覽品都有一個悲壯故事
    ,約一半的時間在四川度過,很多長徵途中耳熟能詳的故事,也都發生在四川。在近2年的籌備工作中,先後有17家博物館參加本次展覽的籌備工作。在展覽開始前的布展階段,華西都市報提前探營,從文物專家、四川博物院學術中心副主任陳默那裡了解到了不少珍貴文物背後的感人故事。
  • 永遠的豐碑——記哈達鋪遊擊隊秘書柳英
    中央紅軍從哈達鋪出發,前往陝北革命根據地後,他便經常給學生和周圍的群眾講述從紅軍戰士那裡聽來的紅軍長徵以及紅軍同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的故事。1936年8月,紅二、四方面軍長徵到達哈達鋪後,他迫不及待地投身於地方蘇維埃運動,並積極參加了哈達鋪遊擊隊的組織建立工作。
  • 長徵給了我翱翔的力量(聽老紅軍講長徵故事)
    方槐是江西於都人,1917年出生,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經歷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和長徵,抗日戰爭時期在新疆航空訓練班學習。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二級獨立自由、二級解放勳章,199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啊!對!長徵!」採訪開始,看到記者在電腦上打出的「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方老有些激動,眼睛亮了,聲調也高了。
  • 英談路家故事
    聽著這裡發生的故事和傳奇。 村子有幾座高大的院落,院落有著各自的名字,從這些叫了數百年的德和堂、中和堂、貴和堂建築裡可以透露出主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至今在英談村鄉親家裡還保存著傳了幾輩人的家譜老案。
  • 國內最早記錄紅軍長徵的單行本文獻:《二萬五千裡長徵記》
    現在要介紹的這本《從江西到陝北——二萬五千裡長徵記》(以下簡稱《二萬五千裡長徵記》),是一本小冊子,檢索已有的史料,還沒有發現比這本更早的國內單行本記錄,因此應該是目前所見國內最早以單行本形式出現的記錄紅軍長徵史實的珍稀歷史文獻。這本小冊子是由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郭若平教授所購藏,筆者據此以《茅臺酒傳聞》為題撰寫過一篇小文,發表在《百年潮》2016第2期上。
  • 【紅軍長徵在貴州】尋訪貴州老紅軍 傳承紅色經典故事
    ;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二萬五千裡徵程,紅軍冒死建奇功,漫漫長徵路,山河崢嶸。毛澤東說:「長徵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長徵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 穿過紛飛炮火,去擁抱夢想(聽老紅軍講長徵故事)
    秦華禮正在講述長徵故事。1932年參加工農紅軍,長徵中進入通信學校。1958年起,先後任南京郵電學院院長、黨委書記。1983年離職休養。   回憶起長徵往事,如今已是103歲高齡的秦老精神矍鑠,平和的語氣中仍是滿腔豪情。   「身負重傷都要跟著部隊走,就是死了也光榮」   1932年,紅軍長徵入川,母親親自送當時19歲的秦華禮參加了紅軍,投身革命。
  • 紅色題材影片《紅麥》開機 紅軍長徵在麗江的故事即將講述
    紅色題材影片《紅麥》開機 紅軍長徵在麗江的故事即將講述 2020-05-22 2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紅軍長徵中的地圖故事:簡陋地圖指引近萬紅軍過草地
    紅軍長徵中的地圖故事:簡陋地圖指引近萬紅軍過草地 2014年08月16日13:13    來源> (責編:谷妍、王麗) 186331|||L_22007980|||紅軍長徵中的地圖故事
  • 10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譜寫紅軍長徵的壯美史詩
    高超的指揮藝術,頑強的戰鬥精神,堅定的革命信念……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講述長徵路上的點滴故事,只為重溫那段崢嶸歲月,感受血與火對心靈的蕩滌。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紅都:瑞金  1931年11月7日-20日,一蘇大會在瑞金葉坪召開。會上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從此,瑞金以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首都」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 長徵.四渡赤水 徒步重走長徵路將從四川古藺出發
    記者從上獲悉,2021年1月至6月,主辦方每月將集中3至6天時間,組織志願者,通過徒步穿越的形式重走長徵四渡赤水行軍路線,緬懷革命先烈,銘記苦難歷史,發揚長徵精神。發布會上,活動領隊鍾勝明致辭,解讀了組織這次徒步重走長徵路的目的意義。古藺縣關工委長徵精神報告團團長、紅色文化研究專家郭毅老師演講長徵油畫(作者:黃同江)長徵的每段路上都上演過生離死別的悲故事,讓我們刻骨銘心。
  • 市北區舉行紅色宣講 萌娃聽老紅軍講長徵故事
    說起長徵,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 、四渡赤水等等已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其中紅軍經歷的艱難困苦我們今天很難有所體會。在紅軍長徵勝利 80周年來臨之際 ,10月17日,市北區合肥路街道和寧夏路街道舉行紅色宣講,邀請了抗戰老戰士肖明為大家講述自己親臨戰場,參加多次戰役的戰鬥經歷。一群小萌娃參與其中,講故事、做野菜窩頭,讓下一代也在活動中感受過去光輝燦爛的歷史。
  • 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十一黃金周期間接待遊客7.2萬人次
    今年十一黃金周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哈達鋪紅色旅遊景區迎來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弘揚長徵精神。今年十一遊客接待量比往年有所增多,單日接待量最多一天能達到1.1萬人次。
  • 紅色精神 前行力量(二)———追尋紅軍長徵在芷江、靖州的故事
    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鏡頭和筆觸傳承長徵精神。近日,記者走進芷江、靖州等地,繼續跟隨紅軍足跡,尋找紅色記憶,發掘長徵故事。,後在長徵史上稱為「便水戰役」。
  • 長徵展覽現場傳真: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
    在中宣部和總政治部的直接組織下,經過眾多黨史專家的論證修改,這一展覽展現了驚天動地、氣吞山河的歷史畫卷,揭示了穿越時空、震古爍今的長徵精神,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    走進展覽,走近長徵。珍貴的文物,翔實的史料,感人的故事……我們感受到一次驚心動魄的精神之旅,我們獲得的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徵的現實力量。
  • 女聲|長徵的故事——雪山小太陽
    投稿地址:bjsflxmtzx@qq.com雪山小太陽文章來源 / 長徵的故事夾金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狂風夾雜著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凜冽的空氣中,雪山似乎也在戰慄。前進的隊伍有些遲緩了。一路上,小姑娘把行進中的故事編成歌謠鼓舞著大家前進,成了大家的「開心果」。翻雪山時,小姑娘身體單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凍壞了,把身上穿的一件紅毛衣送給了她。她高興極了,穿著這件長及膝蓋的大毛衣在隊伍裡跑前跑後,在山坡上唱著跳著,紅豔豔的顏色在雪地裡分外耀眼,大家就開玩笑地叫她「小太陽」。
  • 長徵第一渡:送別親人 不忘來時路
    6月12日,中央紅軍長徵第一渡紀念碑園,遊客在長徵渡口碑前拍照。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建泉/攝 6月14日,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山峰壩渡口,梓山鎮張軍村村民易書德手捧著記載有「革命烈士英名錄」的族譜,向記者講述起自己家族長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