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結合本村實際,積極發展養雞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企業+合作社+村民」的生產模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農民增收。
近日,在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的養殖專業合作社裡,村民溫且木·吐爾迪正在為紅棗土雞投餵飼料,換置清水。
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村民溫且木·吐爾迪說:「我在這邊工作已經三年了,剛開始我的工資是1200塊錢,隨著合作社的規模不斷地壯大,我現在一個月輕輕鬆鬆就能拿到1700塊錢。」
三年前,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產業滯後,就業問題突出,村民收入微薄。村裡有了規模化的養殖基地後,村民收入也有了保障。
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村民溫且木·吐爾迪說:「那時候我們夫妻都沒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不穩定,家庭生活也很不好。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上班條件。」
莎車縣眾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技術人員努爾勒·庫爾班說:「我是養殖專業畢業,我畢業以後想找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我來這邊已經一年半了,負責給村民教養雞技術,注射疫苗。」
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努爾勒·庫爾班已經打定主意要在這裡幹出一番事業。
莎車縣眾扶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技術人員努爾勒·庫爾班說:「去年和今年比,多了8個養雞廠房,我這邊的工資五險一金除外是4500元。」
經過精心飼養的紅棗土雞口味鮮嫩,很受市場歡迎。在養殖合作社配套的食品加工廠內,員工們正在流水線上加緊作業,準備配發新一批訂單。
莎車縣眾扶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阿米娜·阿布都賽買提說:「每個月的平均宰雞量是25萬隻,我們宰的這些雞都要銷售至本縣的各個學校、疆內的喀什地區、烏魯木齊等地。隨著訂單量增加,我們嘗試把這些雞銷售到上海等地。」
莎車縣眾扶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阿米娜·阿布都賽買提說:「現在我們加工廠的這些雞都有自己的名字,叫做「莎域紅冠」紅棗土雞,我們用心做好食品加工工作,把「莎域紅冠」土雞銷售至全國各地,我們現在食品公司有70多個人,他們每個月平均工資1800元。」
莎車縣眾扶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員工玉蘇普·卡地爾在工廠工作有一年半了,主要負責機電維修等工作,由於工作積極、表現良好,今年年初工資也有了大幅提升。
玉蘇普·卡地爾說:「我是去年6月份來公司上班,當時2500元一個月工資,現在我的工資已經漲到3500元了。」
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養殖雞中不乏蛋雞,為了解決雞蛋託盤的問題,今年村裡引進蛋託廠,完善了配套設施機制,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百姓就業增收。
莎車縣翔鵬包裝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佔平說:「我們的平均日產量應該是7萬片左右,我們產品一般銷往周邊的和田、喀什、巴楚,產品目前來講供不應求。」
蛋託廠裡,每位員工的最低保底工資是1500元,廠房採取計件模式,多勞多得。員工努爾尼亞孜·託合提手腳麻利,每個月有1800元的收入。
莎車縣翔鵬包裝製品有限公司員工努爾尼亞孜·託合提說:「我是這裡的班長,這裡的工作比較輕鬆,我的工資也是2000元左右。」
飲水當思源,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的養殖合作社今年還向全縣發放了40萬隻脫溫雞,用於改善農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
莎車縣烏達力克鎮英艾日克村村民圖爾蓀尼亞孜·伊明說:「今年三月份扶貧項目給了30隻雞,這些雞每天下15-20個雞蛋,這些雞蛋我們不僅在家裡吃,還拿出去賣,能得到300-400元收入。」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烏達力克鄉英艾日克村在經營合作社的過程中,不斷擴大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產品附加值。目前,養雞合作社已輻射帶動周邊4個鄉鎮的經濟發展。
新疆師範大學駐莎車縣烏達力克鄉英艾日克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張鵬說:「目前合作社擁有近100棟標準化養殖廠房和近1000畝的養殖基地。帶動了全縣近400個貧困人口就業,每年為貧困人口分紅140萬元。我們積極拓展產業鏈,努力打造集養殖、屠宰、冷凍、配送、加工、有機肥構成的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2020年,我們銷售了100萬隻三黃肉雞、47萬隻脫溫雞、20萬隻蛋雞、20萬隻土雞,單品養殖規模已經是喀什地區最大的合作社。」(莎車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劉雯 依力汗江)
編 輯 /努爾比葉
責 編 / 嚴永霞
原標題:《莎車:打造優勢品質 做大做強紅棗土雞產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