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體系」路徑圖:發揮灣區優勢 加強一核一...

2020-12-2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廣東「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體系」路徑圖:發揮灣區優勢,加強一核一帶一區銜接互補

  日前,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共十四章68條建議,其中第九章重點強調要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

  這不是廣東首提區域協調發展,2002年廣東即在繼續深入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粵、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的基礎上,提出新增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經過近20年努力,廣東省區域協調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果。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漸次成形,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提升,沿海經濟帶產業支撐強化,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優勢凸顯交通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老區蘇區、民族地區加快振興發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亦強調,廣東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依然存在,處於「兩個前沿」所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更為直接,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存在明顯薄弱環節,城鄉、區域、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不平衡,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社會治理、農業農村、安全發展等領域還存在短板弱項。

  因此,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廣東要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與生產力空間布局,加快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體系。

  珠三角核心區突出創新引領

  創新是珠三角9市下一個五年規劃毫無疑問的關鍵詞。今年8月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珠三角核心區應突出創新驅動、示範帶動。此次公布的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則對珠三角核心區如何實現創新引領作出進一步明確規劃。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十四五」時期珠三角核心區應推進深度一體化,延伸產業鏈創新鏈布局,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推動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要建設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加大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交易政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建設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廣東省統計局披露數據顯示,廣東省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由2015年的2.43%穩步提升至2019年的2.88%。其中東莞市R&D佔比在2019年預計將達3.05%,首次超過全省平均投入強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東莞市市長肖亞非此前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曾表示,「面對當前經濟形勢,我們更加清醒看到創新的寶貴性和迫切性,以及創新對產業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下一步,東莞將進一步加大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廣度和深度,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創新體系,全面提升東莞創新能級。」

  此外,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珠三角9市作為大灣區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與港澳合作上被賦予重任,其中科技創新即是粵港澳合作重要支點之一。

  2019年,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印發《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一核」即珠三角地區是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要攜手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與《意見》中「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提法不同,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以強化區域協同創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指明實踐抓手。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第35條表示,要以強化區域協同創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化與港澳科技創新交流合作,構建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作為珠三角地區科創「領頭羊」,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向記者表示,深圳近年來在新經濟方面表現強勁,廣州相對略遜一籌,比較缺乏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領軍型創新企業,此次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化廣深「雙城」聯動,深圳可以發揮一定的新產業帶動作用。

  具體來看,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更好發揮港澳開放創新優勢和珠三角產業創新優勢,強化國際創新資源集聚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更好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快形成開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區域創新體系。

  同時,探索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深化粵港澳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等領域合作,提高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水平。強化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實現國家級高新區地市全覆蓋。

  沿海經濟帶強調海洋產業發展

  《意見》明確,「一帶」即沿海經濟帶,是新時代全省發展的主戰場,要重點推進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陽都市區加快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臨港產業布局,把東西兩翼地區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長極,與珠三角沿海地區串珠成鏈,共同打造世界級沿海經濟帶。

  針對沿海經濟帶發展,今年8月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和此次公布的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均提出要突出陸海統籌、港產聯動,做強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加快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

  湛江即是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之一,湛江市委書記鄭人豪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曾這樣表示湛江的戰略地位,「我們充分認識到,湛江擁有天然的深水良港、廣闊的發展空間、綿長的海岸線、巨大的土地潛力,在國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戰略中,可以讓粵港澳瓊各方在更廣闊的區域中配置資源、優勢互補。」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在第44節關於海洋強省的建設中詳細列出「十四五」時期要重點發展的海洋產業,為沿海經濟帶做大做強臨海產業集群提供具體發展方向。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產業發展高地,重點發展海洋油氣、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等產業集群,培育天然氣水合物等海洋新興產業,推進海洋交通運輸、船舶製造、臨海石化鋼鐵等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建設海洋牧場。加快推進建設濱海旅遊公路,發展國際郵輪母港,建設以海島旅遊為主的海洋旅遊產業集群。推進海洋科技創新,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鄭人豪指出,湛江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發展臨港產業、濱海旅遊業、特色優勢農業,以及加快推進軍民結合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

  北部生態發展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意見》明確,「一區」即北部生態發展區,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重點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大力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表示,北部生態發展區應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築牢北部生態屏障,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抓好平臺載體建設,強化特殊機制安排。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北部生態區要「建立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遊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綠水青山不是不發展,關鍵是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能夠具備把它轉化成金山銀山的能力。」此前韶關市委書記王瑞軍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指出,「我們把生態優勢作為招商引資的最大競爭力、作為實現綠色發展的最大優勢。按照『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原則,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打造綠色發展韶關樣板。」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第47條「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中亦再次強調,要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和粵北生態休閒旅遊高地,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為世界級地標景點景區,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工業旅遊、鄉村旅遊、民族民俗旅遊。

