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只是後金的第一任大汗;皇太極只是關外清朝的第一任皇帝;多爾袞雖是入關後的第一任實際掌權人但並未稱帝;順治福臨即是皇帝又是入關後的第一任,但其有生之年並未實現一統。所以這樣看來,接下來的康熙玄燁就顯得在整個清朝尤為重要。
以上還只是觀其身前,看其身後的話有人說清朝皇帝自康雍乾以後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把乾隆拿出來跟他比也依然沒法比,在位時長六十一年也好,六十年年也罷,說實在的,如此"超長待機"真不差那一兩年。所謂"十全老人"與康熙的平三藩、準格爾之戰和清統一臺灣之戰相比,應該是能立分高下的。
且康熙這樣一個特別能打的皇帝,諡號並非"武宗"而是聖祖,原因就在於他對清朝的奠基作用除了一統之外,還具備關鍵的一項那就是休養生息。也就是說他並不是那種窮兵黷武的皇帝,而是在漢文化特別是那些歷史古蹟和前朝借鑑上,吸取了不少前車之鑑,深知一個新王朝的建立急需在戰後注重休養生息的皇帝。所以這種比較全面的皇帝更容易被現代影視劇等各種文學體裁反覆演繹。
由於他的長壽,雍正皇帝繼位時已經有四十四歲,所以在位時間也只有短短的十三年。但就在這短短的十三年裡,雍正皇帝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改土歸流、攤丁入畝等,大大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當然這些改革不是他的首創,只是他把合適的制度用在了合適的時間點。
不過有幾項制度是他的首創,那就是"養廉銀"和"官紳一起當差、一體納糧"。最關鍵他還首創了軍機處。如果非要在康、雍、乾三個皇帝中排個一二三名的話,我認為時間順序就說明了一切,還應該是康雍乾。短短的十三年裡幹了這麼多事,沒有一個"勤"字是做不來的,所以後世對於雍正皇帝身上貼的最大的標籤也是"勤政"二字。康熙皇帝從來不自詡如何如何,乾隆自詡的"十全"是一種對自己的褒獎,甚至帶有一絲完美的意味。其實雍正皇帝也自詡過,但比較謹慎也比較妥帖,就是"以勤先天下"。
雍正去世後把充盈的國庫留給了乾隆去花,中國古代歷史上所有的皇帝歸裡包堆,沒有一個活到90歲的,愛新覺羅弘曆是最長壽的皇帝也不過89歲。同時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握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在位六十年,為了不超過他爺爺康熙而提前禪位,但又不捨得放權,於是又執掌了三年又四個月,加起來就成了最長的來。
從國力上看,康雍乾盛世中最為盛極的時期是乾隆時期,但這與前兩代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與其說乾隆是清朝極盛時期的皇帝,不如說乾隆是生活在清朝極盛時期的皇帝。換句話說,他是最有福氣的皇帝。
對於乾隆創造了多少,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比如在保護農業生產方面他的功勞不算小,平定邊疆叛亂更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特別是修《四庫全書》,對文化的影響力極其深遠。但是從明英宗時期西方就邁出了黑暗的中世紀,開始蓄勢待發,到乾隆這裡本來就已經有相當大的差距,自大的他依然選擇閉關鎖國,把這一差距繼續無限制地拉大。微觀角度的極盛一時,變成了宏觀角度的災難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