  梅州市委書記陳敏亦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我們把文化建設當作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堅持守正創新、創先爭優,充分發掘和用好客家文化、紅色文化、華僑文化、先賢文化、客商文化、球鄉文化等主題文化和文化遺產,讓文化成為點亮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明燈』。」

  加強銜接實現「核」「帶」「區」優勢互補

  2002年廣東首提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時即明確,要努力實現各種類型地區優勢互補、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2008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啟動「雙轉移戰略」,推動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粵東西北轉移,並推動粵東西北勞動力向當地二、三產業以及向珠三角轉移。2016年廣東進一步提出推動跨區域產業共建,明確2017-2020年將統籌安排210億元用於鼓勵有技術含量的珠三角地區企業優先在省內梯度轉移,以進一步振興粵東粵西粵北發展。

  下一個5年,廣東省內各區域協同發展將以何為抓手?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各區域要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共建協作協同、生態環保聯防聯治、民生保障暢順銜接,推動「核」「帶」「區」在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中一體協同、各揚所長。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區域協同合作的基礎。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再次強調,要打造貫通全省、暢通國內、連接全球的「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實現珠三角內部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小時左右通達。同時,推動「市市通350高鐵」,其中廣汕汕高鐵、廣湛高鐵和深汕高鐵被明確列入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第21條「。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之中。

  在產業共建協作協同方面,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特別明確將繼續支持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上新水平。

  深汕特別合作區位處廣東省汕尾市東南部,由深圳市直接管理,是「飛地經濟」典型代表。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展改革和財政局披露數據顯示,2019年1-12月深汕特別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達46.80億元,增速達23.1%,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36.8%。今年1-10月深汕特別合作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達60.0%。

  基於深汕特別合作區為廣東累積的「飛地經濟」發展經驗,2019年4月廣州和清遠兩市籤訂《深化廣清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提出要高水平建設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積極探索「廣州總部+清遠基地」「廣州總裝+清遠配套」「廣州前端+清遠後臺」「廣州研發+清遠製造」「廣州孵化+清遠產業化」等合作模式,兩市產業合作由產業功能疏解向產業轉型升級、生產優化布局轉變。

  陳敏亦指出,要推進梅州與「雙區」之間的產業協同發展。以廣梅園等10個產業轉移工業園(集聚地)為平臺,積極尋求與深圳開展先進位造業、生物醫藥、5G產業、網際網路等產業合作,積極推進「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總裝+配套」「前端+後臺」等跨區域產業共建新模式,挖掘、承接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溢出效應,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除了內部聯通,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勢必要對外延伸融入雙循環。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進一步明確要大力拓展經濟縱深,提高市場對接效率,支持粵東地區雙向連結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峽西岸城市群,支持粵西地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聯動走廊,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加強與閩贛湘桂等周邊區域的經濟互動。深度融入強大國內市場,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暢順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所所長、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雖然是購買力大省,但在高端消費領域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臨近廣東的香港、海南等「免稅購物天堂」分流了部分高端消費,高端醫療、教育等專業服務的供給亦有不足。如何引導這些追求高品質的消費需求回流,將成為廣東省撬動內需的重要支點。

  同時,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發揮灣區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推動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具體來看,要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促進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離岸貿易等聚集發展,努力實現貿易新業態五年倍增。同時,提高出口競爭力,引導一批本土企業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加工貿易企業和服務外包企業。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150)

相關焦點

  •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深化「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今後五年之間,廣東省堅持高質量發展,充分釋放內需潛力,顯著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與此同時,「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持續深化,供與需、內與外、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平衡更加協調,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於核心地位。
  • 省委省政府印發意見 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 促進...
    、各具特色、協同協調的區域發展格局尚未形成,縮小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差距,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的緊迫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堅持統籌協調和分類指導,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形成「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著力增強珠三角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及東西兩翼地區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內生發展動力,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
  • 首提「一核兩副三帶四區」,湖南區域協調發展要下一盤什麼大棋?
    一個自然是「三高四新」戰略,另一個則是「一核兩副三帶四區」。12月12日發布的湖南「十四五」規劃建議,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表述中,首次提出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的區域經濟格局,迅速衝上了湖南人的「熱搜榜」。
  • 國企要聞 | 廣州港積極構建港口協同發展新格局
    韶關是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內陸的節點城市,是廣東省北部生態發展區河流總長和通航河流最多的城市,發展水運內河港航優勢明顯。廣州港集團與韶關市啟動建設的白土作業區項目必將進一步補齊韶關水路交通短板,優化區域水運物流路徑,構建經濟、高效、綠色、智慧、安全的現代化港航體系。 韶關港的發展將進一步優化物流路徑,降低物流成本,吸引產業聚集,促進韶關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更好服務「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是什麼
    所謂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具有現代性的經濟系統,具體可體現在經濟體系的增長動力、要素結構、運行機制、系統環境、發展目標五個方面,即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依靠創新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高端要素集聚和現代產業主導的特徵,而且其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各個生產要素以及各個產業、區域、城鄉子系統呈現結構協調性;具有高效配置資源的、成熟的市場化體制機制,體系內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
  • 經濟新常態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徑及對策
    中西部地區應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領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與突破,促進各類市場主體行為更加活躍,形成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內在機制。另外,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中西部地區應注重發揮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形成要素流進的窪地。
  • 辯證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關係
    從資源優勢和功能定位上看,不同區域由於資源優勢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並展現出不同的發展優勢。在實現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中央結合各個區域的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發展特色、戰略方位等要素,給予地方充分自主權,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
  • 年度策劃|詞說廣東2020:區域引擎
    過去一年,廣東不斷加快都市圈建設步伐,眾多新老CP在區域競合新賽道上奮力角逐,成為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加速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2020年5月,《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發布,廣東規劃的五大都市圈——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正式揭開面紗。
  • 深刻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
    要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和具體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發展中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 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 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漸次成形,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提升,沿海經濟帶產業支撐強化,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優勢凸顯,交通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老區蘇區、民族地區加快振興發展。脫貧攻堅取得決勝成果,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
  •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飛地」起飛 為區域協調發展探新路立標杆
    如今,深汕合作區作為廣東省區域協調發展的試驗田、深圳東進戰略的尖兵,同樣肩負著歷史的光榮使命。積極配合市裡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做好深圳產業補鏈、強鏈、延鏈、穩鏈工作,重點發展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抓好深汕灣機器人小鎮、大數據產業園、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小漠灣文旅小鎮等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為深圳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營造一個新的陣地。三是抓好基礎設施建設。
  • 羅一民: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區域各揚所長,攜手再創輝煌
    為進一步推進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求是》雜誌上發表署名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明確提出了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 一廊十核多節點 廣深科創走廊這樣建
    實施   創新體制機制以地市建設為主體   《規劃》提出,要充分發揮省級統籌協調和指導作用,同時充分發揮三市主動性,以地市建設為主體。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加強政府引導,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同時要堅持開放合作,協同發展。
  • 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跨越式發展路徑研究
    通過制定更優惠的稅收政策,帶動更多風投機構、私募投資機構在粵港澳大灣區集聚。發揮深圳、香港的金融中心優勢,引進更多的國際創投資本,以培育大灣區內更多「科技獨角獸」企業崛起。要依託大灣區內擁有兩大證券交易所的獨特優勢,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深交所和港交所應當探索建立更有利於高科技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科技公司上市和再融資的機制。
  • 區域協調發展,昂起山東半島城市群龍
    《中共山東省委關於制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圍繞「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從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提出優化「一群兩心三圈」區域布局,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推進新型城鎮化,增強區域創新發展動力,全面提升山東半島城市群綜合競爭力。
  • 一主引領 兩翼驅動 全域協同——論科學優化區域發展布局
    適應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的新形勢,聚焦我省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和弱項,呼喚區域協調發展的大視野、新思路——如何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如何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
  • 山東舉行區域協調發展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是我國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十三五」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將其作為八大發展戰略之一,構建了「一群兩心三圈」的區域發展總體格局,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融合發展、一體發展勢頭良好,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快形成。  一、堅持融合互動,著力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政策體系加快完善。
  • 近20年接棒努力 武義縣精心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縣域樣本
    武義城景 吳維康 攝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推動我國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胡肖飛 攝1月6日,武義縣召開縣委縣政府全會,縣委書記姚激揚在報告中提出,要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示範區,努力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縣域經濟布局。武義地處我省中部,東鄰永康、縉雲,西接遂昌、松陽,北靠義烏、金東、婺城,南界麗水蓮都,是革命老根據地縣、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縣域總面積1577平方公裡,呈「八山半水分半田」地理格局。
  • 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陳小鋒: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區域協調十分關注,要求廣東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實施優勢互補的差異化協調發展,把「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落實好,加快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布局、城市格局、政策機制保障等方面作出相應安排。
  • 澳門著力提升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治理現代化首先是治理的法治化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兼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認為,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組成,特區治理的提升更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澳門城市大學課程主任王心表示,澳門治理體系的構成具體而言包含政治體制、民生保障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在進一步完善澳門特區治理體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路徑上,關鍵要堅持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創新意識。要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發展「橫琴」新模式,加強培養創新人才;二是堅持循環理念。